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將臨期 第一主日福音讀經反省 2008/11/30



警醒等待【福音:馬爾谷十三33-37】
那時候,耶穌說:33「你們要當心,要醒寤,因為你們不知道那日期什麼時候來到。34正如一個遠行的人,離開自己的家時,把權柄交給了自己的僕人,每人有每人的工作;又囑咐看門的須要醒寤。 35所以,你們要醒寤,因為你們不知道,家主什麼時候回來:或許傍晚,或許夜半,或許雞叫,或許清晨; 36免得他忽然來到,遇見你們正在睡覺。 37我對你們說的,我也對眾人說:你們要醒寤!」
【禮儀年乙年的意思】
教會禮儀年主日彌撒的福音選讀提供基督徒一個機會,透過對觀福音經文更為精確的認識耶穌。按著禮儀年輪替順序,今年是乙年,由於教會在今年邀請全體信友, 在主日感恩禮儀中一起聆聽馬爾谷福音,因此又稱為「馬爾谷年」。四部福音中馬爾谷福音最短。
【將臨期是什麼?】
將臨期是準備迎接耶穌基督來臨的時期,具有雙重的意義:一方面準備迎接耶穌聖誕節,以紀念天主子曾在歷史中來到人間;同時另一方面也透過這個思想,導引大家等待在末世之時基督的再度來臨。 這樣的雙重意義也清楚地表達在禮儀選經之中:12月16日以前,禮儀經文強調對末世的期待,由12月17日起,則著重於紀念耶穌誕生的歷史事實。
【經文脈絡】
這個主日的福音選自馬爾谷福音「末世言論」的結語(谷十三33-37)。馬爾谷以整章的篇幅(十三章)記載耶穌向門徒們談論末世,主題是宣告末世來臨的必 然性,以及教導門徒們在末世來臨之前如何在現世中生活。馬爾谷安排這段「末世言論」的目的,為了激發基督徒團體,以相稱的方式在當下生活:他們應該把現世視為是宣揚福音的時間,以及警醒祈禱、抵抗誘惑、等候基督再來的時間。

在「末世言論」中,耶穌雖然強調了末世的必然性,但卻沒有確切地說出末世來臨的時間,因為「那日子和那時刻,除了父以外,誰也不知道,。既然末世的時間不可知,因此人真正應該關心的不是「末世何時來到」,而是「現在該如何生活」。今日的福音一開始,就指出這個結論: 「你們要當心,要醒寤,因為你們不知道那日期什麼時候來到」。接著以一個「看門人」的比喻詳加闡釋說明:
「看門人」是在比喻什麼?
「看門人」比喻的重點在於強調遠行的家主,歸期無法預料,這個情況迫使看門的人(彌撒經文譯為「更夫」)警醒不寐。因為主人會在僕人毫無預警之時突然出現,因此僕人必須警醒等待,由於這情況隨時都可能發生,故而時時準備妥當的態度是必要的。
比喻中的家主在遠行之前,把「權柄」(彌撒經文譯為「家務」)交給自己的僕人。這段話使人回想起,耶穌在召選十二位宗徒時,把「權柄」賞賜給他們,使宗徒們能夠繼續祂的工作。現在這相同的使命和相同的權柄也交給信仰團體,要他們在現世上去完成。
因此,所謂「醒寤不寐」的意義,就是要門徒們(以及日後的基督徒)永遠有意識地、負責任地在將要來到的主前生活,並拒絕任何影響他或引誘他離開這個基本態度的事物。
這段經文和今日基督徒生活關係密切,面對末世的正確態度是,在高度的警覺之下跟隨每一個發生的事件,妥當而且負責的運用主所賦予的才能,有意識地時時準備好交出主所要求的成果。只要我們時時醒寤,認真地在信仰內生活,便能確保在末世之時,不被遺棄,而是被接納;不會迷途,而是被引入天父的家;不被審判, 而是領取永遠的賞報。(以上內容摘自天主教方濟會思高讀經推廣中心)
【反省】

