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教宗本篤十六世之牧徽

教宗本篤十六世之牧徽(攝於高雄真福山)↓ 若望保祿一世之牧徽↓




牧徽簡釋
「本篤十六世的牧徽充滿宗教象徵和意義。」紋章學專家、替本篤十六世設計牧徽的義大利的
蒙特森慕洛總主教 ( A.C.L.Montezemolo) 說。
傳統上,教宗牧徽之上,都有配以象徵教宗權力的三重冠,而本篤十六世的牧徽,卻以主教
冠代替了三重冠。牧徽上的主教冠有三條線,象徵著過去的三重冠及其代表的 「 聖統、司法和
訓導 」。
本篤十六世的牧徽還富於其他教會象徵,包括伯多祿鑰匙(耶穌交付給他天國的大門鑰匙─歷任教宗都是傳人),和新添上的主教羊毛披帶;前者
代表基督給伯多祿及其繼承人的鑰匙,後者代表基督託付主教的牧職。
牧徽中央是盾牌,當中分為三部份,左上方是一個代表德國弗賴辛(Freisjng)的戴皇冠黑人側
面頭像。從十四世紀起,弗賴辛總教區歷任總主教的牧徽,都用上這頭像。本篤十六世曾擔任弗
賴辛總主教。
盾牌右上方是一隻背有重物的熊,稱為 「 科比尼亞諾的熊 」。聖科比尼亞諾 ( Corbinian )
是弗賴辛首位主教,後來也成為該教區的主保聖人。傳說中,科比尼亞諾是八世紀向巴伐利傳福
音的人。有一次,科比尼亞諾前往羅馬朝聖,路上遇到一頭熊,那熊把聖人擔行李的畜牲吞噬
了,聖人便命令熊擔他的行李一同去羅馬。抵達羅馬後,聖人將熊放了,讓牠返回森林中。弗賴
辛總教區撰寫的資料說,這頭熊意義很清楚,就是:基督信仰訓服了異教思想,在古代的巴伐利
亞奠下了偉大文化的根基。
盾牌中央下方是一個貝殼,主要回憶與聖奧斯定有關的一個傳說。據說,聖奧斯定某天在海
邊散步,思想有關天主聖三的奧祕,卻總是無法想通。他看見一名小童用貝殼把海水灌入沙灘上
挖的一個洞中。奧斯定問他做什麼,小童答 : 「我把海灌進這個洞中。」 這樣,貝殼便成了沈
浸在天主奧祕的象徵,代表了人以有限的智慧、去了解無限的天主,也代表拉辛格神學家的身
分;他一九五三年取得神學博士論文,便探討有關奧斯定的神學。






這是剛卸下來的單樞機主教的牧徽,看!十多年來色彩依然如新,只是髒了一點而已。



這是劉振忠總主教未晉升前之牧徽
牧徽簡釋
1.聖神( 鴿子 )的光照與聖母( ∩ )的眷顧。
2.「信」守承諾,「忠」於基督,做忠信的管家
3.「 ╬ 」表示人類藉著十字聖架獲得救恩。
4.綠色大地及「農舍」表示出身,也感謝國際家庭年獲選的恩惠。
5.黃色表示安定和平;藍色表示簡樸淡泊;紅色表示熱誠服務;綠色表示信心希望。




這是剛晉升為總主教的高雄教區劉振忠主教的牧徽,看看有何不同
請再注意看!牧徽兩旁的穗已經變成了四層了,因為~~~~~
已經升官了,成為總主教,是因為高雄教區 玫瑰聖母聖殿是台灣的第一座教堂,
特別派遣梵蒂岡的樞機主教,任命劉振忠為總主教,所以啦,穗的部份又多了一層。



這是劉振忠總主教安裝完掛上去時的牧徽
(因為距離較近所以不好拍的很完整)





這是單國璽樞機主教卸下來的牧徽,
經過我們重新的整修、彩繪,再在讓它擁有全新的原貌,
據說,這將要啟程送往真福山安置,因為真福山是單樞機主教,在位時
極力推動的一個心願,在高雄縣杉林鄉蓋了一座,
為天主教的牧靈中心,有安養院、有教堂、有牧靈中心.........等等,
是一座具有多功能的,一個天主教很好的傳播福音的地方。


2009年6月9日 星期二

2009年6月3日 星期三

了不起的媽媽

雖然只是一則廣告....聾啞人也可以看到音樂天堂


一個從小聾啞的女孩,懷揣著音樂的夢想長大,卻經常遭受姐姐的不屑與打擊。

正當她對自身的價值產生疑問的時候,一個流浪藝人告訴她:音樂,只要你閉上眼睛,就能看
見。”

兩人同時入圍音樂節,由於嫉妒和害怕,姐姐在比賽前雇人摔壞了妹妹的小提琴,打傷了一直在
教導妹妹的流浪藝人。

自以為陰謀得逞,但是妹妹仍然出現在比賽現場,飛揚的卡農從殘破的小提琴中破繭而出,震動
了所有人的心。

這是一部相當完整的濃縮版電影,伏筆,發展,轉折,高潮,典型的人物性格,激烈的矛盾衝
突,可以說一切符合戲劇的元素都在本片中一一呈現。

開場的悲劇化色彩濃烈,聾啞的小女孩和落魄的流浪藝人同樣都是悲劇的代表人物。
而最後的高潮運用了很多意象化的景物,曠野,蝶化,朝陽,都預示了一個新的方向。

極具衝擊力的運動鏡頭,充滿情緒化的蒙太奇剪輯手法,和引導人物命運的卡農樂曲,都給這部
影片賦以激昂的史詩感。

片子雖然是潘婷的公益廣告,但與宣傳的商業主體已無多大關係了,
全片揭示的是一個勵志主題:在困境中仍然能保持積極樂觀的人,才是一個真正的強者~~

可是這個廣告折射人生

最喜歡裏面聾女和那個賣藝老人間的對話:
“為什麼我和別人不一樣?”
“為什麼你必須和別人一樣?”

