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9日 星期一

聖家節 福音反省081228

西默盎和女先知亞納的見證 【福音:路二22-40】
若瑟和瑪利亞22按梅瑟的法律,一滿了他們取潔的日期,他們便帶著孩子上耶路撒冷去獻給上主, 23就如上主的法律上所記載的:『凡開胎首生的男性,應祝聖於上主。』24並該照上主法律上所吩咐的,獻上祭物:一對斑鳩或兩隻鶵鴿。 25那時,在耶路撒冷有一個人,名叫西默盎。這人正義虔誠,期待著以色列的安慰,而且聖神也在他身上。 26他曾蒙聖神啟示:自己在未看見上主的受傅者以前,決見不到死亡。 27他因聖神的感動,進了聖殿;那時,抱著嬰孩耶穌的父母正進來,要按著法律的慣例為他行禮。28西默盎就雙臂接過他來,讚美天主說:
29「主啊!現在可照你的話,放你的僕人平安去了!30因為我親眼看見了你的救援, 31即你在萬民之前早準備好的:32為作啟示異邦的光明,你百姓以色列的榮耀。」
33他的父親和母親就驚異他關於耶穌所說的這些話。34西默盎祝福了他們,又向他的母親瑪利亞說:「看,這孩子已被立定,為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和復起,並成為反對的記號── 35至於你,要有一把利劍剌透你的心靈──為叫許多人心中的思念顯露出來。」
36又有一位女先知亞納,是阿協爾支派法奴耳的女兒,已上了年紀。她出閣後,與丈夫同居了七年,37以後就守寡,直到八十四歲。她齋戒祈禱,晝夜事奉天主,總不離開聖殿。 38正在那時刻,她也前來稱謝天主,並向一切希望耶路撒冷得救贖的人,講論這孩子。
39他們按著上主的法律,行完了一切,便返回了加里肋亞,他們的本城納匝肋。40孩子漸漸長大而強壯,充滿智慧,天主的恩寵常在他身上。
【節日簡介】
教會在聖誕八日慶期中的主日慶祝聖家節,如果聖誕節恰好是主日,則在12月30日慶祝此節日。教會公開敬禮耶穌、瑪利亞和若瑟聖家的歷史並不長:最早始於 十九世紀的加拿大,由於教宗良十三世的大力支持,得到了普世的響應,可是一直到1920年的彌撒禮儀本出版,才真正成為教會禮儀日曆中固定的節日。本日彌 撒的集禱經及領聖體後經,清楚地表達出這個節日的主要目的:勉勵基督徒家庭以納匝肋的聖家為榜樣,抗拒一切相反基督徒家庭價值觀念的外來威脅。
新約聖經中聖家三口同時出現的場合,只有在耶穌的童年故事中。因此,本主日的福音並非選自馬爾谷,而是路加所記載的耶穌被奉獻於聖殿的故事(路二22-40)。我們先按故事的順序加以註解,再作一些綜合性的反省。
虔誠的猶太家庭
根據猶太法律,一位產下男嬰的母親有四十天之久是「不潔的」,在這期間之後,必須奉獻一隻一歲的羔羊,經由司祭獻作全燔祭,才重新成為潔淨的,才可以觸摸 一切東西,並得以進入聖殿。如果是窮人,無法獻上羔羊,可用兩隻斑鳩或兩隻雛鴿代替(肋十二2-8)。如今,瑪利亞產後「到了取潔的日期」,便和若瑟帶著孩子來到聖殿。
路加同時也報導他們來到聖殿,是為了把孩子獻給天主,因為按照法律「凡開胎首生的男性,應祝聖於上主。」這是為紀念猶太人出埃及時,天主保全了他們的長子,因此一切「人或牲畜,凡是開胎首生的」,都屬於天主(出十三2),然而,男孩必須藉著祭獻牲畜而贖回(出十三15)。
路加把瑪利亞的「取潔」和「奉獻嬰孩耶穌」連結在一起,一方面顯示若瑟一家是虔誠的猶太人,但另一方面也為下面的故事提供了敘述性的背景。
先知西默盎
西默盎被描述為正義虔誠的以色列人,一生等待「以色列的安慰」─ 默西亞的救援(參閱:依四十,六一2)。聖神曾經特別許諾,在他死前必將見到「上主的受傅者」!「受傅者」的意思就是希伯來文的「默西亞」,翻譯成希臘文就是「基督」。
西默盎在這個時刻,受到聖神感動而進入聖殿,因而和耶穌以及抱著祂的父母相遇時。西默盎把孩子接抱於手中,說出了關於這嬰孩及其母親的雙重性先知預言。
耶穌是萬民的救主
在聖神感動下,西默盎認出這個嬰孩就是天主許諾給萬民的救援,是「啟示異邦的光明」(依四二6,四九6),也是「以色列百姓的榮耀」(依四六13)。因而知道聖神的啟示業已實現,所以求天主「現在」放他平安離去。
但是,福音作者藉著西默盎的話所欲傳達的,並不只是一項個人性的啟示得到實現而已。因為,在聖經的思想中,「現在」一詞指向一個時期的圓滿。西默盎對天主的讚頌,真正的深意在於向全人類宣講:在耶穌基督身上,天主的救援許諾已決定性的開始實現。
救恩可能被人拒絕
西默盎祝福了相當驚訝的耶穌的父母,並且對祂的母親預言說,耶穌帶來的救恩不會被一切人所接受,許多人將會反對祂。「許多人心中的意念將被揭露出來」,這句話暗示出一個「審判」的味道,事實上正是路加後來對猶太人棄絕耶穌的行為所做的評價(路二一20-24)。
瑪利亞的痛苦
西默盎預言「有一把利劍將要刺透你(瑪利亞)的心靈」,意義是多重的。它可以是直接指瑪利亞個人將承受的痛苦;但也可以表示民族(則十四17)或家庭將因著這利劍而分裂(路十二51-53)。瑪利亞作為民族或家庭的一份子,當然也分擔這一切不幸。
女先知亞納的宣講
亞納被稱為女先知,表達出她的話語也是在聖神推動之下說出的。這位84歲的寡婦出自阿協爾支派,這一支派原住於巴勒斯坦北部。因此,亞納在此代表許多由外 地來到耶路撒冷朝拜天主的虔誠猶太人。路加沒有記載她說的話,只敘述她向「一切希望耶路撒冷得救贖的人」講論耶穌。因此,虔誠的猶太人經由一位男人西默盎,和一位女人亞納的見證而相信天主的許諾在耶穌身上實現了。
孩童耶穌的「成長」
福音最後再次提及耶穌的父母遵守法律完成了一切,便回到納匝肋,孩子漸漸長大並充滿智慧。這個關於耶穌在納匝肋成長的簡短註腳,看起來毫不起眼,事實上卻 打開人們的眼睛,使人看見數百年來多次被忽略的觀點:耶穌和每一個人一樣,也有一般成長的過程。雖然,按著教會的教導,耶穌是真天主;但是,作為一個真正 的人,祂也是隨著生命的成長才漸漸地意識到自己的身分與使命。
【綜合反省】
路加提供了一個生動的敘述,包含了西默盎的雙重性的先知預言和亞納的宣講。他以這個方式告訴「德敖斐羅」和所有讀者:雖然以色列民族中有許多人拒絕接受耶穌,然而,祂真的就是預許給以色列和所有民族的救主。這段故事中的西默盎和亞納,代表著許多虔誠期待先知許諾實現的以色列人,他們讚頌耶穌是一切人的光明,但另一方面也會成為反對的記號。
如果誰注意到路加的寫作目的,以及他當時代的特殊表達方式,便能在今天和德敖斐羅一樣,經由這個敘述而增強對耶穌的信仰,也應該效法西默盎和亞納為耶穌作證,宣講祂所實現的救恩喜訊。(以上摘自思高讀經中心)
【超短波】
其實全世界的宗教所在多有,而信者恆信,不信者說破了嘴皮也不見得有人信,其原因不外是:文化因素左右、家族傳統影響、物質主義反對、假宗教之名行詐騙之實造成…要如何判斷此宗教的可信度,的確有些難度。更何況今天有那麼多的人假藉”先知”之名,更令人莫衷一是。
但是一種宗教如果它行之久遠、影響力愈來愈大,再加以長久下來在行動實踐方面的表現其實大家都有目共睹,應該不會輕易受到混淆。誰為人類得多、做得好,救恩就在實踐中可以感受得到,這是最起碼的條件,至於如何分辨什麼可以導致內心真正產生改變,就必須再進一步去追求了。