從過去到未來,人生活中最大的恐懼不是錢財、不是地位,因為這些東西的取得與否,可以由人自己的努力或者由人的縮減需求,而得到適度的平衡與滿足。唯有壽命的長短不能由自己決定。富如王永慶、貴如各國高官領袖,一旦天主─那一位主人回來,你就只得乖乖地交出生命─權柄,聽從他的意旨,上天堂下地獄,至今在凡人中還沒有永活的例子。
年輕人常以為自己的日子還很長,對於眼前的事不太認真。可是往往在意外中身亡的案例中,年輕人的比例卻特別高。即使是為國犧牲、為公務而殞命,也是青壯年人較多;車禍中老年人駕駛人數少、戰爭中為國捐軀不用說也是青年,更不必說幫派血拼、黑道對決、吸毒、情殺…看起來,沒有人能夠自外或倖免於死亡之手,更不用說那些糊里糊塗活著,連死亡都走得迷糊的人了。
要注意好好的活,不迷途是首要條件。天主讓我們生在世上,一定有祂的計畫,我們也該弄清楚祂給我們了些什麼?呼應祂的要求,滿全我們在世上生活的目的,這目的一定是和未來相關,才不會被世俗所遷移。
未央歌這本小說裡記述在昆明有一位老和尚,他一輩子頌經禮佛之外,就是用稻草打草鞋,活到八十好幾,似乎也沒有什麼成就,別人問他,他只淡淡的說了一句話:「莫忘了自家腳跟下的大事」。他一輩子打出不知幾千幾萬雙的草鞋,都送給了需要穿鞋的人,造福應該不少,只是他不說天主卻知道。我們捫心自問:對小兄弟、對朋友、 對親人,我又做了些什麼呢?還是只一味抱怨為什麼還沒中樂透?
在禮儀年乙年一開始,這樣的話語似乎有些冷酷,但是晨鐘暮鼓皆有情,天主如果不關心我們,何需對我們提出警告呢?不論我們是老是少,還是好好分辨自己的生活目標,準備好心靈以應對任何可能出現的情況,不忘記「自家腳跟下的大事」,即使天使隨時來要帶我們走,也可以坦然無愧的去見天主了。

2008年11月24日 星期一

常年期第三十四主日 【福音:瑪二五31-46】 2008/11/23


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節 耶穌對他的門徒說:31「當人子在自己的光榮中,與眾天使一同降來時,那時,他要坐在光榮的寶座上,32一切的民族,都要聚在他面前;他要把他們彼此分開,如同牧人分開綿羊和山羊一樣:33把綿羊放在自己的右邊,山羊在左邊。34那時,君王要對那些在他右邊的說:我父所祝福的,你們來罷!承受自創世以來,給你們預備了的國度罷!35因為我餓了,你們給了我吃的;我渴了,你們給了我喝的;我作客,你們收留了我:36我赤身露體,你們給了我穿的;我患病,你們看顧了我;我在監裡;你們來探望了我。37那時,義人回答他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了你饑餓而供養了你,或口渴而給了你喝的?38我們什麼時候見了你作客,而收留了你,或赤身露體而給了你穿的?39我們什麼時候見你患病,或在監裡而來探望過你?40君王便回答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41然後他又對那些在左邊的說:可咒罵的,離開我,到那給魔鬼和他的使者預備的永火裡去罷!42因為我餓了,你們沒有給我吃的;我渴了,你們沒有給我喝的;43我作客,你們沒有收留我;我赤身露體,你們沒有給我穿的;我患病或在監裡,你們沒有來探望我。44那時,他們也要回答說:主啊!我們幾時見了你饑餓,或口渴,或作客,或赤身露體,或有病,或坐監,而我們沒有給你效勞?45那時,君王回答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沒有給這些最小中的一個做的,便是沒有給我做。46這些人要進入永罰,而那些義人卻要進入永生。」