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

耶穌的十二位宗徒


十二宗徒(http://epaper.ccreadbible.org/epaper/index.htm)
聖伯多祿(Sts. Peter -- d. 64 & 67)
慶日:6月29日
伯多祿:西滿伯多祿或稱刻法,是宗徒之首、第一位教宗,與聖保祿同是羅馬宗座(The see of Rome)的建立者。
伯多祿是若望的兒子(若一42),住在靠近加里肋亞海的一個名叫伯特賽達(Bethsaida)的城鎮裡;與其兄長安德肋同是靠海捕魚的漁夫。當安德肋認識耶穌後,便向伯多祿引薦耶穌,基督也在當下召喚他作為祂的門徒。根據路加的記載,伯多祿在耶穌的指引下獲致大量魚獲,他為此大感驚恐,於是便跪在耶穌的腳前。耶穌此時卻對他說:「不要害怕,從此刻起,你將成為漁人的漁夫。」(路五10)耶穌還同時給了西滿一個新的名字:「刻法」,也就是磐石之意。成為耶穌的門徒後,伯多祿明認耶穌就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基督便對他說:「你是伯多祿,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縛;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釋放。」(瑪十五15-19)
在所有新約宗徒的名單中,伯多祿總是被列為首位,與若望、雅各伯同是最親近耶穌的小團體之一。相較於其他宗徒,聖史們對於他的事蹟著墨最多,且還同時參與了耶穌顯聖容、復活雅依洛的女兒、耶穌在山園裡痛苦祈禱等關鍵性的事件;他還協助籌備了最後晚餐,並在耶穌受難的事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伯多祿說道:「即使眾人都為了你的緣故而跌倒,我決不會跌倒。」耶穌對他說:「我對你說:今夜雞叫以前,你要三次不認我。」
耶穌被惡黨逮捕,送到大司祭處審訊。伯多祿在外面庭院裏坐著,有一個使女對他說:「你也是同那加里肋亞的耶穌在一起的。」伯多祿否認說:「我不知道你在說些什麼。」伯多祿出到了門廊,另一個使女說道:「這人是同納匝肋人耶穌一起的。」伯多祿又發誓否認說:「我不認識這個人。」過了一會,站在那裏的人對伯多祿說:「的確,你是他們中的一個,因為你的口音,把你的身份透露出來了。」伯多祿發誓說:「我不認識這個人。」立時雞又啼了。伯多祿就想起耶穌所說的話來:「雞啼以前,你要三次不認我。」他一到外面,就傷心痛哭。耶穌光榮復活後,有一天,宗徒們在提庇哩亞海邊打魚,全夜一無所獲。到了早晨,耶穌站在岸上,囑他們向船右邊撒網,所獲的魚,多得拉不上網來。吃完早飯,耶穌對伯多祿說:「若納的兒子、西滿,你比他們更愛我嗎?」伯多祿說:「主,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就對他說;「你牧我的羔羊吧。」耶穌第二次對他說:「若納的兒子西滿,你愛我嗎?」伯多祿說:「主,是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就對他說:「你牧放我的羔羊吧。」耶穌第三次對他說:「若納的兒子、西滿,你愛我嗎?」伯多祿因耶穌第三次問他:「你愛我嗎?」便感到憂悶,答道:「主,一切你都知道。你知道我愛你。」耶穌對他說:「你牧放我的母羊吧。」耶穌接著又對伯多祿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你年少時,自己束上腰,任意往來。但到了老年,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給你束上腰,帶你往你所不願意去的地方。」若望聖史寫到這裏,解釋道:耶穌說這話,是指伯多祿將用怎樣的死去光榮天主。
);耶穌復活之後,伯多祿在婦女的宣報中與另一位門徒直奔墳墓一探究竟;在宗徒們中,復活耶穌也是首先向伯多祿顯現;在提庇黎雅海邊,當耶穌走近門徒時,祂給了伯多祿指示說:「餵養我的羔羊、放牧我的羊群、餵養我的羊群。」(若二一1-17)耶穌升天之後,伯多祿毫無疑問地成了宗徒之首,宗徒大事錄裡有極為明確的記載。稍後,在伯多祿的建議下,眾人選出瑪弟亞以取代猶達斯宗徒的職位。五旬節聖神降臨之後,伯多祿第一次向聚集的群眾宣講;他還是第一位因主之名行使神蹟的宗徒:聖教會第一個靈蹟,聖經上有記載的,也是伯多祿顯行的。有一天,伯多祿和若望上聖殿去作第九時辰的祈禱。有一個天生的跛子,每天被人抬來放在聖殿的「華門」旁邊,向進聖殿的人乞討。這個人看見伯多祿和若望要進聖殿,就向他們乞討。於是伯多祿和若望注視他,向他說:「你對我們看吧。」那個人就注意地看他們,希望從他們手裏得到些施捨。伯多祿對他說:「金子銀子我都沒有,我所有的卻要給你,因納匝肋人耶穌基督的名,起來走路吧!」他拉那個人的右手,扶他起來,病人的腳和踝骨立刻恢復了力量。他一躍而起,就走起路來,和他們一起進了聖殿,一路走著、跳著,讚美天主。
天主藉著宗徒們的手,顯行了許多奇蹟異事。有人把病人抬到街上來,把他們放在床上或蓆上,希望在伯多祿走過時,他的影子至少能遮在其中某一個人身上,治愈他的病。
;伯多祿還大力支持將福音傳給外邦人,羅馬的異教徒科爾乃略,就是由伯多祿予以付洗的(宗十44-48);並且,在耶路撒冷大公會議中,伯多祿強烈地表示應向外邦人宣講福音,為此,基督新的教會成了普世的教會。
在阿革黎帕王執政期間,伯多祿被捕入獄,但卻在天使的協助下逃了出來,黑落德對教會展開迫害,命人用刀砍死若望的弟兄雅各伯(通常稱為長雅各伯);為了取悅人民起見,他下令將伯多祿拘捕下獄,並準備在逾越節後舉行公審。耶路撒冷的教會人士共同為伯多祿祈禱,求上主賜教會最高領袖恢復自由。
監獄人員派四班兵士輪流看守伯多祿。公審前夕,伯多祿很鎮靜地在監獄熟唾著。他身上繫了兩條鐵鍊,睡在兩個兵士中間。半夜時,上主的一位天使突然顯現,一片強光照耀獄室。天使推醒伯多祿,命他起身,鐵鍊應聲墮下。天使又命伯多祿束上帶子,穿了鞋,伯多祿遵命而行,隨著天使向前走。他還不相信這一切事是真的,他以為自己見了幻象。
天使和伯多祿經過了第一道第二道崗,到了對著城的鐵門,那門自動開了。他們出去,到了街上,天使忽然隱沒不見。那時伯多祿才知道自己不是在做夢,真的恢復了自由。他說道:「現在我真的看出來,上主派了祂的天使,使我脫離黑落德的毒手和猶太人所期待的一切。」伯多祿走向馬爾谷若望的母親瑪利亞家裏。有一大批教友正在她家裏祈禱。伯多祿叩前廳的門,一個女傭走近門來,探問是誰。她一聽出是伯多祿的聲音,喜的忘了開門,奔到裏面去報告伯多祿在門外,人們以為她發瘋了。伯多祿繼續在敲門。大家開了門,伯多祿將天主顯靈蹟派天使救他出獄的一切經過情形講給他們聽,並囑他們將自己已脫險出獄的消息報告雅各伯和眾弟兄(伯多祿囑人將脫險出獄的消息報告雅各伯,係指次雅各伯而言)。伯多祿與眾人道別,往別處暫避。
他便在耶路撒冷繼續他宗徒的使命,並且開始到異邦的城鎮中宣講,甚至到了羅馬。毫無疑問地,伯多祿是在主後約64年時(尼祿皇帝執政期間),於羅馬光榮殉道的。聖伯多祿是在羅馬暴君尼羅執政期內(公元五四———六八年)遇難的。其時,羅馬發生嚴重的教難。教友苦勸伯多祿離城暫避;伯多祿出城,路上遇見吾主耶穌。他問道:「主,你從何處去?」耶穌答道:「我去第二次受釘十字架上。」伯多祿很明白耶穌的話,意思是說:他自己應受釘於十字架。伯多祿毫不遲疑,立刻回到羅馬,殉道致命。根據歐瑟伯的記述,他是頭在下,腳向上,倒釘在十字架上的。根據傳統的記載,伯多祿是在梵蒂岡山谷,以倒釘十架的方式致命,因為他自認不配與主以相同的方式殉道。稍後,他的遺骸就被葬在梵蒂岡的山谷上。
從一開始,伯多祿就被視為是宗徒之長,且是第一位教宗;他的聖座-羅馬,在全天主教會內向來享有至高的地位。雖然伯多祿的主要慶日是在6月29日,但普世教會也常在2月22日與11月18日恭敬他。在聖像中,伯多祿常被描繪成一位手持鑰匙與福音書的老者;他的標記是一個倒過來的十架、一艘船,或是一隻公雞。

伯多祿殉道之後,被葬在羅馬城的地下墓室裡。他的墓室剛剛好位於今日梵蒂岡小教堂的聖壇底下。由於他的墓室按照羅馬人習慣繪有死者的容貌,所以他的形像千百年來在很多藝術作品中都差別不大。
《新約聖經》中有兩封書信(伯多祿前書/伯多祿前書和伯多祿後書/伯多祿後書)為其所寫。其瞻禮日為6月29日,與聖保祿/聖保羅瞻禮聯合慶祝。
1. 親體主的能力 – 一次,耶穌在加里肋亞海(加利肋亞海)邊, 因眾人擁擠祂,要聽神的道,因此主便借用伯多祿的船,使船稍微離岸,祂在船上教訓眾人。講道完了,就要伯多祿到水深之處打魚 ,伯多祿雖曾表示昨晚整夜勞力,未曾打著什麼,但他依然照著耶穌的指示去作,而一網撒下去,捕獲滿滿兩條船的魚,此時伯多祿看見主耶穌的能力,深感自己的不配,在耶穌的呼召下,便拋下所擁有的,跟從耶穌。
2. 認識永生之道 – 一次,耶穌談論從天下降下來的糧食,有很多人因只重肉體,而不明白這些真理,就退去不再跟從耶穌;耶穌看見這種情形,就問十二個門徒,是否他們也要離去,伯多祿很堅定地回答說:“主!唯有禰有永生的話,我們去投奔誰呢?”(約6:58-68)
3. 認識基督–耶穌在傳道期間,行了很多的神跡,證明祂的身份,但許多人因不明白而紛紛議論祂是誰?所以耶穌就以此事問門徒,伯多祿立即回答說:“禰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瑪/太16:13-16),他不受別人的影響,因此得耶穌的稱讚。
信仰上的軟弱
1. 體貼人的意思 – 一次,耶穌清楚地指示門徒,祂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文士許多的苦,並且要被殺,但第三日要復活;此時伯多祿就拉著祂,勸祂不要上耶路撒冷去。他是愛主的,但他不明白神的旨意,所以主立刻責備他:“你不體貼神的旨意,只體貼人的旨意”(瑪/太16:21-23)。
2. 三次不認主 – 當主耶穌被抓到公會受審時,伯多祿連續三次否認耶穌(瑪/太26:69-74),雖然不久之前,他還信誓旦旦地表示他為耶穌基督犧牲的決心(瑪/太26:31-35),這是他的軟弱和失敗,為此他出去痛哭(瑪/太26:75)。
得聖神後的表現
耶穌的使徒們在未得主所應許的聖神時,他們有很多的軟弱,但當聖神降在他們身上,使他們生命得以更新,且領受力量,勇敢而積極地為耶穌工作,如伯多祿得聖神之後的表現:
1. 五旬節勇敢見證 - 聖神於五旬節時降在門徒身上,吸引很多人圍觀,伯多祿就站起來,高聲為主作見證,引領很多人悔改信主(宗徒大事录二章),從此以後,雖然遭遇逼迫,反對,他不再退縮,反而更加勇敢為主工作。
2. 多行神跡 – 伯多祿藉著神的同在,行了很多神跡,來證明主的真理,如使瘸腿者行走(宗/徒3:1-10)。
3. 首次向外邦人傳道 – 伯多祿在主的指示下,到敬虔的義大利人哥尼流(Cornelius)家裡,向他們講述主耶穌的救恩,因見聖神降在他們身上,就為他們施洗,首開向外邦人傳道之例,顯明主耶穌救恩要普及萬人,使信主之人不再分種族,階級,共組神的家。
4. 教會之治理
1. 行審判:使徒時代教會成立之出,有許多人因愛主愛人,把自己的全部產業賣了,並且全部款項奉獻給教會(宗/徒4:34),其中有位信徒名叫亞拿尼亞,夫妻二人也把田產賣了,但信心不足又好面子,把部分價銀私留下來,其餘的拿到使徒面前,而稱那是全部價銀,伯多祿被聖神感動,立即指出他們的過錯,而這對夫婦也相繼死亡(宗/徒5:1-11)。
2. 立執事:那時信主的人增加迅速,大家又凡物公用,一起生活,因此為了使徒生活供給之事能妥善處理,就令門徒選立出執事(宗/徒6:1-6),解決了供給之事。
簡歷:
聖伯多祿(St. Peter) 是十二宗宗徒之首,
被耶穌選定為他在世的代表,是第一位的教宗。
他和兄弟安德肋是最先受耶穌召叫的兩個宗徒,
他和聖雅各伯、聖若望,一同見到耶穌顯聖容。
耶穌受難前夕,在山園裏憂苦和焦慮地祈禱時,他也在場。
他的本名是西滿,主耶穌將教會首長的權位預許給他。
他先在敘利亞的安提約基雅奠定宗座,最後建基於羅馬。
公元六十七年,他在羅馬為主殉道,被釘在倒立的十字架上。
瞻禮(紀念日):6月29日