2008年12月28日 星期日

shshgirls

2008年12月21日 星期日

將臨期 第四主日 福音反省2008/12/22

聖母領報 【福音:路一26-38】
那時候26 到了第六個月,天使加俾額爾奉天主差遣,往加里肋亞一座名叫納匝肋的城去,27 到一位童貞女那裡,她已與達味家族中的一個名叫若瑟的男子訂了婚,童貞女的名字叫瑪利亞。28 天使進去向她說:「萬福!充滿恩寵者,上主與你同在!」【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29 她卻因這話驚惶不安,便思慮這樣的請安有什麼意思。30 天使對她說:「瑪利亞,不要害怕,因為你在天主前獲得了寵幸。31 看,你將懷孕生子,並要給他起名叫耶穌。32 他將是偉大的,並被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上主天主要把他祖先達味的御座賜給他。33 他要為王統治雅各伯家,直到永遠;他的王權沒有終結。」34 瑪利亞便向天使說:「這事怎能成就?因為我不認識男人。」35 天使答覆她說:「聖神要臨於你,至高者的能力要庇廕你,因此,那要誕生的聖者,將稱為天主的兒子。36 且看,你的親戚依撒伯爾,她雖在老年,卻懷了男胎,本月已六個月了,她原是素稱不生育的,37 因為在天主前沒有不能的事。」38 瑪利亞說:「看!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罷!」天使便離開她去了。
【經文脈絡】
隨著將臨期第四主日的到來,耶穌聖誕的腳步臨近了,感恩禮中的經文也完全以將誕生的嬰孩為中心。這個主日信友們一起聆聽路加敘述「聖母領報」(或「天使報喜」)的故事。故事以天使出現揭開序幕,由天使離去作為結束,其中的內容是天使和瑪利亞之間的對話。藉著瑪利亞所提出的問題,這段對話被分成兩段,重點當然是天使對瑪利亞的答覆,其中說出這個預許的兒子的獨特之處。
這是一個發生於依撒伯爾懷孕第六個月時的事件:加俾額爾天使奉天主差遣來到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納匝肋」,拜訪一位名叫瑪利亞的童貞女。「童貞女」的意思是指一位已屆適婚年齡,但尚未結婚的少女,按當時猶太情況大約是十二到十四歲之間。她已和若瑟訂了婚約,只是尚未在一起生活。根據當時之猶太習俗,男女雙方在訂定婚約之後一年左右,才舉行婚禮,然後才住在一起生活。
天主的使者以人的方式拜訪瑪利亞,他對瑪利亞的問候語,顯示出瑪利亞是特別被召選的一位:天主賞給她特別豐滿的恩寵,並且常常和她同在。天使首先安撫驚惶不安的瑪利亞,指出她得到了天主特別的喜愛。接著,採用舊約中常見的許諾方式告訴瑪利亞:她將懷孕生子,並且要給祂取名為「耶穌、祂將是偉大的,並被稱為至高者的兒子」。這位將誕生的嬰孩將是以色列永遠的君王,這一點不但符合當時以色列人對默西亞期待,同時也是自耶穌復活後,初期教會的信仰;當然教會的信仰更超越了猶太傳統信仰的範圍,宣稱耶穌不但是以色列的君王,更是普世的君王。
瑪利亞基於自己尚未完婚的事實所提出的問題,使天使有機會進一步宣報:這個嬰孩的誕生來自於聖神的能力,「要誕生的聖者」是「天主的兒子」。在這裡「天主子」並非只是耶穌的一個「頭銜」,而是指出祂和天主之間的特殊關係,祂的真實「身分」。最後,天使主動提出一個記號,指出依撒伯爾超乎尋常的懷孕事實,也同樣基於天主的權能,並強調:「在天主前沒有不能的事」。
「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瑪利亞的答覆,表現出她是一切信者的模範。一切蒙召為主以及為聖言服務的先知,都應有這樣的態度。至於天使所宣報的這個許諾在什麼時候,或以什麼方式實現,則未報導出來。路加最後提到天使離去,強化了整個故事的「真實性」。
路加運用了傳統中蒐集到的材料,敘述耶穌的誕生是聖神大能的結果,並且指出:瑪利亞之子就是天主之子。然而,由新約的整體觀點來看,耶穌從永遠就是天主之子,在創世之前便生自於父,而並非在生於瑪利亞之後才成為天主之子。
藉著這個「聖母領報」的故事,路加希望讀者確信,教會關於耶穌是「天主子」的宣講,是正確無誤的,讀者應該以瑪利亞為模範,以信德接受「天主聖言」。
基督徒在歷史中不但繼續傳播了這個福音喜訊,而且也把這個故事按字面的意義了解為一個「歷史事件」,並且隨著時間不斷地增添,豐富了教會生活。在朝拜中不斷默想人們永遠無法完全明白的「天主子降生成人」的救恩奧秘。(摘自思高讀經中心網頁)
【反省】
為古往今來的所有人類,與造物主的往來永遠是一件神秘、新鮮的事,最常為人傳頌,也最不容易提出確證。尤其在今日物質主義盛行,藉科學之名來排斥、詆毀目前科學尚無法證明的事是很容易的。但是,目前的科學知識真的能夠解釋所有發生的事了嗎?
信仰之所以可貴也在這裡;信仰並不是補科學之不足,在茶餘飯後拿出來解解悶,話話八卦。信仰是生命之足的根源,植基在信仰上,人類的任何行為、抱持的理想、奮鬥的目標、甚至犧牲時間、 乃至生命,都是有根據、有目的,也才彰顯出人活著有意義,死後有歸向。
因此,愈是面對不可知的事物,固然不可不加分辨一意孤行,但是能否正視它,使得這些事情在生命─自己的小生命、世界的大生命中產生正面意義,如聖母瑪利亞一樣勇敢地接受,才是今天這篇讀經讀者首要之務吧。