節日起源
天主教會在禮儀年的最後一個主日,慶祝「主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節」。這個節日原是教宗Pius XI在1925年所訂定,在1970所新頒佈的教會禮典中,將這個節日移到禮儀年最後一個主日,基督君王節的重心轉為強調末世性的意義:被舉揚的主不僅是教會禮儀年的目標,更是我們整個世上旅程的終點,耶穌基督「昨天、今天、直到永遠,常是一樣」(希十三8),祂是「『阿耳法』和『敖默加』,最初的和最末的,元始和終結」(默二二13)。
最後審判的「啟示」
「世界末日的審判」,這段經文就是本主日的福音內容。它不是一個比喻,而是一個圖像性的「啟示言論」:人子坐在審判寶座上,分別義人和罪人,並且給予決定性的判決:永罰或永生(二五46)。最後審判時的標準是具體地愛近人的行動,因為耶穌自己和一切受苦的人認同:「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
整篇經文以極度尖銳的方式表達出決定性的思想:審判的標準在於對人子最小兄弟(姊妹)所做的愛德行動;或者疏忽了對這些「最小者」-意思是受苦者和身陷困境者 - 應盡的責任。
最後的判決是根據每個人作為而訂的,每一個人都要站立在審判寶座前,依據他是否有愛德行為而被審判。 福音中提出六種具體的「愛德」行動,只是一些例子,真正的愛德行為當然遠超過這些。對初期基督徒而言,耶穌的宣講遺留在世間最大的效果,就是滿全祂的愛的命令。因此,福音直接把這些愛德行為和耶穌聯繫在一起:凡是對耶穌的最小兄弟所行的愛德,都是對他做的。這說明義人在「最小者」身上和耶穌相遇,雖然他們可能在當時並未察覺。
如何了解審判的人子和最小者的認同呢?人子之所以如此說話,一方面因為祂曾經在人群中生活,立下了愛的榜樣,並要求大家照樣去行;另一方面祂現在以生活的、末世的審判者的身分再次出現,要求大家交帳。審判的君王(人子)就是曾在世上生活的耶穌。
【反省】對於「最後審判」,各大宗教幾乎都有強烈的,近乎圖像式的描述。中國人文化中的十八層地獄,但丁神曲中的煉獄景象,大家都不陌生。進而根據這些意象衍生的種種宗教儀式,如佛之目蓮救母,道之觀落陰等等,無不是一種對死亡的恐懼加上心理的不安,試圖藉助於這些行為加以彌補或悔罪補贖,達到被寬恕的目標。也因此,自古聖賢多對這樣的行為嗤之以鼻,認為是迷信。「不知生,焉知死?」不好好在當下好好的努力,一味希冀藉著死時的儀典或生者的追思來為他祈求,一則太遲二則此人究竟是執迷不悟還是悔不當初,實在也無從證實。
與其在死後寄託於渺茫的希望期待,何不在世時就皤然醒悟呢?
這篇經文給我們點出一個非常清楚的方向:
1. 最後審判是必然的,任何人(民族)都逃不過。
2. 審判的標準非常明確:有無行愛德。
3. 想要及格也很簡單:「為我最小兄弟所做」─關心他人而非自己
4. 如何知道合格?:「就是為我做。」─走向高處不存私念
德肋莎修女服務「窮人中的窮人」,她從那些人的臉上看了耶穌,創辦仁愛健行的成道學老師,他從每一滴流下的汗水中體驗到人世間弱者的辛苦,「苦人所苦」「將心比心」每一份的禮物都是為自己鋪設的進天國的台階,當我們陪伴著「小兄弟」勇敢地面對生命中的逆境,所得到的永遠比給出去為多,如果真有最後審判來臨,我們將不是恐懼而是歡迎,因為耶穌會給你一個最慈祥的笑容,”Jest do it , you can make it .”

