2008年7月19日 星期六

甲年常年期第十六主日彌撒(08/07/20)聖經反省


【每週一讀】 福音精句及教義反省 生命教育中心 提供
甲年常年期第十六主日彌撒(08/07/20)聖經摘要
讀經一:「…你的權力原是你公義的本源,因為主宰一切,所以你定能諒解一切….。」(智慧篇,十二,1 3)
讀經二:「…聖神扶助我們的軟弱…按照天主的旨意代聖徒轉求。」(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八,26~27)
福音:「….有耳朵能聽的,聽著罷!」 (聖瑪竇福音 十三,24~43)

反省:延續上週的福音,聖瑪竇引述了三個耶穌著名的比喻─撒好種者的比喻,芥菜子的比喻、天國好像酵母的比喻。這三個比喻都是講給群眾們聽,而且取材自與他們的生活有直接關連的事物,試圖使他們對天國有一個憧憬或印象的,如果換在今天,耶穌會怎麼比喻呢?嚐試一下,我們生活裡有些什麼類似的情境…

第一種比喻:在大學指考前,許多高三學生都會兢兢業業的準備,希望考上理想的大學,也有種人卻是一味的鑽研如何用投機取巧的方式,像是上廟燒香啦、上補習班去找猜題準確的”明師”、甚至不惜與業者勾結用電子器材作弊等等,到頭來多半是一場空。而有實力的學生雖然只是讀課本,每晚準時就寢,仍然可以上好學校。荀子所謂「螣蛇無足能飛,梧鼠五技而窮」,進天國並不難,信而後行,專心一也。

第二種比喻:「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對於小時候胖的人,長大了不見得仍是肥嘟嘟。反之,乍看怎麼都不起眼的人,卻沒想到他能做出一番大事業來。這幾年好遍半邊天的綜藝節目:「全民大悶鍋」、「全民最大黨」裡的主持人、演員們個個其貌不揚,卻能在煩忙、鬰悶的社會中製造許多笑料,讓許多捉狂到要自殺的人開顏一笑,自娛娛人,算是功德一件。其中核心人物郭子乾就多次自言:從小功課差、長相平凡,但勇於追求自己的興趣,在眾人皆曰不可的時候投入演藝圈,竟然被他闖出一片天來。天主的權賞給了努力上進的人自我實現的機會,而祂的權來自公義,主宰一切,也諒解一切,不論你是陳水扁、馬英久,還是阿吉仔、李炳輝,都有同樣的機會進天國,端視你的努力和信心程度如何。

第三種比喻:追求理想,完成人生的最佳推手是什麼?正確的理念。前一陣子,許多人憂心於台灣的國勢不振,紛紛找尋「他山之玉」想有所借鏡。其中在報端大幅刊載的一個國家:愛爾蘭,就是許多有識之士討論的對象。
從一個大不列顛最動亂、落後、分裂,被視為恐怖份子產生的搖籃,宗教嚴重分裂和內戰的地區,卻在近年來成為歐盟爭相邀約,共同貿易,經濟成長快速,人民生活安定的國家,人口、地域都和台灣有近似之處,為什麼他們能夠脫胎換骨得這麼快?
「除了美景和U2(國際知名熱門樂團)之外、也就在於其民族走過了歷史政治的沉坷,頭也不回的向前瞻創新的路上大步走去。證據之一,在於愛爾蘭年度創業家的頒獎典禮,在晚間黃金時段播出,收視率直逼搖滾演唱會;而在歐盟(EU)創業活動中,愛爾蘭排名第3」新聞評論如是說。
大家可以放下舊怨,面對未來的正確思考就是促使他們這麼做的原因。再引一段媒體的話:「1973年愛爾蘭加入歐盟,即有計畫的引進外資;並延長義務教育至大學,讓國民接受免費的精英教育;同時也改革稅制,將企業所得課稅降至12.5%並利用直接股權投資,鼓勵國民自行創業;政府並於曼哈頓設有辦事處,協助愛爾蘭企業打入美國市場;同時成立創業及研發基金,供有心創業者申請;並與商學界合作,制定具發展潛力的研發計畫。40年前播下的種,如今終於歡呼收割。…」為政者的遠見,奠定今天愛爾蘭成功的基礎。而和平共融真正落實使得這一個「酵母」在此地發酵。天國的旅程尚遠,但有遠見與堅定的信念,可以一步一步帶領我們走向這個榮耀之地。