2008年12月15日 星期一

將臨期 第三主日 福音反省  2008.12.14



洗者若翰的見證 【福音:若一6-8、19-28】
6曾有一人,是由天主派遣來的,名叫若翰。7這人來,是為作證,為給光作證,為使眾人藉他而信。 8他不是那光,祇是為給那光作證。
19這是若翰所作的見證:當時,猶太人從耶路撒冷派遣了司祭和肋未人,到他那裡問他說:「你是誰?」 20他明明承認,並沒有否認;他明認說:「我不是默西亞。」21他們又問他說:「那麼你是誰?你是厄里亞嗎?」他說:「我不是。」「你是那位先知嗎?」他回答說:「不是。」 22於是他們問他說:「你究竟是誰?好叫我們給那派遣我們來的人一個答覆。關於你自己,你說什麼呢?」23他說:「我是在曠野裡呼喊者的聲音:修直上主的道路罷!正如依撒意亞先知所說的。」 24被派遣來的有些是法利塞人。25他們又問他說:「你既不是默西亞,又不是厄里亞,也不是那位先知,那麼,你為什麼施洗呢?」 26若翰答覆他們說:「我以水施洗,你們中間站著一位,是你們所不認識的;27他在我以後來,我卻當不起解他的鞋帶。」 28這些事發生於約但河對岸的伯達尼,若翰施洗的地方。
【喜樂主日】
將臨期第三主日的感恩禮儀充滿「歡樂」的氣氛,「你們應在主內常常歡樂,我再說一次,你們應當歡樂,因為 主臨近了。」主禮神父所穿著的禮服,也由象徵嚴肅補贖精神的紫色祭披,轉換為預示聖誕歡樂的粉紅色祭披。隨著這個主日,將臨期漸漸近入第二個階段,禮儀重心由勸告基督徒警醒不寐、等待人子從天上再度降來,轉為歡欣準備迎接耶穌誕生於歷史之中。教會習慣上稱這個主日為「喜樂主日」。
主日福音
這個主日的福音仍是以洗者若翰為主角。若望福音中,若翰自稱他就是依撒意亞先知所預言的「曠野裏呼喊者的聲音」(若一23),前來為默西亞預備道路,這位默西亞不只是「在我以後要來」(谷一7),而是已經來到,祂是「你們中間站著的一位,是你們所不認識的」(若一26)。綜合了若翰的宣講:他被派遣來「為給光(耶穌)作 證」,為把「眾人」引入信仰。若望福音中洗者若翰的見證的特點是,它不只是針對以色列人,而是為了「眾人」,意思是為了一切人。超越歷史時空的限制,永遠具有效力。從一開始,猶太人就是若翰的對手,拒絕他也不相信耶穌,他們如同一個「司法單位」來到若翰面前,提出問題審問他。在猶太傳統思想中,厄里亞(拉三1、23)和那位先知(申十八15、18)都被理解為帶來默西亞性救援的人物。
若翰的洗禮顯示出只是 「水洗」,而且若翰也因此而聞名於當時。他的見證指出,應該「被期待的那一位」已經來到人們中間了,但猶太人卻不認識祂。指出當時的猶太人都是盲目的。而若翰表明自己完全不能和「在他以後來的那一位」相提並論,連替祂解鞋帶也當不起!這說明默西亞超越一切,若翰自認為連做祂的奴僕也不配。
這段福音的重點是「見證」!作證者清楚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信仰永遠只能透過見證而被喚起。洗者若翰是一個善盡職責的模範見證人,他面對一群自以為擁有判別一切見證的標準、而且反對他的強權勢力,絲毫不畏懼退縮。身為基督徒必須為主作證,不可畏懼反對的勢力,信仰必須永遠具有挑戰與接受挑戰的能力。(以上摘錄自方濟會讀經推廣中心主日福音釋義)
【反省】
各個大型的宗教都有其傳承、歷史,最重要的是都有無數的信徒為他們所相信的神作見證。
在日本天主教傳入的年代大約在幕府時期稍前,當時正是西洋船隊競相探索世界航道,而不論是新教(基督教)或舊教(天主教)的傳教士們,不畏航海的種種艱困危難,紛紛步上程途到不可知的神秘東方來傳播福音。
但是東方原有的儒、佛思想根深蒂固很難動搖,更加上是時日本正值皇室衰微、軍閥割據的戰國時代,西洋傳教士的地位和政治上的傾向更顯得微妙;因為和豐臣家親近,而在德川幕府興起之後遭到池魚之殃,使得長崎一帶的教徒們受到嚴酷的考驗,不願否認自己的信仰而被殺害的人數眾多,但也奠定了信仰在地發展的基礎,至今仍為人傳頌,教宗最近為一批受害教友授真福,就是在世間肯定他們的見證。
遠的不說,近在斗六就有在教難時期─清朝及日治時期都發生過一些攻擊教友、焚燒教堂的事,斗六天主教開教126年,而目前的天主堂卻才建築了幾十年,原因即在此,當時更有人脖掛唸珠而被捕入監,最後竟遭殺害的情事。
這些人不是不知道自己身為天主信徒,在當時社會所遭遇的風險,但是他們寧死不願背棄信仰,是因為他們認為:天主的國將來臨,而且是一個崇尚和平、滿懷喜樂的國度,今世混亂是人心昏昧不明,做為基督徒更不可以因畏懼而苟活偷生,勇敢的站出來為這樣的信仰作見證才是份所當為。
正心中學的仁愛健行至今也辦了幾十年,為「愛」、為「傳愛」作見證也有幾十年了,外界如何不可預計,至少正心中學的師生算算也有近十萬人次為「愛」而走,這樣的影響不可謂小,天主的光榮藉著這些人流下的汗、血,帶給世界和平的希望和契機,讓我們懷著這樣的心共渡喜樂主日。