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常年期第三十三主日福音及反省



善用才能爭取天國 【福音:瑪二五14-30】
那時候,耶穌給門徒講了這個比喻說:14「天國又如一個要遠行的人,將自己的僕人叫來,把財產託付給他們: 15按照他們的才能,一個給了五個『塔冷通』,一個給了兩個,一個給了一個;然後動身走了。16那領了五個『塔冷通』的,立刻去用來營業,另外賺了五個。 17同樣,那領了兩個的,也賺了另外兩個。18但是,那領了一個的,卻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藏了。 19過了多時,僕人的主人回來了,便與他們算賬。20那領了五個『塔冷通』的上前來,呈上另外五個『塔冷通』說:主啊!你曾交給我五個『塔冷通』,看,我賺了另外五個『塔冷通』。 21主人對他說:好!善良忠信的僕人,你既在少許事上忠信,我必委派你管理許多大事:進入你主人的福樂罷!22那領了兩個『塔冷通』的也前來說:主啊!你曾交給我兩個「塔冷通」,看!我賺了另外兩個『塔冷通』。 23主人對他說:好!善良忠信的僕人!你既在少許事上忠信,我必委派你管理許多大事:進入你主人的福樂罷!24隨後,那領了一個『塔冷通』的也前來說:主啊!我原知道你是個刻薄的人,在你沒有下種的地方收割,在你沒有散布的地方聚斂。 25因為我害怕,所以我去把你的『塔冷通』藏在地下;看!你的仍還給你。26主人回答說:可惡懶惰的僕人!你既知道:我在沒有下種的地方收割,在沒有散布的地方聚斂; 27那麼,你就該把我的銀子,交給錢莊裡的人,待我回來時,把我的連本帶利取回。28所以,你們把這個『塔冷通』從他手中奪過來,給那有了十個『塔冷通』的, 29因為凡是有的,還要給他,叫他富裕;那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由他手中奪去。30至於這無用的僕人,你們把他丟在外面的黑暗中,在那裡必有哀號和切齒。」
【經文脈絡】
這個主日的福音選自瑪二五14-30,亦即著名的「塔冷通」的比喻。內容和緊接在它之前的三個比喻一樣,都在於教導信仰團體如何在耶穌離去(升天)和再來的這段時間正確地生活。不同的是,前面的比喻著重於呼籲大家醒寤等待主的再臨,而這個主日的福音內容則更注重現世的生活,鼓勵人以具體行為實踐天主旨意。 也同時呼籲一切聆聽耶穌福音訊息的人,按著天主賞賜的才能,結出相稱的果實。 「塔冷通」的希臘文字根被接納成為英文,其意義就是「才能」;轉換到神修幅度上,「塔冷通」毫無疑問就是代表天主賞賜的「恩寵」。
比喻的重點:一方面強調託付給人的財物必須被用來生利,另一方面則表達認真工作者必有賞報,而有罪的人則將被剝奪殆盡。
【綜合反省】
這個比喻藉著一句話「過了多時,主人回來了,並和僕人們算帳」清楚地表達出,末世審判的必然性。而整個故事則用敘述的方式,說明天主審判的原則。天主審判是絕對公平的,祂要求的並不多,只要求人結出與恩寵相稱的果實。人與人之間不必比較,誰也不用抱怨自己由天主所得的恩寵太少,因為每人只須按天主所賞的財富(才能)交帳。
從我們的工作來看這個比喻,我們不也常陶醉在自己的夢幻中:沾沾自喜於自己的決定,得意於我們的決定對我們所負責的工作、我們所工作的處所、甚至於我們所服務的對象造成的影響。但是這些決定是否真的符合天主對我們的期望呢?
天主給的恩寵可能人人不同,但是祂所期待於人的卻都相同:趨善祛惡、愛人如己。最後的審判也許你不相信,十八層地獄、閻羅殿的傳說總是縈繞在每個人兒提的惡夢裡。不希望死後受苦也很容易,把愛的真諦這首歌拿出來,好好的揣摩歌詞的含意,檢討反省:天主給了我什麼?不論其多少而視我有無善用、有無誤用?再身體而力行之,則雖不中亦不遠矣!