2008年7月12日 星期六

甲年常年期第十五主日彌撒(08/07/13)聖經反省


【每週一讀】 福音精句及教義反省 生命教育中心 提供

讀經一:「…我口中發出的言,不能空空的回到我這裡來….。」(依撒意亞先知書,十五, 10~11)
讀經二:「…受造之物仍然懷有希望,脫離敗壞的控制,得享天主兒女光榮的自由。…」(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八,18~23)
福音:「….曾經有許多先知和義人,渴望看見你們所看見的,而沒有看到…。」 (聖瑪竇福音 十三,1~23)
反省:今天的福音提出一個很有名的比喻─撒種者的比喻,聽過天國的道理的人,有下列這幾種:
第一種人:聽了但是不了解的;這種人在世界上佔了大部份。或因為文化的因素,種族、國籍、省籍的不同,你說什麼,反正我就是聽不下去,也不可能接受。我們也許可以歸諸於原罪造成的痛苦,但是人若自己不懂得反省:「本是同根生」,天主說什麼都沒有用。
第二種人:像是撒種在石頭地裡。這種人在全世界也不在少數,有什麼好康的嗎?告訴他,他一定會很樂於聽,也好像接受了。但是沒有「根」使這些好康可以長久地存在他心裡,產生內在地改變。因為耶穌、佛祖、阿拉…每一位都好,逢廟必燒香,災難來時,不等一柱香燒完他已經走遠了…. 到頭來仍是徘徊歧路,莫衷一是。
第三種人:撒種落入荊棘中的;這種人也常見,道理也聽,但是多半把祂的話和孔聖人的教誨,四維八德一樣,掛在牆上。坐在堂裡唸經,心裡想的卻是今天股市的潮起潮落,焦慮、迷惑,最後迷失在酒醉燈迷五光十色的紅塵裡….
第四種人:這回種子撒對了地方,落到好地裡了。聽了道,而又了解的人,他會使道在他的心裡安居,建立起他的人生觀,他也會三不五時地,一點一滴把這個道的好處分享給他人。有的人能力強,影響的人多些,有的人老老實實的一輩子守著這道,卻也傳之於子孫,也有人只是默默地走自己的路,但是他這一生的光風霽月,仍然會使和他有過接觸的人心悅不已。
天主之言,自遠古以來,經由人類的原祖、先知,不斷如縷傳到代代子孫的耳中,也許文化、地域、種族的分別,使得大家接收到的訊息和方式不盡相同,也就有了許多不同的解釋,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隨著悟道的人一代代的增加,解釋的方式和途徑也愈來愈多元,愈來愈貼近人心。世球村的概念其實就是天國在地上具像的解釋之一。解決人類的問題不再是一家一族一國的事,而是人類全體必須去面對的問題,像是近來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節能減碳。這一切決不是任何人可以說:這是你家的事,或者甘脆閉門造車可以解決的了。又如兩岸的問題:週末包機、開放晶圓廠進入大陸…這些措施容或仍有許多人心存疑慮,或者質疑配套措施不足,但是通過天主的眼中看來,這一切不是促成了和平的契機,人與人、國與國間的善意嗎?不要破壞這可貴的機會,不讓天主的話空回。善意的種子自會結出百倍、六十倍、三十倍的籽粒來。