宗徒聖安德肋 (St. Andrew, Apostle)
慶日:11月30日聖安德肋是位宗徒也是位殉道者。聖人的名字是個希臘化的字,意謂著「勇氣」。他是加里肋亞漁夫若望的兒子,同時是西滿伯多祿的兄弟。蒙耶穌召喚前,他所追隨的是洗者若翰,居住在葛法翁。但是當他認出耶穌就是他們所期待的默西亞之後,便立即將主引薦給他的兄弟西滿伯多祿。聖人與伯多祿、雅各伯、若望在當時組成了耶穌的第一批門徒,最後甚至被選為宗徒。在耶穌的公開事件中,聖人的名字曾多次被提及;基督復活並升天後,聖人也隨同其他宗徒領受了由聖神而來的神恩。
按初期教會歷史家的記載,聖人是先在卡帕多細雅(Cappadicia)、迦拉達、彼提尼雅(Bithynia)、叔提雅(Scythia)開始他的傳教使命,而後轉往拜占廷。聖人的宣講足跡也曾履及特瑞斯(Thrace)、馬其頓、帖撒肋(Thessaly)與阿該雅(Achaea)。最後,聖人在阿該雅的帕特雷(Patrae)領受了殉道冠冕。相傳他是在羅馬官長Aegeas的命令下,被判處X形的十字架之刑。事實上,聖人並非是被處以釘刑,而是被綁在十架上受折磨而死的,因此,受苦的時間可能更長。相傳聖人身懸十字架上,尚向教友講道,二日後方才氣絕。一般相信聖人是在尼祿皇帝任內,也就是主後60年的11月30日殉道的。
蘇格蘭、俄羅斯、希臘、伯艮地(Burgundy)、西班牙、西西里、奧地利、納布勒斯、拉維納(Ravenna)、布雷西雅(Brescia)、阿瑪菲(Amalfi)、曼突阿(Mantua)、馬尼拉、布魯格斯(Bruges)、波爾多與帕特拉斯(Patras)等地,皆是以聖安德肋為主保。另外,聖人還是肉販、漁夫、礦工、繩索編織工、紡織業者和婚禮的主保。
聖人的部分遺骨被帶往君士坦丁堡(即今日的伊斯坦堡),其他的部分則分佈在拉維納、米蘭、莫斯科、布雷西雅、諾拉(Nola)、納慕爾(Namur)等地。
在聖像當中,聖安德肋常被描繪成是一位身負X形十字架的漁夫或傳教士。
附:wiki資料
安德肋(安德肋)(Andrew, Ανδρέας) 伯多祿的兄弟,伯賽大 (Bethsaida)的漁夫,施洗若望的門徒。
他相傳在希臘被釘X型十字架而死。為俄羅斯、羅馬尼亞和蘇格蘭的主保聖人。
一、生平
1. 他曾是施洗若翰的門徒(《若望福音》1:37-40),也是耶穌第一個門徒。他住在葛法翁(迦百農)(《馬爾谷 福音》1:29)。在福音書曾有數個重要場合他被指認為和耶穌較親密的門徒。
2. 他和他哥哥都是漁夫,因此傳統說耶穌召他們作門徒許諾使他們得人如得魚。於是他和哥哥伯多祿撇下所有的跟隨耶穌,許多人只知道伯多祿,不知道他的兄弟安得肋,更不知道伯多祿之所以成為伯多祿,安得肋占很重大的因素,而教會歷史也可能會改寫。(《若望福音》1:35-41)。
3. 安得肋是個喜歡領人認識主耶穌的人。聖經中三次提到他,都是提到他怎樣把人帶到主耶穌面前。
一、領伯多祿去見耶穌(《若望福音》1:40-42a)
若望福音第一章記載他跟從主的那天,就先去找自己的哥哥西滿,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於是領他去見耶穌。
二、告訴主那帶五餅二魚的孩童(《若望福音》6:8-9)若望福音第六章記載安得肋對耶穌說:在這裡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
三、告訴耶穌有希臘人想要見祂(《若望福音》12:20-22)。
聖安德肋在小亞細亞沿黑海傳道,因此他成為羅馬尼亞和俄羅斯的主保聖人。
西元10世紀中期,傳說有數件聖安德魯的聖物被帶到蘇格蘭,安放在今天的小鎮聖安德魯斯。聖安德魯從此成為蘇格蘭的主保聖人。
節日
4. 蘇格蘭的聖安德肋日是每年的11月30日,但這並不是蘇格蘭的公共假日。
簡歷:
聖安德肋(St. Andrew) 是十二位宗教之一,是伯多祿的哥哥。
他和伯多祿一樣,也是加里肋亞貝特賽達村的漁夫。
他最初是聖若翰洗者的門徒,
後來成為第一批被耶穌召叫的門徒。
5. 瞻禮(紀念日):11月30日
宗徒雅格(St. James the GreaterApostle)
慶日:7月25日
工人主保
宗徒雅格與其兄弟若望,並其父親載伯德在船上修補魚網時,耶穌召喚他與其弟兄若望如同西門與安德肋般地跟隨他。於是,在沒有任何的停頓與討論下,雅格與若望便留下他們的小船,甚至留下父親而跟隨了耶穌。
他被耶穌揀選為十二宗徒之ㄧ,並被賦予宣報福音、醫治疾病與驅趕惡鬼的權柄。因此,必然地具備了對耶穌的信德與交付。
當耶穌復活雅依洛的女兒之時,祂只允許雅格、若望與伯多祿隨行;更有甚者,當耶穌上山祈禱之時,祂只要求雅格、若望與伯多祿同行,因為就在該處,當天主從雲中發出聲響時,他們見證了他人未曾見過的事件-耶穌在光榮中顯示聖容,且與梅瑟與厄里亞交談;與伯多祿一樣,在宗徒中,也唯有雅格與若望從耶穌口中獲得特別的名號-「雷霆之子」。
當耶穌走進撒瑪黎雅人的村莊時,雅格與若望想藉新獲得的宗徒權柄要求降下天火施行毀滅,而非醫治。於是耶穌斥責他們的無情與他們假藉權柄而報復的觀點。
耶穌在被捕前,耶穌仍舊選擇了他們三位陪伴祂在客責馬尼園做最後的祈禱。不過,在這最難熬的夜晚,三位都同時昏睡了。
雅格與若望曾經要求耶穌,將來在祂的光榮中坐於祂的左右邊,耶穌反問他們能飲將來耶穌所飲的杯嗎?他們回答可以,而耶穌也向他們確認他們必要飲耶穌所飲的苦杯。雅格確實飲了耶穌所飲的苦杯,在耶穌的復活後不久,眾人皆飲了這苦杯。宗徒大事錄(12:1)告訴我們,雅格成了教會的第一批殉道者,他就死在當時黑落德王的劍下。耶穌升天後,雅各伯熱心講道。宗徒大事錄記載:公元四十二年,巴斯卦節前,惡王黑落德亞格利巴為了博取仇教的猶太人歡心,命人用刀砍死雅各伯。所以聖人是宗徒中首先致命者。聖教歷史家歐瑟伯記述:控訴雅各伯的那個人,目睹聖人臨難不屈,慷慨激昂的精神,心裏非常感動,天良發現,當眾表示自己今後棄邪歸正,皈依真教。那人也以信奉聖教的罪名,被判死刑。控拆人與被控訴人同時解往刑場執行死刑。到了刑場,那人跪到聖人面前,向他求恕。雅各伯轉過身來,抱住他,並向他致候道:「願你獲得平安。」接著,雅各伯用口親那人的面。二人同時斬首致命。這是多麼悲壯動人的一幕。
雅各伯遇難後,遺體葬在耶路撒冷。後來迎往西班牙安葬。遷葬的日期,係七月廿四日,所以他的瞻禮,在本日舉行。聖人墓上,不斷顯行靈蹟。西班牙的公波斯威,聖人安葬的地點,成為著名的朝聖勝地。