2008年11月8日 星期六

主日福音11月9日 拉特朗大殿奉獻日 反省



耶穌清潔聖殿 【福音:若二13-25】
13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耶穌便上了耶路撒冷。14在殿院裡,他發現了賣牛、羊、鴿子的,和坐在錢莊上兌換銀錢的人, 15就用繩索做了一條鞭子,把眾人連羊帶牛,從殿院都趕出去,傾倒了換錢者的銀錢,推翻了他們的桌子;16給賣鴿子的人說:「把這些東西從這裡拿出去,不要使我父的殿宇成為商場。」 17他的門徒就想起了經上記載的:『我對你殿宇所懷的熱忱,把我耗盡』的話。18猶太人便追問他說:「你給我們顯什麼神蹟,證明你有權柄作這些事?」 19耶穌回答他們說:「你們拆毀這座聖殿,三天之內,我要把它重建起來。」20猶太人就說:「這座聖殿建築了四十六年,你在三天之內就會重建起它來嗎?」 21但耶穌所提的聖所,是指他自己的身體。22所以,當他從死者中復活以後,他的門徒就想起了他曾說過這話,便相信了聖經和耶穌說過的話。
23當耶穌在耶路撒冷過逾越節慶節時,有許多人看見他所行的神蹟,便信從了他;24耶穌卻不信任他們,因為他認識眾人; 25他並不需要誰告訴他,人是怎樣的,因為他認識在人心裡有什麼。
【經文背景】
耶穌來到聖殿區域,激烈地把販賣牲畜和兌換銀錢的人都趕出去,並責備他們把聖殿變成了商場。我們習慣用「耶穌清潔聖殿」來稱呼這個事件,一般人或許會認為這種「商業行為」是完全不能想像的,然而事實卻不盡然如此。 首先,這些商業行為並不是發生在聖殿區域中心地帶,而是在聖殿外圍的「外邦人的庭院」裡。其次,這些商業行為事實上是一種行之有年,而且一直被猶太社會接受的「方便性」服務。因為猶太人有到聖殿朝聖的義務,在此祭獻犧牲並繳納殿稅,這些商人的存在,目的乃是方便朝聖者準備犧牲和供品,以及兌換繳納殿稅所需的特殊錢幣(在古敘利亞提洛所鑄造的錢幣)。
耶穌說:「不要使我父的殿宇成為商場」。他表達出當時聖殿根本不再是舉行崇拜天主的禮儀之所。因此,耶穌在聖殿的作為,應該被歸類為「先知性」的批判行動。但是耶穌對於天父的殿宇所擁有的熱忱,不只是這個象徵性的抗議行動而已,因為祂對聖殿的熱忱,最後將把祂帶入死亡。
在若望福音中,猶太人代表著與耶穌敵對的勢力,他們是不相信耶穌的人,因此要求祂行一個奇蹟,以證明祂自己有權柄做這些事。耶穌的回答,允諾了一個外在可見的記號:「三天之內重建毀壞的聖殿」,但卻含有先決條件:「你們(猶太人)拆毀這座聖殿吧!」這當然是一個令猶太人無法想像的條件,因為對猶太人而言,聖殿毀壞的意義就是「審判」。
猶太默示文學作品顯示,猶太人的確期待一個新的、光輝燦爛的聖殿。若望福音的作者運用這個傳統的期待講述這個故事,但他真正的目的,則是用聖殿的毀滅與建立來暗示耶穌的死亡與復活:「三天之內,我要把聖殿重建起來。」猶太人當然不能明白耶穌的話的真正含意乃指經由祂的死亡與復活,祂要取代這個舊的聖殿。他們所能想到的,只是他們眼前這個花了46年建築的聖殿。
福音作者在這個事件之後,以摘要的方式,述說一些人因為耶穌所行的奇蹟而相信了祂,但是耶穌卻不信任這些人,因為祂能看透人心。這說明建立在奇蹟之上的信仰,是不穩固的;真正完整的信仰,並不是以奇蹟為基礎,而是必須聆聽耶穌的教導、接受祂整個生命,並且跟隨祂。只有在耶穌死亡復活之後,人們才有可能認識祂、真正的信從祂。對當今的基督徒而言,這仍是達到天國的唯一道路。(摘自方濟會思高讀經推廣中心)
【反省】