2008年7月6日 星期日

甲年常年期第14主日彌撒(08/07/06)聖經反省



讀經一:「..請看,你的君王要到你這裡來,祂是正義的,也是救主;謙虛地騎在驢上…。」(匝加利亞先知書,九,9~10)
讀經二:「…我們並不欠肉體的債,而隨從肉體生活。如果隨從肉體生活,必定要死;然而,如果你們依賴聖神,致死身體的惡行,必然能生活。」(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八,11~13)
福音:「…你們背起我的軛,向我學習吧!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 (聖瑪竇福音 七,21~27)
反省:謙虛為人重要嗎?既使如耶穌也要說:我是良善心謙的….聽聽一位獻身教會大半輩子的修女怎麼說。
有機會去到苗栗頭屋這個小小的鎮,這兒甚至連一位神父都沒有。卻有一群溫順勤勞的修女,伴著一個傳奇色彩濃厚的小小聖堂─這座聖堂裡還藏著一個秘密小屋─那是著名的義大利洛雷托聖母之家的翻版,它是全世界第三座,甫於去年才落成。
聖母之家是一個奇蹟;主後1280年,它自那匝肋小城從地面消失,原地只空留下一片地基,沒有人知道它去何方。數年之後卻被人發現在落足在義大利某處的森林中,經歷了800年的歲月,一二次的遷徙,洛雷托這個地方現在成為一個全世界教友朝聖的中心,歷任教宗也多會前往舉行聖事。就在數年前一位神父從台灣來到了這兒,深受感動之餘,決心在台灣為這座小耶穌的故居─聖母小屋建一個分身。頭屋這兒正好有一片8000餘坪的土地,是一位馬利諾會的主教當年為了開拓新牧區而購置的,為此目的還創立了一所新的本土修女會,人數不多卻虔信不移。
地處在頭屋這一片屋崖上,植樹栽花,幾株松柏高高聳立,一棵大樹、兩張涼椅,夕陽下、晚鐘前,蝶鬧蜂喧,山風靜閟,真是一個幽靜而又風水極佳的所在。會院的旁邊,最初開設幼稚園,後來辦了十多年的長青學苑,在地的父老們視這兒如自家的庭院,日常自動地來栽花掃地,做為自己「超博士」班的功課。就這樣,有一天神父帶來了將要在這兒蓋起「聖母之家」的訊息。 修女們的溫良心謙是有目共睹的,更驚人的是她們和在地教友們的信心。
蓋「聖母之家」?太好了!經費呢?沒有著落─但是天主自會安排。
一筆筆小額的款項就此陸陸續續的進來,開始時沒有一筆是超過一萬元的,但是修女們一面工作、一面祈禱,工程開工了,在神長們的祝福之下,全省各地的堂區和教友團體也逐漸經由口耳相傳,一個個地相繼前來或捐輸或祈禱,為這一件小小的事動了起來。
令人感動的是,在地人的熱心參與;大部份的工人都不是天主教友,但是他們卻會全心投入在這個小小工程當中,有人建議:在原來聖堂的前端加蓋,可以使教友不受日晒雨淋。果然,蓋出來之後外觀莊嚴,內容紮實,一點都沒有傳統本土寺廟的浮華,絲毫不落俗套。這些人莫非都到國外去「喝過洋水」嗎?否則這樣的素養從何而來?
進堂正面的祭台後方,是一幅令人驚艷的「聖母領報」圖─天使前往瑪利亞的家,告訴她天主揀選了她擔任將臨的救世主的母親的故事。圖中的聖母仍是一位年僅十五歲的女孩,她的美麗和純真,和天使飛翔期盼的神態,在深藍色漸層的底色襯托下,連不懂藝術鑑賞如我者,都深深地為之吸引。
聖母的家之小,恐怕一般人很難想像,就只有四五坪大的地方,因為設了祭台就更小了,只有兩邊靠牆的長凳可以容人坐息,幾盞油燈、仿製的斑駁壁畫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神龕中的聖母抱著小耶穌的態像─黑色的聖母和聖嬰,這在台灣的廟宇中比較常見,而神奇地使我特別有一種親切感─雖然這兒絕沒有香燭的煙燻火燎。
就是這麼不起眼的地方─頭屋,一群默默祈禱工作的修女─她們說她們實在沒有做什麼,一座小小的山崖矗立著一座優雅的小堂─堂中有屋,為什麼天主會揀選這樣的地方安置祂母親來這兒佇足?一句句聖經的話語,如崖上的清風,輕拂過世俗人的心頭,你想找個機會,覓個地點,掃除久積在胸隘的塵埃嗎?這裡─苗栗縣頭屋鄉中正街,靠近高速公路卻又安安靜靜的這座「聖母小屋」,可能就是你在夢中企盼多時的心靈歸向,讓我們可以像小耶穌當年,疲憊地安心地依偎在溫馨的小屋中、昏黃油燈下慈母的膝旁,向她訴說你的無限心事,讓她輕輕的撫慰你的愁苦,缷下肩頭的重擔……
http://www.cathlife.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380&Itemid=37
*上述網址是教友生活2007的報導。有興趣前往的朋友,可以用Google Map去查詢,或從苗栗交流道下省6轉74快速公路在頭屋交流道下,沿中正街走就會看到左邊山坡上的小聖堂。