2008年12月8日 星期一

乙年將臨期 第二主日 讀經反省 2008.12.07



洗者若翰 ─ 耶穌的前驅 【福音:谷一1-8】
1天主子耶穌基督福音的開始,2正如先知依撒意亞書上記載的:「看,我派遣我的使者在你面前,預備你的道路。 3曠野中有呼號者的聲音:你們當預備上主的道路,修直他的途徑。」4洗者若翰便在曠野裡出現,宣講悔改的洗禮,為得罪之赦。 5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群眾都出來,到他那裡,承認自己的罪過,在約但河裡受他的洗。6若翰穿的是駱駝毛的衣服,腰間束的是皮帶,吃的是蝗蟲與野蜜。 7他宣告說:「那比我更有力量的,要在我以後來,我連俯身解他的鞋帶也不配。8我以水洗你們,他卻要以聖神洗你們。」
馬爾谷福音的「序言」
教會在將臨期第二主日,邀請信友一起聆聽馬爾谷福音的「序言」(谷一1-8)。馬爾谷開宗明義地以「天主子耶穌基督的福音」來標示自己的作品,顯示出他自己對書中內容的理解。接著,引用舊約先知書的話,以隱含的方式同時引出「上 主」(耶穌)和祂的「使者」(前驅)。最後,報導洗者若翰公開出現以及宣講,讓若翰預言一位「更強者」將要來到,並且指出這一位超越一切,因為祂將「以聖 神施洗」。
福音的一開始,首先引用了一段先知書的經文,使人明白「天主救援的福音」並非直到若翰洗者的宣講才開始,而是舊約先知代天主發言時就已展開。耶穌基督所開始以及完成的工程,其實是救恩歷史的高峰,使天主透過先知們對以色列民族(全人類)所行的釋放性及教導性的救恩工程達到圓滿。
馬爾谷引用先知書中所提到的「使者」,當然就是指若翰洗者,而他的功能是做「天主子」的前驅,透過宣講為天主子準備道路。在傳統猶太信仰以及基督信仰中,天主子來到的時刻,就是末世開始之時,在耶穌基督身上,先知書的經文所含有的救援奧義得以完全揭露。舊約中所有先知的話,都是他在福音中所要報導的事件的「預像」,因此,在耶穌身上所實現的整個救恩事件,都出自天主的計畫。
洗者若翰
在耶穌的時代,人們就已稱呼若翰為「(施)洗者」,他主要的工作地點在靠近死海北端的約但河低窪地帶,若翰所施行的洗禮是一個具有高度象徵意義的記號,表達可以促成罪赦的悔改。「悔改」的意義便是轉向天主,祂時時願意赦免罪人。
若翰的宣講效果十分顯著,馬爾谷甚至將其誇大成一個盛大的「悔改運動」:「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群眾都出來,到他那裡承認自己的罪過,在約但河裏受他的洗。」(谷一5)若翰宣告在他之後將有一位「比他更有力量的」要來到,他要求人民悔改,正是為這位要來到的「上主」(谷一3)預備道路。雖然若翰沒有說出這位「更強者」的 名字,也沒有給祂冠上任何頭銜,卻已清楚地表達出這位即將來臨者的末世性和默西亞性的意義。若翰自己也期待這位世界的審判者的來臨,同時也盡力在審判出現之前宣講悔改,使人得以脫免憤怒的審判(參閱:瑪三7-10;路三7-9)。
馬爾谷福音的作者以若翰的故事展開有關耶穌的宣講和工作的敘述。根據舊約的先知,若翰即是默西亞來臨之前的使者,他的使命是向以色列人民宣講,促使他們悔改以準備迎接默西亞。這位更強者是末世性的人子,將以聖神施洗、更新一切。在整個救恩歷史的幅度之下,今日的基督徒應該可以非常容易的體認出,若翰洗者的使命其實就是我們目前的使命。
【反省】
讀福音書不同於讀歷史故事,通常都必須具有強烈的對生命意義的好奇心─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才會繼續往下讀。如果一開始就先持著「存疑」的態度,試圖「驗證」其中的「科學根據」,就很難和寫經書的作者起共鳴,這也是為什麼世人認同愛德行為的多,而知識愈高反而愈難去接受宗教的原因。
偏偏「末世」這一類的言論,在所有的宗教中幾乎都存在,不論是六道輪迴、地獄、轉生、林林總總的記述或演繹,都指向人生的終向。年紀小的不了解,就常被大人用鬼神來嚇唬,長大了些對自己對世間的了解日多,再加上唯物主義假科學之名,由學術的管道進入到學子的腦中,於是即使夜半三更走在黑暗處仍不免於心驚膽戰,但是日光之下卻可以大談鬼神之說皆屬無稽。年紀漸長,慢慢感覺到世態無常,心有所感的人又回復到進廟燒香拜神的作法,以求個心安。年事愈高,愈來愈感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壓力,這時只求對一生的罪孽力求彌補,有吃長齋、頌佛經、作功德等近乎補贖的作為,其實心裡想的只是如何面對「閻羅殿」、甚至「最後審判」的這一關。
今天的福音告訴我們:不必等到死後,才懷著怔忡不安的心去面對造物者,祂並不是造了我們就把我們丟著不管了,其實祂不斷的透過各種管道和我們保持接觸─早期是先知,透過這些人可以聽傳天主旨意,後來祂更直接派遣耶穌和我們面對面的第一類接觸,告訴我們麼生活,怎樣面對死亡,如果這樣還不夠清楚,祂以不用替身的第一男主角,親自示範演出「成義而死,由死入生」的整套劇本,因此愚鈍如我們者,不明白也沒關係,依樣畫葫蘆總會吧!這就是天主指引給我們的道路,前提是:即時「悔改」,不要等到火燒眉毛才來求救,也未免太「海角八號」(too late)了吧。

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將臨期 第一主日福音讀經反省 2008/11/30



警醒等待【福音:馬爾谷十三33-37】
那時候,耶穌說:33「你們要當心,要醒寤,因為你們不知道那日期什麼時候來到。34正如一個遠行的人,離開自己的家時,把權柄交給了自己的僕人,每人有每人的工作;又囑咐看門的須要醒寤。 35所以,你們要醒寤,因為你們不知道,家主什麼時候回來:或許傍晚,或許夜半,或許雞叫,或許清晨; 36免得他忽然來到,遇見你們正在睡覺。 37我對你們說的,我也對眾人說:你們要醒寤!」
【禮儀年乙年的意思】
教會禮儀年主日彌撒的福音選讀提供基督徒一個機會,透過對觀福音經文更為精確的認識耶穌。按著禮儀年輪替順序,今年是乙年,由於教會在今年邀請全體信友, 在主日感恩禮儀中一起聆聽馬爾谷福音,因此又稱為「馬爾谷年」。四部福音中馬爾谷福音最短。
【將臨期是什麼?】
將臨期是準備迎接耶穌基督來臨的時期,具有雙重的意義:一方面準備迎接耶穌聖誕節,以紀念天主子曾在歷史中來到人間;同時另一方面也透過這個思想,導引大家等待在末世之時基督的再度來臨。 這樣的雙重意義也清楚地表達在禮儀選經之中:12月16日以前,禮儀經文強調對末世的期待,由12月17日起,則著重於紀念耶穌誕生的歷史事實。
【經文脈絡】
這個主日的福音選自馬爾谷福音「末世言論」的結語(谷十三33-37)。馬爾谷以整章的篇幅(十三章)記載耶穌向門徒們談論末世,主題是宣告末世來臨的必 然性,以及教導門徒們在末世來臨之前如何在現世中生活。馬爾谷安排這段「末世言論」的目的,為了激發基督徒團體,以相稱的方式在當下生活:他們應該把現世視為是宣揚福音的時間,以及警醒祈禱、抵抗誘惑、等候基督再來的時間。