看到那些在聖殿裡外賣東西的商人,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在各地、各種宗教的廟宇附近都有類似的行為,可以說這是人類社會中的一種相當普遍的生活形態。在這樣常見的形態中,耶穌為什麼還要做出類似雞蛋裡挑骨頭式的驅趕行動呢?祂要表達的是不是意在言外─如同聖徒所說的死亡與復活的預告,這是極有可能的。
試想,我們在一所歷經數十年辛苦建立起來的學校中工作,我們是否也常常忘記了自己來此工作的初衷─作育英才,而只是日復一日地把自己當作知識的傳聲筒?沒錯,我們來此的確也具有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只是如果這個道成了老生常譚,這種業成為只重考試技巧進入下一階段學習的敲門磚,解惑變為通俗價值觀的宣傳工具,人心愈來愈狹隘,思想愈來愈功利,什麼東西才能震聾啟聵,喚醒我們青年時純真的助人救世的理想呢?難怪耶穌要用這樣激烈的手段來表達祂的抗議。
我常常覺得耶穌就如同一面鏡子,千古不壞的寶鑑。每隔一段時間,當我們身心倦怠,想要找個理由打混之時,不小心轉頭看見了祂,頓時就會被那從鏡中射出的金光射個正著,什麼樣的念頭在祂面前都無從遁形。逃避祂還不如順從祂,孫悟空逃不過佛祖的五指山,耶穌卻會帶領我們內心平安地走向天國去。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11月2日 追思已亡 福音反省


福音釋義 11月2日 追思已亡 【福音:瑪二五31-46】
耶穌對他的門徒說:31「當人子在自己的光榮中,與眾天使一同降來時,那時,他要坐在光榮的寶座上, 32一切的民族,都要聚在他面前;他要把他們彼此分開,如同牧人分開綿羊和山羊一樣:33把綿羊放在自己的右邊,山羊在左邊。 34那時,君王要對那些在他右邊的說:我父所祝福的,你們來罷!承受自創世以來,給你們預備了的國度罷!35因為我餓了,你們給了我吃的;我渴了,你們給了我喝的;我作客,你們收留了我: 36我赤身露體,你們給了我穿的;我患病,你們看顧了我;我在監裡;你們來探望了我。37那時,義人回答他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了你饑餓而供養了你,或口渴而給了你喝的? 38我們什麼時候見了你作客,而收留了你,或赤身露體而給了你穿的?39我們什麼時候見你患病,或在監裡而來探望過你? 40君王便回答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41然後他又對那些在左邊的說:可咒罵的,離開我,到那給魔鬼和他的使者預備的永火裡去罷! 42因為我餓了,你們沒有給我吃的;我渴了,你們沒有給我喝的;43我作客,你們沒有收留我;我赤身露體,你們沒有給我穿的;我患病或在監裡,你們沒有來探望我。 44那時,他們也要回答說:主啊!我幾時見了你饑餓,或口渴,或作客,或赤身露體,或有病,或坐監,而我們沒有給你效勞? 45那時,君王回答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沒有給這些最小中的一個做的,便是沒有給我做。46這些人要進入永罰,而那些義人卻要進入永生。」
最後審判的「啟示」
瑪竇福音的末世言論─這不是一個比喻,而是一個圖像性的「啟示言論」:人子坐在審判寶座上,分別義人和罪人,並且給予決定性的判決:永罰或永生。最後審判時的標準是具體地愛近人的行動,因為耶穌自己和一切受苦的人認同:「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
整篇經文是一個修辭學上的傑作,以極度尖銳的方式表達出決定性的思想:審判的標準在於對人子最小兄弟(姊妹)所做的愛德行動;或者疏忽了對這些「最小者」-意思是受苦者和身陷困境者 - 應盡的責任。