雅格之所以被稱為大雅格,是因為有另一位更年輕的宗徒亦名曰雅格。
雅格是帽子製造工人、風濕病患與工人的主保。

附:wiki
雅各(雅各伯)(James, Ιάκωβος),西庇太(载伯德)(Zebedee)的兒子,耶穌為他們起名為“半尼其”(Boanerges),意為“雷子”(Thunder Brother)。
母親撒羅米(撒羅默)是耶穌的母親馬利亞(瑪利亞)的妹妹,傳說她在丈夫載伯德死後也跟隨了耶穌。雅各伯若翰兩兄弟在跟隨耶穌之前都曾經是施洗若翰的門徒,他們對於“以色列復興”、“掙脫羅馬帝國的殖民統治”以及“恢復大衛(達味)王朝的光榮”有著高度的熱忱。這也是他們跟隨施洗若翰或耶穌的原始動機。直到他們目睹復活的基督以後,才激發他們宣揚福音的意識與使命。[1]
是西班牙、士兵、朝聖者、騎手的主保聖人,相傳其遺骨葬於孔波斯特拉的聖地牙哥,是朝聖熱點。
蒙召的經過
當伯多祿(伯多祿)把船借給耶穌用,並順服主的指示下網,圈住許多魚時,雅各伯被招呼前去幫助,把魚裝滿了兩條船,在驚訝之時,聽見主呼召的應許:“要得人如得魚”,他便與伯多祿他們一同撇下所有的,跟從主耶穌,作得人的漁夫(路加福音5章:4-11)。
一生的事蹟
1. 個性的改變:雅各伯本來的個性是相當猛烈如暴躁的,如有一次因撒瑪利亞(撒瑪黎亞)的一個村莊的人不肯接待耶穌,他就向主建議,求主從天生將火下來,燒滅這些對神的兒子侮慢的人,如古時以利亞求神用哦火燒死那輕慢先知的人一樣(路9:51-54),所以耶穌為他取個外號,叫半尼其(Boanerges),就是雷子的意思(瑪爾谷福音3:17);但後來因著耶穌的訓誨和聖靈內住之改變,成為一個能接納,寬容人的使徒。
2. 最先殉道:五旬節聖靈降臨之後,使徒們勇敢為耶穌作見證,神跡顯明,信徒相愛,使很多人歸信耶穌,但更引起很多人的怨恨,而逼迫,阻擋門徒。那時的希律亞基帕王 (於主後41年至44年作王),下手逼迫教會,用刀殺死雅各伯(使徒行傳12:1-2)。雅各伯成為第一殉道的使徒。
個人標誌
聖雅各伯的貝殼:朝聖者把它裝飾在頭髮或者衣服上,是長途旅行的標誌和見證。
簡歷:聖雅各伯(St. James)
是十二宗徒之一,是載伯德的兒子、若望聖史的哥哥。他曾親眼見到耶穌在山園祈禱時的恐懼與痛苦。他被黑落德阿格黎帕用劍殺死,是第一個為主殉道的總統,殉道時年方四十四歲。瞻禮(紀念日) :7月20日

聖若望宗徒(St. John the Apostle)

慶日:12月27日
小亞細亞地區的主保
召喚的是天主,回應的是人。關於若望與他兄弟雅各伯的蒙召,福音中的記載相當簡潔:就僅是單純地隨著伯多祿與安德肋回應耶穌的召叫而已──耶穌一召喚,他們即跟隨。他們答覆召叫的絕對性,在福音中很清楚地被記載了下來:「那時候,耶穌往前行看見了另外兩個兄弟: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他的弟弟若望,在船上同自己的父親載伯德修理他們的網,就召叫了他們。他們也立刻捨下魚船和自己的父親,跟隨了祂。」(瑪四21-22)
為伯多祿、雅各伯與若望這三位「前漁夫」而言,與耶穌的特殊友誼,成了他們信德的賞報:因為唯有他們享有特權,能參與耶穌顯聖容(瑪十七1-13)、復活雅依洛之女(谷五21-43)和山園痛苦祈禱(瑪二六36-)中的場合。然而,若望與主的關係卻似乎更加特殊。傳統將第四部福音歸於這位宗徒的名下,然而,現今的聖經學者卻普遍認為:若望宗徒與第四部福音的作者應非同一人。
若望福音的作者稱他為「耶穌所愛的門徒」(參閱若十三23;十九26;二十2),是在最後晚餐中斜依在耶穌懷裡的那一位;他還是站在耶穌的十架旁,享有照顧聖母殊榮的那一位門徒「女人,看,你的兒子!然後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若十九26b-27)。
因著福音本身的深度,後人以四聖獸中的老鷹作為若望神學的象徵,因為他的福音就如老鷹一樣,在其他聖史無法迄及的領域中翱翔著。然而,即便如此,這部福音還是為我們揭露了一些極為人性的片段:如耶穌曾給雅各伯與若望一個別名叫「雷霆之子」,儘管我們很難知道它的確切意含,但從以下二個事件中可找到一些線索。
首先,瑪竇福音告訴我們,這二位兄弟要求能在耶穌的光榮中立座於其左右。當耶穌問他們,他們能否喝祂必須飲的苦杯、領受祂必須承受的痛苦之洗時,他們毫不猶豫地回答:「我們能」。於是耶穌回答他們確實該分享祂的苦杯,然而設座在其左右則不是祂能給的,而是天父願給誰保留,就給誰的。福音描述,其它宗徒們便極為惱怒這對兄弟。耶穌藉此機會教導宗徒們「權威」的真正本質:「誰若願意在你們中間為首,就當作你們的奴僕;就如人子來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生命,為大眾作贖價。」(瑪二十27-28)
另一場合則是,這二位「雷霆之子」因撒瑪黎雅人不願接待取道該城而前往耶京的耶穌,於是要求耶穌准許他們召喚天火焚毀該城。然而,耶穌的回應卻是「轉過身來斥責他們」(路九51-55)。耶穌身懸苦架,聖母和若望站在十字架旁。耶穌對聖母說:「太太,看你的兒子。」又對若望說:「看,你的母親。」從那時起,若望接聖母到他家裏奉養。我們都是耶穌的弟兄,耶穌在十字架上指定若望為聖母的兒子時,若望代表著我們全體,所以我們都是聖母的兒子。
在第一個復活節的早晨,瑪麗亞瑪達肋納「跑去見西滿伯多祿和耶穌所愛的那另一個門徒,對他們說:『有人從墳墓中把主搬走了,我們不知道他們把祂放在哪裡』。」(若二十2)若望在福音中回憶,或許還帶著微笑說道:「兩人一起跑,但那另一個門徒比伯多祿跑得快,先來到了墳墓那裡。」(若二十4b)他並未進入,而僅是在墓口等候伯多祿,好讓他先進去。「那時,先來到墳墓的那個門徒,也進去了,一看見就相信了。」(若二十8)
耶穌復活後,伯多祿治好胎生瘸子的這一偉大奇蹟發生時,若望是與伯多祿在一起的,這也使得他們同時被捕入監。或許,《宗徒大事錄》裡的文字,最能說明他們所經歷的「復活」神祕經驗:「他們看到伯多祿和若望的膽量,並曉得他們是沒讀過書的平常人,就十分驚訝;他們既認出他們是同耶穌在一起的…。」(宗四13)
聖史寫了一部偉大的福音,三篇書信以及一本《默示錄》。他的福音是一本非常個人化的記載,但卻在耶穌還在世上的事蹟中,即已看出光榮與神性的耶穌了;在若望的記載裡,耶穌在最後晚餐中所講的話,就好似祂已是身在天國一樣。因此,我們可以說:《若望福音》是一部描述耶穌光榮的福音。
在耶穌受難的時刻,唯獨這位「耶穌所愛的門徒」沒有捨棄主,且還與聖母忠信地陪伴在耶穌的苦架之旁。若望晚年大多是在耶路撒冷與厄弗所中度過的,並在小亞細亞建立了許多教會。根據聖依勒內的記載,伯多祿和保祿遇難後,若望在厄弗所傳教。多彌喜安皇帝迫害聖教,若望被捕,解往羅馬,投入油鍋。上主靈奇地保護若望,在沸油中毫髮無損。因此,惡黨無計可施,將若望放逐到帕特摩斯島(聖教會特在每年五月六日舉行聖若望宗徒拉丁門前受鼎鑊刑瞻禮)。耶穌的十二位宗徒,相傳若望最年輕,只有他一人未死於刀劍之下。
若望在帕特摩斯島充軍期內,獲得天主的特別啟示,編寫了默示錄。
公元九六年,暴君多彌喜安逝世,若望恢復自由,重返厄弗所。他著手編寫了第四部福音經。若望編寫福音的目的,他在福音第拾章已寫得很明白:「這些事記錄下來,為了使你們信耶穌是默西亞,天主聖子,並使你們信了祂,賴祂的名字而得到生命。」若望福音的取材和結構,和其他三部福音不同。他以神學的觀點講論基督的生活和言行,意義深奧,聖教會各大神學家如聖奧斯定、聖多瑪斯、聖文都辣,在許多神學問題,均參考若望福音,引伸發揮。
除福音和默示錄外,若望寫了三封書信。他的一切著作,以耶穌天主的聖愛為中心,號召教友以愛還愛,彼此相親相愛。
若望對異端邪說,全力駁斥。最後約於主後一百年時逝世於厄弗所。
聖若望素來有「仁愛的宗徒」之稱,這德行是從不斷琢磨耶穌的言行中習得的。若望將某地一個青年托主教照管。那青年寄寓主教府,學習教理,領洗入教。其後誤交惡友,落草為盜。過了一個時期,若望回到那裏,對主教道:「我過去托你保管的財寶,現在何處?」主教以為若望講的是物質的財寶,瞠目不知所對。若望道:「你不記得我以前將一個青年交給你保管嗎?」主教道:「那人已經死了。」若望急忙問道:「患什麼病死的?」主教道:「他的靈魂已經死了。現在他成了強盜,打家劫舍,橫行不法。」
若望聽了,立刻要了一匹馬,騎馬上山,找覓亡羊。到了山上,匪黨將他逮捕。若望請他們帶著去見首領(即若望勸化的青年)。青年一見若望,羞愧交並,拔足飛逃。若望在後面追趕,高呼道:「我兒,你為什麼看見你的老父就逃走了?我身邊沒有武器,你放心好了。現在你還來得及改過。我願意在天主台前,代你負責說情;我願意為了你獻出我的生命。我是基督派來的。」
青年聽了,天良發現,淚加泉湧。若望等到那青年悔罪改過,重投聖教懷抱後,方才離城他往。
根據聖格肋孟的記載,若望暮年,體力衰弱,不良於行。厄弗所的教友抬他到聖堂。他每次向教徒講道,都說這一句話:「我親愛的子女們,你們應當彼此相親相愛。」人們問他:為什麼常常說這一句話?若望道:「這是主的誡命,你們一定要守好這條誡命。」
若望於公元一零零年逝世,享壽九十四歲。