在「末世言論」中,耶穌雖然強調了末世的必然性,但卻沒有確切地說出末世來臨的時間,因為「那日子和那時刻,除了父以外,誰也不知道,。既然末世的時間不可知,因此人真正應該關心的不是「末世何時來到」,而是「現在該如何生活」。今日的福音一開始,就指出這個結論: 「你們要當心,要醒寤,因為你們不知道那日期什麼時候來到」。接著以一個「看門人」的比喻詳加闡釋說明:
「看門人」是在比喻什麼?
「看門人」比喻的重點在於強調遠行的家主,歸期無法預料,這個情況迫使看門的人(彌撒經文譯為「更夫」)警醒不寐。因為主人會在僕人毫無預警之時突然出現,因此僕人必須警醒等待,由於這情況隨時都可能發生,故而時時準備妥當的態度是必要的。
比喻中的家主在遠行之前,把「權柄」(彌撒經文譯為「家務」)交給自己的僕人。這段話使人回想起,耶穌在召選十二位宗徒時,把「權柄」賞賜給他們,使宗徒們能夠繼續祂的工作。現在這相同的使命和相同的權柄也交給信仰團體,要他們在現世上去完成。
因此,所謂「醒寤不寐」的意義,就是要門徒們(以及日後的基督徒)永遠有意識地、負責任地在將要來到的主前生活,並拒絕任何影響他或引誘他離開這個基本態度的事物。
這段經文和今日基督徒生活關係密切,面對末世的正確態度是,在高度的警覺之下跟隨每一個發生的事件,妥當而且負責的運用主所賦予的才能,有意識地時時準備好交出主所要求的成果。只要我們時時醒寤,認真地在信仰內生活,便能確保在末世之時,不被遺棄,而是被接納;不會迷途,而是被引入天父的家;不被審判, 而是領取永遠的賞報。(以上內容摘自天主教方濟會思高讀經推廣中心)
【反省】

從過去到未來,人生活中最大的恐懼不是錢財、不是地位,因為這些東西的取得與否,可以由人自己的努力或者由人的縮減需求,而得到適度的平衡與滿足。唯有壽命的長短不能由自己決定。富如王永慶、貴如各國高官領袖,一旦天主─那一位主人回來,你就只得乖乖地交出生命─權柄,聽從他的意旨,上天堂下地獄,至今在凡人中還沒有永活的例子。
年輕人常以為自己的日子還很長,對於眼前的事不太認真。可是往往在意外中身亡的案例中,年輕人的比例卻特別高。即使是為國犧牲、為公務而殞命,也是青壯年人較多;車禍中老年人駕駛人數少、戰爭中為國捐軀不用說也是青年,更不必說幫派血拼、黑道對決、吸毒、情殺…看起來,沒有人能夠自外或倖免於死亡之手,更不用說那些糊里糊塗活著,連死亡都走得迷糊的人了。
要注意好好的活,不迷途是首要條件。天主讓我們生在世上,一定有祂的計畫,我們也該弄清楚祂給我們了些什麼?呼應祂的要求,滿全我們在世上生活的目的,這目的一定是和未來相關,才不會被世俗所遷移。
未央歌這本小說裡記述在昆明有一位老和尚,他一輩子頌經禮佛之外,就是用稻草打草鞋,活到八十好幾,似乎也沒有什麼成就,別人問他,他只淡淡的說了一句話:「莫忘了自家腳跟下的大事」。他一輩子打出不知幾千幾萬雙的草鞋,都送給了需要穿鞋的人,造福應該不少,只是他不說天主卻知道。我們捫心自問:對小兄弟、對朋友、 對親人,我又做了些什麼呢?還是只一味抱怨為什麼還沒中樂透?
在禮儀年乙年一開始,這樣的話語似乎有些冷酷,但是晨鐘暮鼓皆有情,天主如果不關心我們,何需對我們提出警告呢?不論我們是老是少,還是好好分辨自己的生活目標,準備好心靈以應對任何可能出現的情況,不忘記「自家腳跟下的大事」,即使天使隨時來要帶我們走,也可以坦然無愧的去見天主了。