個人的審判 最後的判決是根據每個人作為而訂的,每一個人都要站立在審判寶座前,依據他是否有愛德行為而被審判。雖然「一切民族」都聚集在審判寶座前,但這裡卻明顯的並非「民族性的集體審判」,而是針對每一個人獨立施行的審判。
在愛德行動中和耶穌相遇 福音中提出六種具體的「愛德」行動,只是一些例子,真正的愛德行為當然遠超過這些。真實的、行動的愛,是瑪竇福音中特別重要的思想,對初期基督徒而言,耶穌的宣講遺留在世間最大的效果,就是滿全他的愛的命令。因此,福音直接把這些愛德行為和耶穌聯繫在一起:凡是對耶穌的最小兄弟所行的愛德,都是對他做的。這說明義人在「最小者」身上和耶穌相遇,雖然他們可能在當時並未查覺。
如何了解審判的人子和最小者的認同呢?人子之所以如此說話,一方面因為祂曾經在人群中生活,立下了愛的榜樣,並要求大家照樣去行;另一方面祂現在以生活的、末世的審判者的身分再次出現,要求大家交帳。這裡我們清楚的看出現世和未來的關係:審判的君王(人子)就是曾在世上生活的耶穌。
這些「最小者」是人子的「兄弟」,在普世性福傳和末世性審判的視野中,被擴展到一切的人。福音強調這是一個施於「一切民族」的審判,暗示在福音經文形成之時,福傳時代業已開展,因此,普世各民族都將面臨末世性人子的審判。
經文最後以極簡短的方式敘述了審判的執行:忽略而未實行愛德誡命的人,必遭受永遠的處罰;而義人則將獲得永生。這個經文所描繪的圖像,當然不能被了解為具體的審判過程;作者的目的在於強調審判者人子的話具有決定性的效力。這是初期教會對耶穌愛德誡命繼續反省後,以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呈現出來的結果。
【反省】
以今日的角度去探討「最後審判」,不必太受過去─各種圖像式的描繪─的影響,簡單的說,與其在意死後是不是有煉獄,倒不如自問:在目前生活中,自己是否能夠問心無愧。
耶穌是一位現世的勸導者,以及愛的實踐者,以曾經在世間生活過的角度,與我們在各方面不期而遇。「為最小兄弟所做,就是為我做。」首先要界定的,就是誰是「最小兄弟」?他可能是我們身邊的任何一個人,不一定在於他是否很沒有地位、很欠缺財富。當然這些客觀的情況是明顯可見的,但不必然他就是那個特別需要你給予關懷的人。
保祿這位聖徒,在未皈依耶穌之前,何嘗不是一個具有良好家庭背景的猶太羅馬公民,一位孜孜不息鑽研學問的法學士?掌有權柄之後,更曾以殘酷的手段去鎮壓基督徒。他是一個「小兄弟」嗎?不像!但他的確是需要人幫助、點醒的。耶穌以獨特的方式讓他明白了這一點,他也立即從善如流,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成為古往今來赴外邦傳福音最有成就的人。
他不是畏於耶穌的懲罰才改變的,如果他不是真正心有所感。如果耶穌真的是那麼嚴厲的君王,他何必要藉教訓宗徒們來洩露天機─公佈末世審判的標準。祂真正要傳達的,不就是愛嗎?在世上行愛,比死後上刀山下油鍋,請問你會選擇那一樣?又那一樣對世人的好處多些?這個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所以說:天主真是個溺愛人類的傻老頭,而我們如果還不能體會這一點,恐怕也實在是有夠「白目」的了。諸聖節或萬聖節,彷彿只是一場嬉鬧,對每個人不可免的未來一種無可奈何的調侃。其實真正可以讓我們深思的,不就是「活在愛中」,才不會死後還得找人討糖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