附:wiki
若望(若望)(John, Ιωάννης),西庇太(Zebedee)的兒子,耶穌為他們起名為“半尼其”(Boanerges),意為“雷子”(Thunder Brother)。
簡歷:聖若望(St. John)
是十二宗徒之一,是一位聖史,是載伯德的兒子,聖雅各伯的弟弟。他是「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在耶穌受難時,他是唯一不曾遺棄主的宗徒。耶穌在十字架上臨死前,把照顧自己母親的重任,交給他。瞻禮(紀念日):12月27日

(斐理伯)(Philip,Φίλιππος),來自伯賽大(Bathesda)。
聖斐理伯約殉道於約公元80年,耶穌十二門徒之一。他的紀念日是5月3日。
「耶穌遇到斐理伯,對他說:『你跟我來吧』。」亞歷山大里亞克來門認為:斐理伯就是路加福音第九章所述的「那個人」(按路加福音第九章記載:「你跟我來吧!」那人卻說:「主,請許我先去埋葬我的父親。」耶穌給他說:「任憑死人去埋葬他們自己的死人吧。至於你,你要去宣揚天主的國!」)若望福音(1:43)描述耶穌邀請他作跟從者,他的反應是介紹耶穌給拿但業(被指可能就是巴爾多茂祿)…他去通知納塔訥耳(按納塔訥耳很可能和宗徒巴爾多祿茂同是一人)。他對納塔訥耳道:「梅瑟在法律上所記載的,先知們所預報的,我們找著了。」那幾句話也就是說:「耶穌即以色列人引領翹望的默西亞。」納塔訥耳說道:「從納匝肋還能出什麼好的嗎?」斐理伯對他的答覆是,「你來看一看吧」,耳聞不如一見。。若望福音其它提到他的地方:(6:5-7)「……耶穌往加里肋亞海(即提比哩亞海)的對岸去了。許多人因為看見祂在患病者身上所行的神蹟,都跟隨著祂。耶穌上了山,和祂的門徒一起坐在那裏。那時猶太人的慶節,即踰越節,快要到了。耶穌舉目看見許多群眾來到祂前,就對斐理伯說:「我們往那裏買餅,叫這些人吃呢?」祂說這話,是為了試探斐理伯,祂自己原知道要怎樣做。斐理伯原是一個心直口快的人,就回答耶穌說:「即使有兩百銀幣的餅,也不夠他們每人分得一小塊。」;斐理伯領一些希臘化的猶太人來(12:20-50);和在最後的晚餐斐理伯對耶穌說:「求主將父顯給我們看,我們就心滿意足了。」(14:8-21)主耶穌對他說:「斐理伯,這麼長久的時候,我和你們在一起,而你們還不認識我嗎?誰看見了我,就看見了父。你怎麼說:把父顯示給我們呢?」。
早期教會領袖Clement指(Strom. III.52)表示斐理伯已婚並有子女,其中一個女兒己出嫁。當Eusebius 引用(H.E. III.39)一個Hieropolis主教Papias故事時,他表示是由斐理伯的女兒聽來。根據教會傳統在耶穌死去和復活後他宣講福音和行神蹟,足述遍及加利肋亞、希臘(where he established Narcissos as bishop), Azota, Syria, and Phrygia. 斯德望遇難後,耶路撒冷教會遭遇空前未有的大迫害,教友逃散到各處宣揚聖道。斐理伯理事來到撒馬利亞傳教,勸化了許多人;其中有一個,名叫西滿的,原是邪術士。他也領洗入教。在耶路撒冷的宗徒們,聽說撒馬利亞接受了天主的聖道,就派伯多祿和若望到那裏去。二人一到了那裏,給他們覆手,使他們領受聖神。西滿看見宗徒藉著覆手禮,賦給他們聖神,便拿錢來獻給宗徒們說:「請你們把這種能力也賜給我吧,使我無論給誰覆手,這人就能領受聖神。」伯多祿回答說:「你和你的錢一同毀滅吧,因為你以為可以用錢買天主的恩惠。在天主台前,你居心不正,所以你絕對不能分享這種恩惠。你還是後悔你的罪吧!求上主寬恕你的心念。」西滿回答說:「請你們也替我求上主。」根據夏拉巴利主教巴比亞的記述,聖斐理伯曾在那裏復活過一個死人。聖斐理伯係在杜米喜安皇帝執政時期,為真理致命,釘死十字架上。釘的時候,頭在下,腳在上。