2008年11月24日 星期一

常年期第三十四主日 【福音:瑪二五31-46】 2008/11/23


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節 耶穌對他的門徒說:31「當人子在自己的光榮中,與眾天使一同降來時,那時,他要坐在光榮的寶座上,32一切的民族,都要聚在他面前;他要把他們彼此分開,如同牧人分開綿羊和山羊一樣:33把綿羊放在自己的右邊,山羊在左邊。34那時,君王要對那些在他右邊的說:我父所祝福的,你們來罷!承受自創世以來,給你們預備了的國度罷!35因為我餓了,你們給了我吃的;我渴了,你們給了我喝的;我作客,你們收留了我:36我赤身露體,你們給了我穿的;我患病,你們看顧了我;我在監裡;你們來探望了我。37那時,義人回答他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了你饑餓而供養了你,或口渴而給了你喝的?38我們什麼時候見了你作客,而收留了你,或赤身露體而給了你穿的?39我們什麼時候見你患病,或在監裡而來探望過你?40君王便回答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41然後他又對那些在左邊的說:可咒罵的,離開我,到那給魔鬼和他的使者預備的永火裡去罷!42因為我餓了,你們沒有給我吃的;我渴了,你們沒有給我喝的;43我作客,你們沒有收留我;我赤身露體,你們沒有給我穿的;我患病或在監裡,你們沒有來探望我。44那時,他們也要回答說:主啊!我們幾時見了你饑餓,或口渴,或作客,或赤身露體,或有病,或坐監,而我們沒有給你效勞?45那時,君王回答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沒有給這些最小中的一個做的,便是沒有給我做。46這些人要進入永罰,而那些義人卻要進入永生。」
節日起源
天主教會在禮儀年的最後一個主日,慶祝「主耶穌基督普世君王節」。這個節日原是教宗Pius XI在1925年所訂定,在1970所新頒佈的教會禮典中,將這個節日移到禮儀年最後一個主日,基督君王節的重心轉為強調末世性的意義:被舉揚的主不僅是教會禮儀年的目標,更是我們整個世上旅程的終點,耶穌基督「昨天、今天、直到永遠,常是一樣」(希十三8),祂是「『阿耳法』和『敖默加』,最初的和最末的,元始和終結」(默二二13)。
最後審判的「啟示」
「世界末日的審判」,這段經文就是本主日的福音內容。它不是一個比喻,而是一個圖像性的「啟示言論」:人子坐在審判寶座上,分別義人和罪人,並且給予決定性的判決:永罰或永生(二五46)。最後審判時的標準是具體地愛近人的行動,因為耶穌自己和一切受苦的人認同:「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
整篇經文以極度尖銳的方式表達出決定性的思想:審判的標準在於對人子最小兄弟(姊妹)所做的愛德行動;或者疏忽了對這些「最小者」-意思是受苦者和身陷困境者 - 應盡的責任。
最後的判決是根據每個人作為而訂的,每一個人都要站立在審判寶座前,依據他是否有愛德行為而被審判。 福音中提出六種具體的「愛德」行動,只是一些例子,真正的愛德行為當然遠超過這些。對初期基督徒而言,耶穌的宣講遺留在世間最大的效果,就是滿全祂的愛的命令。因此,福音直接把這些愛德行為和耶穌聯繫在一起:凡是對耶穌的最小兄弟所行的愛德,都是對他做的。這說明義人在「最小者」身上和耶穌相遇,雖然他們可能在當時並未察覺。
如何了解審判的人子和最小者的認同呢?人子之所以如此說話,一方面因為祂曾經在人群中生活,立下了愛的榜樣,並要求大家照樣去行;另一方面祂現在以生活的、末世的審判者的身分再次出現,要求大家交帳。審判的君王(人子)就是曾在世上生活的耶穌。
【反省】對於「最後審判」,各大宗教幾乎都有強烈的,近乎圖像式的描述。中國人文化中的十八層地獄,但丁神曲中的煉獄景象,大家都不陌生。進而根據這些意象衍生的種種宗教儀式,如佛之目蓮救母,道之觀落陰等等,無不是一種對死亡的恐懼加上心理的不安,試圖藉助於這些行為加以彌補或悔罪補贖,達到被寬恕的目標。也因此,自古聖賢多對這樣的行為嗤之以鼻,認為是迷信。「不知生,焉知死?」不好好在當下好好的努力,一味希冀藉著死時的儀典或生者的追思來為他祈求,一則太遲二則此人究竟是執迷不悟還是悔不當初,實在也無從證實。
與其在死後寄託於渺茫的希望期待,何不在世時就皤然醒悟呢?
這篇經文給我們點出一個非常清楚的方向:
1. 最後審判是必然的,任何人(民族)都逃不過。
2. 審判的標準非常明確:有無行愛德。
3. 想要及格也很簡單:「為我最小兄弟所做」─關心他人而非自己
4. 如何知道合格?:「就是為我做。」─走向高處不存私念
德肋莎修女服務「窮人中的窮人」,她從那些人的臉上看了耶穌,創辦仁愛健行的成道學老師,他從每一滴流下的汗水中體驗到人世間弱者的辛苦,「苦人所苦」「將心比心」每一份的禮物都是為自己鋪設的進天國的台階,當我們陪伴著「小兄弟」勇敢地面對生命中的逆境,所得到的永遠比給出去為多,如果真有最後審判來臨,我們將不是恐懼而是歡迎,因為耶穌會給你一個最慈祥的笑容,”Jest do it , you can make it .”

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常年期第三十三主日福音及反省



善用才能爭取天國 【福音:瑪二五14-30】
那時候,耶穌給門徒講了這個比喻說:14「天國又如一個要遠行的人,將自己的僕人叫來,把財產託付給他們: 15按照他們的才能,一個給了五個『塔冷通』,一個給了兩個,一個給了一個;然後動身走了。16那領了五個『塔冷通』的,立刻去用來營業,另外賺了五個。 17同樣,那領了兩個的,也賺了另外兩個。18但是,那領了一個的,卻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藏了。 19過了多時,僕人的主人回來了,便與他們算賬。20那領了五個『塔冷通』的上前來,呈上另外五個『塔冷通』說:主啊!你曾交給我五個『塔冷通』,看,我賺了另外五個『塔冷通』。 21主人對他說:好!善良忠信的僕人,你既在少許事上忠信,我必委派你管理許多大事:進入你主人的福樂罷!22那領了兩個『塔冷通』的也前來說:主啊!你曾交給我兩個「塔冷通」,看!我賺了另外兩個『塔冷通』。 23主人對他說:好!善良忠信的僕人!你既在少許事上忠信,我必委派你管理許多大事:進入你主人的福樂罷!24隨後,那領了一個『塔冷通』的也前來說:主啊!我原知道你是個刻薄的人,在你沒有下種的地方收割,在你沒有散布的地方聚斂。 25因為我害怕,所以我去把你的『塔冷通』藏在地下;看!你的仍還給你。26主人回答說:可惡懶惰的僕人!你既知道:我在沒有下種的地方收割,在沒有散布的地方聚斂; 27那麼,你就該把我的銀子,交給錢莊裡的人,待我回來時,把我的連本帶利取回。28所以,你們把這個『塔冷通』從他手中奪過來,給那有了十個『塔冷通』的, 29因為凡是有的,還要給他,叫他富裕;那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由他手中奪去。30至於這無用的僕人,你們把他丟在外面的黑暗中,在那裡必有哀號和切齒。」
【經文脈絡】
這個主日的福音選自瑪二五14-30,亦即著名的「塔冷通」的比喻。內容和緊接在它之前的三個比喻一樣,都在於教導信仰團體如何在耶穌離去(升天)和再來的這段時間正確地生活。不同的是,前面的比喻著重於呼籲大家醒寤等待主的再臨,而這個主日的福音內容則更注重現世的生活,鼓勵人以具體行為實踐天主旨意。 也同時呼籲一切聆聽耶穌福音訊息的人,按著天主賞賜的才能,結出相稱的果實。 「塔冷通」的希臘文字根被接納成為英文,其意義就是「才能」;轉換到神修幅度上,「塔冷通」毫無疑問就是代表天主賞賜的「恩寵」。
比喻的重點:一方面強調託付給人的財物必須被用來生利,另一方面則表達認真工作者必有賞報,而有罪的人則將被剝奪殆盡。
【綜合反省】
這個比喻藉著一句話「過了多時,主人回來了,並和僕人們算帳」清楚地表達出,末世審判的必然性。而整個故事則用敘述的方式,說明天主審判的原則。天主審判是絕對公平的,祂要求的並不多,只要求人結出與恩寵相稱的果實。人與人之間不必比較,誰也不用抱怨自己由天主所得的恩寵太少,因為每人只須按天主所賞的財富(才能)交帳。
從我們的工作來看這個比喻,我們不也常陶醉在自己的夢幻中:沾沾自喜於自己的決定,得意於我們的決定對我們所負責的工作、我們所工作的處所、甚至於我們所服務的對象造成的影響。但是這些決定是否真的符合天主對我們的期望呢?
天主給的恩寵可能人人不同,但是祂所期待於人的卻都相同:趨善祛惡、愛人如己。最後的審判也許你不相信,十八層地獄、閻羅殿的傳說總是縈繞在每個人兒提的惡夢裡。不希望死後受苦也很容易,把愛的真諦這首歌拿出來,好好的揣摩歌詞的含意,檢討反省:天主給了我什麼?不論其多少而視我有無善用、有無誤用?再身體而力行之,則雖不中亦不遠矣!