2008年6月29日 星期日

聖伯多祿及聖保祿宗徒節的反省


甲年聖伯多祿及聖保祿宗徒節聖經反省 08/06/29宗徒大事錄 12:1-11聖詠 34[33]:2-3,4-5,6-7,8-9弟茂德後書 4:6-8,17-18瑪竇福音 16:13-19
* 取自梵蒂岡電台網站「祈禱思潮」〉「今天的節日乃教會年曆中最重要的慶節之一。雖然聖伯多祿及聖保祿非死於同一日,但教會在同一日紀念兩位殉道傳教先鋒。雖然聖經沒有記載兩位聖人的殉難事蹟,但傳統相信,伯多祿被釘十字架,保祿被斬首。聖經只記載了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的殉難,即我們在今天宗徒大事錄裏所聽到的;然而,伯多祿和保祿為主捐軀,卻在新約其他篇章清晰可見。教會相信兩位聖人是在羅馬,在尼祿王命令下遇害的。伯多祿的遺體葬於現今聖伯多祿大殿的地牢。近年,尤其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任期間,與東正教普世宗主教一起在本紀念日聯合舉行禮儀,祈求天主降福,使雙方更好地團結合一。」 今天的弟茂德後書,是保祿迎接死亡的動人申述。他沒半點沉鬱,沒半點不悅,只語氣激昂,意志堅定,全然交託,對天主忠貞不二。 伯多祿和保祿雖然都明白履行主所委託的使命,逃不過沉重的代價,然而,他們都絲毫沒有畏縮,勇往直前。
* 反省:為不認識或只聽過他們名字的大多數台灣居民來說,這兩個人的知名度可能遠遜於分開紅海的摩西(梅瑟),精明睿智的大衛(達味)王,耶穌的表兄─洗者約翰(若翰)等人,甚至不及史上最著名的叛徒─出賣耶穌的猶大(猶達斯)。但是為基督宗教的信徒來說,這二位真正是建立教會的大功臣,中流砥柱。沒有他們,也沒有今天的基督教會,而這二位出身背景殊異,學識、地位懸殊,先是敵對後為同志,最後都為傳道而殉教。能這樣使他們緊密聯結、殊途同歸、犧牲生命的只有一個人─耶穌。
這麼說還是很含混,對嗎?要說明這兩個人的故事可沒辦法三言兩語說清楚,只好請各位自行上網,真理電台很貼心的為聖保祿年彙集了許多資料,可以自行查閱:http://www.tianzhu.org/tw/tz_newsd.php?news_id=8158&n_date=2008-06-29
這兒簡單地做一點比較,希望讓大家更清楚這二位宗徒:
1.出生:伯多祿,原名西滿,職業:漁夫 保祿:世家之子,富資財,好學問,羅馬公民(比有綠卡還要強)
2.受召叫:伯多祿;耶穌一句話:來看看吧!就跟去了,連耶穌被捕都捨不得離去,像一隻憨厚忠直的聖伯納犬。保祿:迫害耶穌信徒不遺餘力,但是在耶穌親自下手使他兩眼失明(暗示他是白目)之後,歷經磨難終於覺悟,原來他認為的壞人─耶穌,竟一直要祂的弟子幫助他─保祿─這個迫害他們的人,只僅僅因為他們相信老師─耶穌─說的每一句話,這為保祿來說是個非常令人震驚的事,在此之前他認為天主只存在在”經書”裡,不是像這樣活生生的血肉,而且直接影響那些純樸的鄉人,反而是他─保祿─一位博學之士、世家之後、掌權柄執法的理性主義者,後知後覺到先「鐵齒」後「白目」,他終於明白人與天有多大的差別?人心自以為是,而天心仍然不斷給愚人機會,再不回頭恐怕就會淪於後世「莊XX」一流,至多也只是一個頑冥不靈的書呆子。所以他勇敢地謙卑地真誠地仆地悔改,耶穌也立即問應了他的祈求,使他恢復視力。
3.他們兩人都曾跌倒;或因人的軟弱,或是知識份子的高傲愚昧;重要的是,他們都站了起來,而且從此之後只有精進沒有退縮過,既使最後面對死亡仍不改色。你比較像伯多祿?還是保祿?在聖保祿年的每一天讓我們同禱共勉: 聖伯多祿及聖保祿,請為我們轉禱,願我們的信德都能像你們一樣堅強,侍主如你們一樣忠貞,生命如你們一樣具影響力。阿門。