註:傳教事蹟見 聖經宗徒大事錄 八 4~40 從撒瑪利亞到迦撒,直到凱撒肋亞等城。
聖祿茂宗徒(St. Bartholomew)
慶日:8月24日
聖祿茂生於主後第一世紀,是耶穌的十二宗徒之一。
關於這位聖人的事蹟,我們所能知道的,就只是對觀福音與宗徒大事錄所提及的,他是十二宗徒之一。他的名字源自於他的先祖,意思是「多祿茂之子(son of Tolomai)」,並且,聖經學者們大多相信,他即是若望福音中所提及來自加納,且被耶穌稱為「心無詭詐的真以色列人」的那一位納塔乃耳。
按羅馬殉道書的紀錄,他遠赴印度與亞美尼亞宣講,並在該處遭受Astyages王的剝皮與斬首之刑。傳說中,他曾履及裡海西岸的一個名叫Abanopolis的地方,並於美索不達尼亞、波斯與埃及等地宣講。
附:wiki 資料
巴爾多祿茂(巴爾多茂祿)(Bartholomew, Βαρθολομαίος),又名“拿但業”(Nathanael, Ναθαναήλ)。
聖巴爾多祿茂是耶穌十二位宗徒之一,原籍猶太的加利肋亞省,他就是若望福音的納塔訥耳。若望福音第一章記載:斐理伯遇到納搭訥耳,對他說:「梅瑟在法律上所記載,先知們的預報的,我們找著了,祂就是納匝肋的耶穌。」納塔訥耳道:「從納匝肋還能出什麼好的嗎?」斐理伯道:「你來看吧。」耶穌看見納搭訥耳走向祂那邊來,就指著他說:「看呀,這確是一個以色列人,在他內毫無詭詐。」納搭訥耳道:「從那裏認識我呢?」耶穌回答他道:「斐理伯叫你以前,當你還在無花果樹下的時候,我就看見了你。」納塔訥耳答道:「辣比,你是天主子,你是以色列的君王。」耶穌答道:「因為我對你說了:我看見你在無花果樹下,你就信;你要看見比這些更大的事。」耶穌又對他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要看見天開,天主的天使在人子身上,上去下來。」
在若望福音拿但業是斐理伯好友。他被形容為起初懷疑彌賽亞來自拿撒勒,說拿撒勒能出好種來嗎。(若翰福音)1章:45-46節),但他仍跟斐理伯去見耶穌和宣稱他是"神的兒子"和"以色列的王"。根據敘利亞傳統,巴爾多茂祿原名耶穌,因此改用了另一個名字。 據說耶穌升天之後,巴爾多茂祿帶着瑪竇福音到印度傳教。傳說他在亞美尼亞傳道時,被釘在十字架上殉道。〈也有傳說是在印度傳教時,被暴徒剝皮而殉道。聖神降臨後,巴爾多祿茂赴印度傳教,勸化了許多異教徒歸正。他又到大亞美尼亞傳揚福音,勸化了國王、王后和十二座城的人民皈依真教。國王的兄弟亞斯底亞執迷從邪,將聖人拘捕,把他的皮活活剝去,並將首級斬下。巴爾多祿茂的遺骸被迎往里巴利島,現在供列在羅馬聖巴爾多祿茂堂。
〉古代教會用三把剝皮刀為標誌,來象徵這位忠心的使徒因 熱心宣揚福音而殉道的精神。
巴爾多茂祿和猶大號稱在1世紀把基督教帶到了亞美尼亞。因此亞美尼亞教堂被稱作亞美尼亞使徒教會,並且他們被認為是教堂的守護聖人。
在藝術作品中他經常表現為拿着割皮刀,或者象米開朗基羅的《最後的審判》手上拿着自己的皮。


宗徒瑪竇(St. Matthew)
慶日:9月21日
主保:銀行人員
聖瑪竇是十二宗徒之一,也是聖經中第一部福音的作者。這是教會不變的傳統,也為福音本身所確認。根據谷二14的記載,瑪竇是阿耳斐的兒子,且在葛法翁任稅吏時為耶穌所召叫,成為宗徒之一。耶穌召瑪竇為徒的經過情形,瑪竇自己在福音經上記述知下:「……耶穌從那裏前行,看見一個人在關卡坐著,名叫瑪竇,就對他說:「跟隨我!」他就起來跟隨了耶穌。當耶穌在屋裏坐席時,有許多稅吏和罪人,也來同耶穌和他的門徒一起坐席。法利塞入看見了,就對耶穌的門徒說:「你們的老師為什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呢?」耶穌聽見了,就說:「需要醫生的,不是健康的人,而是有病的人。你們去研究一下:「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是什麼意思。因為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瑪竇被召,是耶穌公開傳教第二年的事。在其歸依前,他曾是位官員,專司收取稅金;在馬爾谷與路加福音中,他被稱為「肋未」。
初期,瑪竇的使徒工作僅限於巴勒斯坦內的數個團體之中,但晚年的生活因無任何史料記載,因此無法確認聖史晚年究竟身在何處。有一個傳統指出,瑪竇開墾福音的園地是在衣索比亞;其他的傳統則指向巴底亞(Parthia—西亞一古國)與波斯;另外,後人也無法確認聖史究竟是領受了殉道的冠冕而死,亦或是自然老死。
瑪竇福音是寫給那些心靈空乏且切望被飽飫的同胞們看的,無論他們是耶穌的信仰者或不信者;為前者而言,福音成了他們考驗來臨之時的鼓勵,特別是面對再度跌進猶太主義的危險之時;為後者而言,福音的目的是為向他們確認,默西亞的來臨已在我們的主耶穌這人身上實現;所有默西亞國度擁抱子民的許諾,透過祂,已在精神上而非以一個世俗的方式完滿達致。耶穌說:「我的國度並不在這世上。」其次,瑪竇福音也回答了洗者若翰門徒所問的問題:「你是要來的那位,或者我們還要等候另一位?」(路七20)。
為了給自己巴勒斯坦的同胞們寫福音,聖史瑪竇以其母語阿辣美文撰寫福音,這種「希伯來腔」,在福音與宗徒大事錄中皆有提及。很快地,主後42年,黑落德阿革黎帕一世在位時興起了教難,聖史於是遠赴他鄉傳播福音。另一傳統以為,瑪竇福音寫成的時間應是在他遠赴他鄉與召開耶路撒冷大公會議之間,亦即是在主後的42到50年之間完成的。然而,今日學者較多同意是在公元80或90年間寫成瑪竇福音,是在歸化的猶太人團體中完成的。
簡歷:
聖瑪竇(St. Matthew) 是十二位宗教之一,也是一位聖史,亦名肋未,是阿耳斐的兒子,是一位稅吏,在葛法翁稅關任職。他在聖神降臨後,在巴勒斯坦和安提約基雅傳教,並在那裏為主殉道。瞻禮(紀念日):9月21日
聖多默宗徒(S.Thomas)
慶日:7月3日
「多默」希臘文作「狄狄摩」,意即「雙生」,此希臘名成了多默的別名(參閱:若十一16;二十24;二一2),他是耶穌十二宗徒之一,宗徒名單中都有提到(瑪十2-5;谷三16-19;路六13-16;宗一13)。關於這位宗徒的生平,在對觀福音中絕少提到,在若望福音中倒有些許線索,可稍微認識這位耶穌特選的門徒。
耶穌往猶太去復活拉匝祿的時候,宗徒們勸阻祂:「老師,猶太人圖謀砸死你,你怎麼又往那裏去?」多默道:「我們也去,同你一起死吧。」由此可知多默多麼熱愛耶穌。
最後晚餐後,耶穌對宗徒們說:「我去的地方,你們知道那條路。」多默問道:「主,我們不知道你往那裏去,怎麼會知道那條路呢?」耶穌答道:「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裏去。」
耶穌復活顯現給宗徒們,多默不在現場,雖然門徒們將耶穌顯現之事告訴他,他卻堅決強調除非親眼看到、親手碰觸耶穌的傷痕,否則絕不相信。事隔八天,耶穌再度顯現於門徒之中,並讓多默觸摸祂的肋膀,並要多默作一個有信德的人,多默當下做出最美麗的信德證言,明白宣示信仰:「我主!我天主!」(若二十24-29)。聖額我略道:「天主上智這樣安排,完全是為了堅固我們的信德。我們相信耶穌的復活,不僅是依賴聖女瑪達肋納的傳報,也依賴這位懷疑不信的多默宗徒。鐵一般的事實,放在他前面,不由他不信,他過去越頑固,他的證言越可靠。」
除上述聖經中的資料外,其它初期基督徒的作品中(偽經)對多默也有所敘述,敘述多默後來到了印度傳教,並在加拉米納(Calamine)為主殉道,因此,教會自第六世紀以來,每年在7月3日紀念多默,並且稱他為建築師的主保。
(參閱 「聖經辭典」#478
*多馬(多默)(Thomas, Θωμάς),又名“猶大•多馬•迪迪摩斯”(“迪迪摩斯”及“多瑪斯”皆為“雙生子”的意思)。
聖小雅各伯(St. James The Less)
是十二宗徒之一,是耶穌的表兄弟或堂兄弟,也是也雅各伯書的作者。
耶穌升天後,他被委任為耶路撒冷主教。他於公元六十二年殉道。雅各伯聖德出眾,所以一般人都稱他為「義人」,不飲酒類和其他烈性飲料,也戒食任何有生命的物品。他常跪地作長禱,為眾人祈禱,所以雙膝有厚繭,堅硬如駱駝的皮一般。
許多人都被雅各伯勸化,歸奉聖教。耶路撒冷的領導人物中,領洗入教者,也大有人在,猶太教徒,為了此事,很感不安,便去和雅各伯商議。他們要求雅各伯約束眾人,叫大家不要信耶穌為默西亞。他們將雅各伯擁往聖殿的高頂上,要求他曉諭大眾切勿信仰基督聖教。雅各伯站在聖殿高頂上,高聲大呼:「你們要求我對耶穌發表一下意見,好的,我說:耶穌如今坐在天主聖父的右位,日後將駕著雲到世上來。」下面的人聽了,歡聲雷動,一致頌揚耶穌。雅各伯接著高呼道:「賀三納達味之子!」法利賽人和經師們彼此商議道:「我們怎麼辦呢?雅各伯公然表示耶穌是天主,獲得眾人的擁議。我們還是把他從聖殿頂上推下去,叫眾人認識我們的厲害。大家見了害怕,才會貼然就範。」法利賽人和經師們便把雅各伯從聖殿頂上推下來.可是他跌倒地上,還沒有氣絕。大家便拿起石塊,向他投擲。雅各伯雙膝跪地,祝禱上主道:「父呀,請您寬恕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在作些什麼。」有一個人拿起一根巨棒,猛擊雅各伯的頭。雅各伯倒在地上,氣絕身死。根據約瑟夫的記述,雅各伯遇難的年份,係公元六十二年。
瞻禮(紀念日):5月3日
*教宗本篤十六世2006/六月二十八日介紹
新約聖經中,在最後一部書《默示錄》之前,有所謂的《公函》。公函計有七封書信,這些書信之所以稱為公函,目的在與聖保祿宗徒所寫的書信有別,因為聖保祿的書信都有特定的人物或團體對象,而公函則以教會大眾為對象。在七封公函中,次雅各伯的這封排行第一。教宗說聖保祿宗徒稱次雅伯各宗徒為初期教會的“柱石”,是昔日和今天基督信徒生活的導師。教宗稱次雅各伯在初期的耶路撒冷教會中擔任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大雅各伯去世後,宗徒們曾召開會議,討論基督信徒與舊約法律的關係。當時在諸位宗徒都緘默不言的時候,次雅各伯便站起來發言,主張教外人士也可以被接納在教會團體內,不必先接受割損禮,只要遵守幾項梅瑟的法律即可。教宗說宗徒的這個立場表明:一方面承認希伯來宗教是基督信仰永遠有效和活生生的根源;另一方面准許皈依基督的教外人士可以保持自己原先的社會面貌。
教宗強調:“聖雅各伯在他的信函中邀請我們小心翼翼地接受考驗,保持恒心,懷著信賴之情祈禱,以期獲得天主所賜的智慧神恩。因著這樣的神恩,我們得以認識真正的生活價值不在於曇花一現的現世財富,而在於和貧困的人士分享自己的所有”。
教宗最後說:“聖雅各伯書信勉勵我們把自己的所作所為完全託付在天主手中,而且總要這麼說:‘如果天主願意的話’。這位宗徒教導我們不要自主刻意地設計自己的生命,但要留下空間給天主那深不可測的聖意”。
*阿斐爾的兒子雅各伯(阿斐爾的兒子雅各伯伯)(James son of Alphaeus, Ιάκωβος (ο του Αλφαίου)),第一位耶路撒冷主教。
關於阿斐爾的兒子雅各,聖經除了說他是十二使徒中的一位,再無其他事迹的記載,我們只能從相關的經節和聖經以外的傳記,簡單介紹他的生平,作為參考而已。
熱誠者西滿(St. Simon of Zealot)
慶日:十月二十八日
聖西滿宗徒,聖經上稱他叫載洛德,即「熱情者」,以示與西滿伯多祿有別,原籍猶太卡納城。根據聖教極古的傳說,聖神降臨後,西滿赴埃及、美索不達米亞、波斯等地傳教,在波斯為主流血捐軀。
宗徒西滿的名字之所以被冠以「熱誠者」的稱號,是因為他向來恪守猶太法典。聖人是耶穌最早期的跟隨者之一,西方傳統說他在埃及宣講福音,而後與聖猶達一同前往波斯,並在該處殉道;而東方傳統卻說他是在Edessa祥和地辭世。他的慶日與聖猶達一樣是十月二十八日。
*奮銳黨的西滿(熱誠者西滿)(Simon the Zealot, Σίμων ο Κανανίτης),又稱迦南人西滿(Simon the Canaanite)。
聖猶達‧達德(St. Jude of Thaddaeus)
慶日:十月二十八日
絕望處境的主保
聖猶達是耶穌的十二位宗徒之一,又被稱為達德,是雅各伯的兄弟(猶1)。早期的教會學者告訴我們,聖人在猶大、撒瑪黎雅、依杜默雅、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與利比亞一帶宣講福音。根據Eusebius的記載,聖人在主後62年時回到耶路撒冷,並協助他的兄弟西滿成為耶京的主教。最後晚餐那一天,耶穌對宗徒說:祂將顯示給聽從聖道的人。達德就問祂:「主,為什麼你將你自己顯示給我們,而不顯示給世界呢?」耶穌答道:「誰若愛我,必遵守我的話,我父必愛他,我們要到祂那裡去,並在祂那裡作我們的住所」。(若望14:22-23)
達德遺有書信一封,列在新經的神牧書裏;他勸勉教友,遵守宗徒的訓言,全力攻斥異端邪說。達德在波斯傳揚福音,為主流血致命。