2008年11月8日 星期六

主日福音11月9日 拉特朗大殿奉獻日 反省



耶穌清潔聖殿 【福音:若二13-25】
13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耶穌便上了耶路撒冷。14在殿院裡,他發現了賣牛、羊、鴿子的,和坐在錢莊上兌換銀錢的人, 15就用繩索做了一條鞭子,把眾人連羊帶牛,從殿院都趕出去,傾倒了換錢者的銀錢,推翻了他們的桌子;16給賣鴿子的人說:「把這些東西從這裡拿出去,不要使我父的殿宇成為商場。」 17他的門徒就想起了經上記載的:『我對你殿宇所懷的熱忱,把我耗盡』的話。18猶太人便追問他說:「你給我們顯什麼神蹟,證明你有權柄作這些事?」 19耶穌回答他們說:「你們拆毀這座聖殿,三天之內,我要把它重建起來。」20猶太人就說:「這座聖殿建築了四十六年,你在三天之內就會重建起它來嗎?」 21但耶穌所提的聖所,是指他自己的身體。22所以,當他從死者中復活以後,他的門徒就想起了他曾說過這話,便相信了聖經和耶穌說過的話。
23當耶穌在耶路撒冷過逾越節慶節時,有許多人看見他所行的神蹟,便信從了他;24耶穌卻不信任他們,因為他認識眾人; 25他並不需要誰告訴他,人是怎樣的,因為他認識在人心裡有什麼。
【經文背景】
耶穌來到聖殿區域,激烈地把販賣牲畜和兌換銀錢的人都趕出去,並責備他們把聖殿變成了商場。我們習慣用「耶穌清潔聖殿」來稱呼這個事件,一般人或許會認為這種「商業行為」是完全不能想像的,然而事實卻不盡然如此。 首先,這些商業行為並不是發生在聖殿區域中心地帶,而是在聖殿外圍的「外邦人的庭院」裡。其次,這些商業行為事實上是一種行之有年,而且一直被猶太社會接受的「方便性」服務。因為猶太人有到聖殿朝聖的義務,在此祭獻犧牲並繳納殿稅,這些商人的存在,目的乃是方便朝聖者準備犧牲和供品,以及兌換繳納殿稅所需的特殊錢幣(在古敘利亞提洛所鑄造的錢幣)。
耶穌說:「不要使我父的殿宇成為商場」。他表達出當時聖殿根本不再是舉行崇拜天主的禮儀之所。因此,耶穌在聖殿的作為,應該被歸類為「先知性」的批判行動。但是耶穌對於天父的殿宇所擁有的熱忱,不只是這個象徵性的抗議行動而已,因為祂對聖殿的熱忱,最後將把祂帶入死亡。
在若望福音中,猶太人代表著與耶穌敵對的勢力,他們是不相信耶穌的人,因此要求祂行一個奇蹟,以證明祂自己有權柄做這些事。耶穌的回答,允諾了一個外在可見的記號:「三天之內重建毀壞的聖殿」,但卻含有先決條件:「你們(猶太人)拆毀這座聖殿吧!」這當然是一個令猶太人無法想像的條件,因為對猶太人而言,聖殿毀壞的意義就是「審判」。
猶太默示文學作品顯示,猶太人的確期待一個新的、光輝燦爛的聖殿。若望福音的作者運用這個傳統的期待講述這個故事,但他真正的目的,則是用聖殿的毀滅與建立來暗示耶穌的死亡與復活:「三天之內,我要把聖殿重建起來。」猶太人當然不能明白耶穌的話的真正含意乃指經由祂的死亡與復活,祂要取代這個舊的聖殿。他們所能想到的,只是他們眼前這個花了46年建築的聖殿。
福音作者在這個事件之後,以摘要的方式,述說一些人因為耶穌所行的奇蹟而相信了祂,但是耶穌卻不信任這些人,因為祂能看透人心。這說明建立在奇蹟之上的信仰,是不穩固的;真正完整的信仰,並不是以奇蹟為基礎,而是必須聆聽耶穌的教導、接受祂整個生命,並且跟隨祂。只有在耶穌死亡復活之後,人們才有可能認識祂、真正的信從祂。對當今的基督徒而言,這仍是達到天國的唯一道路。(摘自方濟會思高讀經推廣中心)
【反省】
看到那些在聖殿裡外賣東西的商人,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在各地、各種宗教的廟宇附近都有類似的行為,可以說這是人類社會中的一種相當普遍的生活形態。在這樣常見的形態中,耶穌為什麼還要做出類似雞蛋裡挑骨頭式的驅趕行動呢?祂要表達的是不是意在言外─如同聖徒所說的死亡與復活的預告,這是極有可能的。
試想,我們在一所歷經數十年辛苦建立起來的學校中工作,我們是否也常常忘記了自己來此工作的初衷─作育英才,而只是日復一日地把自己當作知識的傳聲筒?沒錯,我們來此的確也具有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只是如果這個道成了老生常譚,這種業成為只重考試技巧進入下一階段學習的敲門磚,解惑變為通俗價值觀的宣傳工具,人心愈來愈狹隘,思想愈來愈功利,什麼東西才能震聾啟聵,喚醒我們青年時純真的助人救世的理想呢?難怪耶穌要用這樣激烈的手段來表達祂的抗議。
我常常覺得耶穌就如同一面鏡子,千古不壞的寶鑑。每隔一段時間,當我們身心倦怠,想要找個理由打混之時,不小心轉頭看見了祂,頓時就會被那從鏡中射出的金光射個正著,什麼樣的念頭在祂面前都無從遁形。逃避祂還不如順從祂,孫悟空逃不過佛祖的五指山,耶穌卻會帶領我們內心平安地走向天國去。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11月2日 追思已亡 福音反省