2008年6月14日 星期六

甲年常年期第十一主日彌撒(08/06/15)讀經反省


【每週一讀】 福音精句及教義反省 生命教育中心 提供
甲年常年期第十一主日彌撒(08/06/15)聖經摘要
讀經一:「…如果你們真聽我的話,遵守我的盟約,你們在萬民中將成為我特選子民。」(出谷記,十九, 2~6a)
讀經二:「…當我們還是軟弱的時候,基督就在指定的時期,為不虔敬的人了…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就為我們死了,這證明天主是怎樣的愛我們。…」(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五,6~11)
福音:「….莊稼多,工人少;所以你們應當求莊稼的主人,派遣工人來收割…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給人。」 (聖瑪竇福音 九,36~十,8)

反省:今天的聖經提要,是大多數人常有的困擾:
第一:如果說”聽話”的人,可以得救恩,該怎麼”聽”或說”解讀”才算是正確?
第二:大部份的世人都有軟弱的時刻,雖然我們也知道不該沉溺在軟弱中,但是事不關己無妨,與自己有密切闗係時卻怎麼也放不下….
有一個電影名叫”伊莉莎白小鎮”。故事說的是一位天才洋溢的年輕設計師,正逢他事業的最低潮─他的設計使公司損失了一大筆錢,他的信心更是跌入谷底,正逢此時,他又接到了一個消息:他的爸爸在他出生的那個小鎮上過世了。他懷著自殺的念頭來到小鎮,準備用最簡單的方式辦好爸爸的後事,就去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是事與願違;小鎮居民人人都愛他那位返鄉久居的老爸,他們甚至設法要讓他打消火化遺體帶走骨灰的念頭,因為他們要這位老先生永遠和他們在一起。從陌生而熟悉,從敵視而了解,他發現:這個小鎮其實充滿了愛和關懷,即使你是一個陌生人,他們也熱情的招呼你,甚至視你為大家庭的一份子。他們是真誠的彼此關心,不論你有任何困難他們都願意包容、接納你。比起競爭激烈的商場,人的價值只能以你創出的產值來計算,而當你失敗的時候,你的生命價值就歸零,甚至於成為負數了。
的確,從現代的價值觀來探討,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很難界定。
一個從小資優的學生,只會被賦予更沈重的使命─考得更好,飛得更高。當我們看到這些社會主流價值認定的資優生,考得不盡理想時,眾人的訝異、責難、非議的眼光真的會活生生的奪走他的存在價值和生命意義,因為除此之外,他不知道生命還有其他的價值,也不會去找另一個出口。
天主的愛是無盡的寬廣,祂要我們藉著祂賜予的才智、容貌去發展出一個真正美好的生命。祂的眼中沒有世俗價值,身份、成就不足以論斷一個人的高低,重要的是:人自己要分辨清楚,什麼目標是真實,什麼是虛幻?
自古以來,猶太人「困苦流離,好像沒有牧人的羊」。猶太人的聰明才智全世界沒有幾個民族比得上,為什麼還會有這麼淒慘的際遇?「機關算盡,缺乏信心」是猶太民族的通病。人是該努力打拼,為此而付出也是應該的,但不能為了眼前的利益、世俗的目標未達成就灰心喪志、或胡作非為,讓自己的生命發光,照亮自己,也幫助他人。使所有的生命聯結成為一條波瀾壯闊的大河,在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那麼踏實,那麼美。不知道自己為何會白白地得到,又糊塗一生白白的還回去的人,才真是枉自菲薄,浪費生命啊!