《猶達書》是特別為那些處在假學士與異端學說威脅下的猶太皈依者所寫的,作者就是聖猶達。關於他的生平,我們所知不多;相傳他與聖西滿一同在波斯殉道。在絕望處境中總讓人想起聖猶達,因為他在新約書信中強調:信友應如他們先祖所行的那樣,在險惡與困難的環境中堅持。為此,他是絕望處境的主保,而非那位因欠缺信賴天主的仁慈而負賣耶穌的依斯加略人猶達斯。
*達德(Thaddaeus, Θαδδαίος),雅各伯的兒子(或兄弟)猶大(Jude Thaddaeus, called in some manuscripts of Matthew "Lebbaeus")。

加略人猶大(伊斯加略人猶達斯)(Judas Iscariot, Ιούδας Ισκαριώτης),出賣耶穌的那一位。猶達斯是猶太省人,住在依斯加略地方,所以稱他為依斯加略猶達斯(若14:22)。他原來是商人,所以耶穌派他掌管錢袋(若12:6)。
他跟從耶穌恐伯不是為求道,而是別有用心,也許他以為耶穌是一位革命黨的領袖,早晚有一天要得權柄,管理猶太全國。
猶達斯因為出賣了耶穌成了萬古罪人。他所以出賣耶穌是因為他本性中有兩種壞的傾向。
(一)貪財。若望福音上記載說:「他是個賊,掌管錢囊,常偷取其中所存放的。」他真是一位愛錢過於愛人的守財奴。他見一位婦女把頂好的香膏獻給耶穌就覺著太枉費(若12:5)。他看見了耀眼閃光的三十兩銀子,也就把耶穌出賣了。
(二)奸狡。他是口中有蜜腹中有劍的人,你永不能信他的話。他心中已經要出賣耶穌還裝作無事來同耶穌一個桌子上吃飯;另外,又已經領了人來捉耶穌還假裝朋友和耶穌親嘴問安(谷14:43一45)。若望福音,說他從起初就是個魔鬼(若6:70一71);魔鬼已使依斯加略出賣耶穌(若13:2)。的確他向來是鬼鬼祟祟的不像個正道的人。(瑪27:3一5)說: 猶達斯看見耶穌被釘了死罪就後悔,並且出去吊死了。
看來他當初出賣耶穌不純是為錢,或者他以為耶穌可以施展本領使自己逃過釘死,也有人說他原想用賣主的手段逼著耶穌和跟從他的人打起革命的旗號來,推翻羅馬政權。但無論如何,他完全誤會了耶穌基督的降生使命,而且自己也打錯了算盤,身敗名裂又上吊而死。