2008年6月8日 星期日

甲年常年期第十主日彌撒(08/06/08)聖經反省


【每週一讀】 福音精句及教義反省 生命教育中心 提供
甲年常年期第十主日彌撒(08/06/08)聖經摘要
讀經一:「…我要的是仁愛,不是祭品;我要人認識天主勝過全燔祭。」(歐瑟亞先知書,六, 3~6)
讀經二:「…亞巴郎在絕望中仍懷著希望而相信了,因此便成了萬民之父。他滿心相信天主所應許的一定會實現。因此這就算為他的正義…」(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四,18~25)
福音:「….健康的人不需要醫生,有病的人才需要。你們去研究一下:『我要的是憐憫、不是祭品』…」 (聖瑪竇福音 九,9~13)

反省:有兩個問題在今天的聖經要提出來討論,
第一:罪和人的關係,可以如何來解讀?
第二:如果說人生命短暫,全世界的生命體又如此之多,天主要求我們的到底是什麼?
從遠古人類和神接觸的歷史,人就不斷被原罪的陰影困擾,甚至被天主批評為「(仁愛)如早晨的浮雲,如易消失的朝露」這樣的品德短暫而不可靠。以至於猶太人雖然是被天主揀選的,卻常慘遭「砍伐」「殺戮」。人在際遇愈差的時候,他和神來往的方式往往也愈極端─崇拜邪魔、迷信改運、把自己的前途交付在不可知者的手中…其實,正信的宗教中沒有一種是教人要這樣做的;奉獻物質不是為自己的好處,才真具有「能捨」的意義。但是無謂的殺生、拜拜、上壇等等,無一不是希冀由於一點點的付出而賺回大筆的利潤,完全不是天主的意思,所以祂才會藉先知的口說:「我要人認識天主勝過全燔祭」。
的確,從完美者的眼中看去,沒有人是完美的,意即:人都有罪。但是換另一個角度:每個人都是天主所造,都具有祂的小部份,也都是天主所愛的,也都是可以「得救」的,端視我們怎麼去想、怎麼去做罷了。
從世人的眼中去判斷一個人成功或失敗,是很難得到定論的;一是人生很長,今天如此,焉知明天他不會改變?另一是人生短暫,生命物種又太多,所以一個小小的生命很難獨立出來判斷他的好與不好。聽起來有點無奈,又有點弔詭,不是嗎?
比起天主無涯的生命,人的生命真不算什麼,可是不要誤會了,小小的生命難道真的一點都沒有價值嗎?上週六台視的超級偶像總決選比賽中,奪下總冠軍的雖然不出所料由張芸京取得,但是那一晚出現在舞台上激情演出,使得這個庸俗的節目忽然變得清新感人起來的,反而是其他幾個選手。
江明娟,七歲被媽媽拋棄,在艱困中成長,貌不驚人,以桿弟工作謀生,卻有著誠摰無比的感情,從歌聲中渲洩出來,不知有多少人為之感動;黃文興,東港小地方的倉儲管理員,沒有什麼學歷,卻在台上以清新真誠的唱腔口氣一洗歷來台語歌為人詬病的「江湖味」,特別是為了自小含辛茹苦的母親而含淚輕唱,有誰能不為之感動?王雅婷,大大的眼睛,卻常泛著淚光,最疼愛她的阿媽,自小與她相依為命的人,卻在數月前離開了人世,她字字句句都唱出對阿媽的懷念、對未來的徨惑,只有一群好朋友的支拄使她可以堅持到昨天。雖然這三位都不是冠軍,但是他們面對生命的勇氣、對親人的愛,樂觀的態度,這些一點一點的小燭光,在在都使得在生命洪流中載浮載沉的人得到繼續游下去的勇氣。
什麼是仁?盡己之謂仁。什麼是愛?獻己之力之謂愛,是在生命交會時互放的光亮,照醒世人心中陰暗的明燈。怎樣才算是愛天主?愛自己加上愛別人,一點感動,幾許憐憫,如此而己。