聖經有關的敘述

猶大向祭司歸還銀幣
猶大在四本福音書和使徒行傳開頭都有提及。瑪爾谷說猶太教祭司們一直想對耶穌下手。他們要避開節期以妨暴亂但又在節期前一天逮捕耶穌。根據福音書的記錄,猶大負責管理錢財,然後為三十個銀幣的價錢收買了,要求他指認耶穌,耶穌也就由於猶大的出賣而被捕。瑪竇福音,瑪爾谷福音和路加福音中說,猶大與耶穌親嘴,作為指認耶穌的暗號(瑪竇26:48,瑪爾谷14:44-45,路加22:47-48),而若翰福音中說是耶穌自己承認的(若翰18:05)。
對他的死聖經有兩個敘述。瑪竇福音說當耶穌被定罪了以後,他後悔了(瑪竇27:3),於是找大祭司,要求他們收回銀幣並放過耶穌,但不獲接納。結果他自殺而死(瑪竇27:5)。祭司們便用那筆錢買地安葬客旅。使徒行傳(1:18)卻說猶大用那筆錢買了一塊田,但仆倒死亡。那塊田因而稱作血田。第一章續談到猶大的門徒地位被瑪弟亞所填補。
加略人猶大死後的空缺
加略人猶大出賣耶穌後自殺,門徒就選舉兩個人,一個是巴撒巴(猶士都的約瑟),一個是瑪弟亞,禱告後搖簽搖出瑪弟亞,與十一使徒同列。(徒2:15-26)
聖瑪弟亞宗徒(St. Matthias the Apostle)
慶日:5月14日
教會在每年5月14日慶祝聖瑪弟亞宗徒慶日。關於這位宗徒的一生我們知道的只有《宗徒大事錄》中所留下的簡短記載(宗一15-25):
有一天,伯多祿起來站在弟兄們中間說: ─ 當時在一起的眾人大約共有一百二十名 ─
「諸位仁人弟兄!聖神藉達味的口,關於領導逮捕耶穌的猶達斯所預言的經文,必須應驗。他本來是我們中間的一位,分佔了這職務的一分;但這人竟用不義的代價買了一塊田地,他倒頭墮下,腹部崩裂,一切臟腑都流了出來。耶路撒冷的居民盡人皆知,為此,他們以本地話稱那塊田地為「哈刻達瑪,」就是「血田」的意思。原來在聖詠集上曾記載說:『願他的居所變成荒土,沒有人在那裏居住。』又說:『讓人取去他的職位。』所以必須從這些人中,即主耶穌在我們中間來往的所有時期內,常同我們在一起的人中,由若翰施洗起,直到耶穌從我們中被接去的日子止,由這些人中,應當有一個同我們一起作他復活的見證人。」
他們便提出了名叫巴爾撒巴,號稱猶斯托的若瑟,和瑪弟亞兩個人。他們就祈禱說:「主,你認識眾人的心,求你指示,這兩個人中,你揀選了那一個,使他取得這職務的地位,即宗徒的職位,因為猶達斯放棄了這職位,去了他自己的地方。」
他們給二人拈鬮,瑪弟亞中了鬮,就列入十一位宗徒之中。
由伯多祿的講話中我們得知,瑪弟亞屬於耶穌在是生活的見證人,由於這個條件他有資格取代猶達斯成為宗徒,並在團體中經由聖神而取得這個重要的職務。
根據比較晚期的傳說,聖瑪弟亞宗徒後來在依索匹亞宣傳福音,並在那裡為信仰致命。在海倫皇后的請託之下,人們將他的遺髑帶到了德國西部古城Trier,安置在聖瑪弟亞中供人敬禮,在中世紀時代此處曾是重要的朝聖地之一。
http://epaper.ccreadbible.org/epaper/index.htm以上為思高讀經推廣中心電子報網址

由左起:巴爾多祿茂 、次雅各伯、安德肋、猶大、伯多祿、若望、多默、大雅各伯、斐理伯、瑪竇、達陡、西滿
http://www2.hkedcity.net/sch_files/a/nsm/nsm-1303/public_html/newpage16.htm#3

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2009年3月14日 星期六

四旬期第二主日 福音反省 2009/3/15

耶穌顯容 【福音:瑪爾谷福音第九章2-10節】
那時,2六天後,耶穌帶著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單獨帶領他們上了一座高山,在他們前變了容貌:3他的衣服發光,那樣潔白,世上沒有一個漂布的能漂得那樣白。 4厄里亞和梅瑟也顯現給他們,正在同耶穌談論。5伯多祿遂開口對耶穌說:「師傅,我們在這裡真好!讓我們張搭三個帳棚:一個為你,一個為梅瑟,一個為厄里亞。」 6他原不知道該說什麼,因為他們都嚇呆了。7當時,有一團雲彩遮蔽了他們,從雲中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從他!」 8他們忽然向四周一看,任誰都不見了,只有耶穌同他們在一起。
9他們從山上下來的時候,耶穌囑咐他們,非等人子從死者中復活後,不要將他們所見的告訴任何人。10他們遵守了這話,卻彼此討論從死者中復活是什麼意思。
【經文分析】
馬爾谷福音第八章27節到第十章52節,敘述耶穌由加里肋亞前往耶路撒冷的過程。一路上耶穌不斷地教導門徒,使他們明白到底「跟隨祂」的意義是什麼。其中一個高峰事件,就是教會安排信仰團體在四旬期第二主日一起聆聽的「耶穌顯容」故事(谷九2-10)。
第七天
耶穌顯容事件發生在「六天後」,在舊約的傳統中第七天就是神顯現的日子。
光榮的顯現
馬爾谷將山上發生的事件描寫為「耶穌容貌改變」,三位門徒看見的外在變化是耶穌的「衣服發光」,變成無比潔白。耶穌改變容貌的意思,是祂在末日光榮顯現時的光華形象(八38),亦即祂在天父內本來就具有的光榮(參閱:若十七5)。
顯現的見證人
整個事件出自耶穌的主動,祂帶領三位最親密的門徒一起「上了一座高山」。基督信仰傳統認為這座山就是「大博爾山」,在猶太傳統中,大博爾山一直被視為「聖山」。耶穌「僅僅」帶了三位門徒上山,目的大概和當年梅瑟只帶了若蘇厄一人上西乃山一樣,主要是使他們三人成為神性顯現的見證人。
厄里亞和梅瑟
此時,厄里亞和梅瑟也顯現出來,他們二位之所以能顯現,乃是因為他們未曾死亡。根據猶太民間信仰,梅瑟並未死去,而是和厄里亞一樣被接升天。由於他們過去被提上天,使他們在這時候能夠顯現。
厄里亞代表舊約中關於末世來臨預言的實現(九11),梅瑟曾預言在他以後天主要興起一位像他一樣的先知。他們和耶穌的交談,就是為耶穌做了先知性的見證,說明耶穌的確是末世性的先知,帶來決定性救恩的默西亞。
門徒們不了解
福音作者清楚指出伯多祿(和門徒們)根本不明瞭眼前所發生的事,這個「門徒的不了解」也是整部福音書的重要主題之一。而門徒們之所以害怕得嚇呆了,也是猶太傳統中,人們看見神顯現時的「正常」反應。
耶穌是天主子
天上出現的雲彩,顯示天主具體的臨在。由雲彩中所發出的聲音是以門徒們為對象,告訴他們眼前的「這一位」到底是誰:「這是我的愛子」(一11),因此「你們應該聽從他」。
「天主子」的頭銜使這段經文之前所提到的「默西亞」稱號(八29)更為精確;這段話也反映詠二7的經文,藉此而使人更能看清耶穌和天主之間的關係。祂和天主之間的獨特關係,決定祂的一切生活與工作,也建立祂權威的基礎。
事實上,「天主子」這個頭銜不只在此(福音的中間部分)出現;在福音的一開始,耶穌受洗時,就有天上的聲音對祂說:「『你』是我的愛子」(谷一11);而在最後耶穌被釘死後,一位羅馬百夫長也承認:「『這人』真是天主子」(谷十五39)。由此可知,馬爾谷福音的主要目的就在見證「耶穌真是天主子」!
【結語】
顯現結束後,一切恢復原初的「平靜」,除了耶穌以外,門徒剛才所見的一切都消失了。他們的眼光只能集中在耶穌身上,只能聆聽祂的教導,耶穌是他們生命方向的唯一指引。
下山時,耶穌囑咐他們,「非等人子從死者中復活後」不要透露任何事情。意思是要直到耶穌被釘死並且復活以後,門徒才會明白,默西亞耶穌不只是大能的「天主子」,而且也是必須受許多苦、被殺害的「人子」(八31)。耶穌面對苦難時完全信賴的態度,更清楚地表現出天主子的身分。門徒(以及後世一切基督徒)必須如此認識、信從並宣講耶穌基督。(以上內容摘自思高讀經中心網頁)
【超短波】
基督的身份和祂的生世之謎,一直是信徒與非信徒談論的主要話題;祂是神?那麼祂為什麼要如此卑微地生活在窮人、犯人之間,還為了他們的利益公然與當權者衝撞?直接行權威就好了嘛!不聽話?再給他四十天的災難;如洪水、蝗禍都可以,或者直接就把那些人正要吃下口的美食變成噁心的東西,好讓他們體驗一下什麼叫做「人不只是靠食物」。祂是人?沒有人能夠忍受那樣的苦難,生活在一個不尊重「先知」的原鄉、帶領著一群大腦測不出有多少容量的鄉下人、整「托拉古」的痴狂粉絲,四處跟隨著要求祂變出一些魔術來…
在正常的情況下,如果在今天耶穌降臨在我們中間,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
首先,是一群視若無睹的人從祂身前匆匆而過,上班的上班、做生意的做生意,如果祂走到馬路正中,汽車喇叭聲大作、交通一團亂、罵聲連連,過了幾分鐘有人用手機報警,記者也來了,人群漸漸聚攏,從竊竊私語到指手畫腳,有人說他三天前就見過祂,正要從陸橋上往下跳,有人大嘆:又是金融風暴惹的禍,使得民不聊生,現場開始喊起「馬上下」的口號…
耶穌轉身對伯多祿說:我不是叫你不要告訴別人嗎?伯多祿漲紅了臉,大張著嘴半天才掙出一句話:主啊!我只是想搭個帳篷嘛,他們就叫我要先去申請…
真相人人都想知道,問題在於:什麼才是真相?是你心目中認定的,還是大家公認的?這些可能都不算數,真正的真相隱藏起來的原因,是因為太多的人的主觀、人的偏情私欲掩蓋了真相,使我們目盲耳聾,四旬期正是提醒我們勤掃心靈的塵埃,才能讓耶穌的真光重新照亮我們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