2008年6月3日 星期二

甲年常年期第9主日彌撒(08/06/01)聖經反省


讀經一:「..如果你們聽從你們的天主上主的誡命,就是我今天吩咐你們的,你們就蒙降福。…離棄我今天吩咐…就受咀咒。」(申命紀,十一,26~28)讀經二:「…人的成義是由於信德,而不在於遵行法律。」(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三,28)福音:「…一個聰明的人,把房蓋在磐石上…那座房屋屹立不倒,因為基礎是建在磐石上的。聽了我這些話卻不去實行的人,就像一個愚昧的人把房屋蓋在沙土上…」 (聖瑪竇福音 七,21~27)反省:法律重要還是成義重要?答案是:聽聽天主怎麼說吧。天主說了些什麼?其實大家都知道。那什麼有那麼多的人還在受苦呢?1.知道不見得記得,記得不代表實行。
捫心自問:有多少次我們做要一個簡單但兩難的決定時,我們會一絲不苟的依照天主的意思,而完全不去顧慮個人的因素?譬如美食當前,節食的決定就會顯得既困難,又不實際….猶太人是天主最先選擇的民族,但也是十字架背負得最重的民族,一直以來,爭戰、被奴役、滅國不斷,但他們卻遵從梅瑟的法律,把天主的話─小經匣─繫在手上,戴在額上,只差沒有刻在心上,因此,祝福與咀咒就交互不斷,在他們的歷史中呈現給全人類,我不知道是不是?但看起來天主的確讓這個民族為祂的話,做了活生生的見證。2.守法是每個人的基本義務,但是超過法律的標準或法律不能涵蓋的事所在多有。這時你依靠什麼來為你的行為下決定?
一般人常說:舉頭三尺有神明,神明就是你內在的良知、外在的天主,使我們在言行舉止上不逾矩─本能、習俗、法律、道德、天主之言。
心理學上有所謂的道德層次判斷,法律只高於本能、私情、習俗,卻低於社會契約─身為社會人的責任,更低於為大眾的犧牲之愛。3.聰明和愚笨怎麼界分,從結果論嗎?
從天賦的才智來觀察,有許多人生來口齒便給、行事有謀,學校的課業難不倒他,到了社會上更是一把好手,賺錢快、眼光準、決斷狠,半生呼風喚雨,運籌帷幄,縱橫天下。做這樣的人不好嗎?為什麼一味抱殘守缺;堅持這、固守那,落得一清如水,兩袖清風,世人說起來莫不搖頭嘆息,辜負了人生大好時光,不能功成利得名就! 真的是這樣是嗎?
是,也不是。
有人生來諸事不順,死後到得閻王殿前,閻王憐他此生太辛苦,有意要給他一點好處,就問他:你下一世可以選擇的話要生在什麼人家?他回答:不用太多,只要家財萬貫、妻妾、兒孫滿堂,…生個兒子做皇帝即可。閻王聽了嘆道:有這麼好的事,你當閻王我來投生去也。
人生有價值與否,不在外表。因為環境會改變,法律也會過時,年歲會增長,容貌會衰老,但是心的平安永遠不變,如何使心能得平安?第一不做那些利己不利人的事,那就是「罪」。第二永遠和天主站在同一陣線。因為「人的成義是由於信德,而不在於遵行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