福音釋義 11月2日 追思已亡 【福音:瑪二五31-46】
耶穌對他的門徒說:31「當人子在自己的光榮中,與眾天使一同降來時,那時,他要坐在光榮的寶座上, 32一切的民族,都要聚在他面前;他要把他們彼此分開,如同牧人分開綿羊和山羊一樣:33把綿羊放在自己的右邊,山羊在左邊。 34那時,君王要對那些在他右邊的說:我父所祝福的,你們來罷!承受自創世以來,給你們預備了的國度罷!35因為我餓了,你們給了我吃的;我渴了,你們給了我喝的;我作客,你們收留了我: 36我赤身露體,你們給了我穿的;我患病,你們看顧了我;我在監裡;你們來探望了我。37那時,義人回答他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了你饑餓而供養了你,或口渴而給了你喝的? 38我們什麼時候見了你作客,而收留了你,或赤身露體而給了你穿的?39我們什麼時候見你患病,或在監裡而來探望過你? 40君王便回答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41然後他又對那些在左邊的說:可咒罵的,離開我,到那給魔鬼和他的使者預備的永火裡去罷! 42因為我餓了,你們沒有給我吃的;我渴了,你們沒有給我喝的;43我作客,你們沒有收留我;我赤身露體,你們沒有給我穿的;我患病或在監裡,你們沒有來探望我。 44那時,他們也要回答說:主啊!我幾時見了你饑餓,或口渴,或作客,或赤身露體,或有病,或坐監,而我們沒有給你效勞? 45那時,君王回答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沒有給這些最小中的一個做的,便是沒有給我做。46這些人要進入永罰,而那些義人卻要進入永生。」
最後審判的「啟示」
瑪竇福音的末世言論─這不是一個比喻,而是一個圖像性的「啟示言論」:人子坐在審判寶座上,分別義人和罪人,並且給予決定性的判決:永罰或永生。最後審判時的標準是具體地愛近人的行動,因為耶穌自己和一切受苦的人認同:「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
整篇經文是一個修辭學上的傑作,以極度尖銳的方式表達出決定性的思想:審判的標準在於對人子最小兄弟(姊妹)所做的愛德行動;或者疏忽了對這些「最小者」-意思是受苦者和身陷困境者 - 應盡的責任。
個人的審判 最後的判決是根據每個人作為而訂的,每一個人都要站立在審判寶座前,依據他是否有愛德行為而被審判。雖然「一切民族」都聚集在審判寶座前,但這裡卻明顯的並非「民族性的集體審判」,而是針對每一個人獨立施行的審判。
在愛德行動中和耶穌相遇 福音中提出六種具體的「愛德」行動,只是一些例子,真正的愛德行為當然遠超過這些。真實的、行動的愛,是瑪竇福音中特別重要的思想,對初期基督徒而言,耶穌的宣講遺留在世間最大的效果,就是滿全他的愛的命令。因此,福音直接把這些愛德行為和耶穌聯繫在一起:凡是對耶穌的最小兄弟所行的愛德,都是對他做的。這說明義人在「最小者」身上和耶穌相遇,雖然他們可能在當時並未查覺。
如何了解審判的人子和最小者的認同呢?人子之所以如此說話,一方面因為祂曾經在人群中生活,立下了愛的榜樣,並要求大家照樣去行;另一方面祂現在以生活的、末世的審判者的身分再次出現,要求大家交帳。這裡我們清楚的看出現世和未來的關係:審判的君王(人子)就是曾在世上生活的耶穌。
這些「最小者」是人子的「兄弟」,在普世性福傳和末世性審判的視野中,被擴展到一切的人。福音強調這是一個施於「一切民族」的審判,暗示在福音經文形成之時,福傳時代業已開展,因此,普世各民族都將面臨末世性人子的審判。
經文最後以極簡短的方式敘述了審判的執行:忽略而未實行愛德誡命的人,必遭受永遠的處罰;而義人則將獲得永生。這個經文所描繪的圖像,當然不能被了解為具體的審判過程;作者的目的在於強調審判者人子的話具有決定性的效力。這是初期教會對耶穌愛德誡命繼續反省後,以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呈現出來的結果。
【反省】
以今日的角度去探討「最後審判」,不必太受過去─各種圖像式的描繪─的影響,簡單的說,與其在意死後是不是有煉獄,倒不如自問:在目前生活中,自己是否能夠問心無愧。
耶穌是一位現世的勸導者,以及愛的實踐者,以曾經在世間生活過的角度,與我們在各方面不期而遇。「為最小兄弟所做,就是為我做。」首先要界定的,就是誰是「最小兄弟」?他可能是我們身邊的任何一個人,不一定在於他是否很沒有地位、很欠缺財富。當然這些客觀的情況是明顯可見的,但不必然他就是那個特別需要你給予關懷的人。
保祿這位聖徒,在未皈依耶穌之前,何嘗不是一個具有良好家庭背景的猶太羅馬公民,一位孜孜不息鑽研學問的法學士?掌有權柄之後,更曾以殘酷的手段去鎮壓基督徒。他是一個「小兄弟」嗎?不像!但他的確是需要人幫助、點醒的。耶穌以獨特的方式讓他明白了這一點,他也立即從善如流,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成為古往今來赴外邦傳福音最有成就的人。
他不是畏於耶穌的懲罰才改變的,如果他不是真正心有所感。如果耶穌真的是那麼嚴厲的君王,他何必要藉教訓宗徒們來洩露天機─公佈末世審判的標準。祂真正要傳達的,不就是愛嗎?在世上行愛,比死後上刀山下油鍋,請問你會選擇那一樣?又那一樣對世人的好處多些?這個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所以說:天主真是個溺愛人類的傻老頭,而我們如果還不能體會這一點,恐怕也實在是有夠「白目」的了。諸聖節或萬聖節,彷彿只是一場嬉鬧,對每個人不可免的未來一種無可奈何的調侃。其實真正可以讓我們深思的,不就是「活在愛中」,才不會死後還得找人討糖果嗎?

2008年10月26日 星期日

常年期第三十主日福音反省 081026


雙重愛的誡命 【福音:瑪二二34-40】
那時候,34法利塞人聽說耶穌使撒杜塞人閉口無言,就聚集在一起;35他們中有一個法學士試探他,發問說: 36「師傅,法律中那條誡命是最大的?」37耶穌對他說:「『你應全心,全靈,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 38這是最大也是第一條誡命。39第二條與此相似:你應當愛近人,如你自己。40全部法律和先知,都繫於這兩條誡命。」
【經文脈絡】
一位法學士提出問題:「法律中那條誡命最大?」這個問題的核心並不在於誡命的難易程度,而是在於那一條法律的意義最為「重要」。
在耶穌的時代,猶太宗教的祖傳法律已發展為613條具體條文,其中又分為365條禁令,248條要求。這樣鉅細靡遺的規定,對當時的人而言,自然是相當複雜難以弄清楚的。因此這個法學士所提出的問題,其實也是一個相當生活化,在現實生活中常被討論的問題,且導引出各種不同答案,令人更感到無所適從。
這裡並非「設下圈套」來誘使耶穌犯錯,而更是為測驗耶穌對於「妥拉」(法律)的知識,檢驗祂是否忠於妥拉。
耶穌提出「愛天主」和「愛近人」的雙重愛的誡命作為答覆,猶太人刻意分別地說出「全心、全靈、全力」,目的是為了強調「愛」本身所含有的廣泛意義。至於「愛近人」的法律,在猶太社會中也同樣受到高度的重視。
基督徒團體由耶穌身上學到十分清楚的教導:二條誡命同樣重要。對天主的愛承載一切,是一切的原動力;但是愛天主,「不可只用言語,也不可只用口舌」(若壹三18),而是必須在思想及行為上透過對近人的愛,甚至一直到對「仇人」的愛上證明出來(若壹四19-21)。這是耶穌原創性的教導。
「愛天主與愛近人」是一個總括性的概念,表達天主透過法律與先知給予人民的整體生命指示。因此,它們的確是最大的誡命!
這段經文的目的,不僅在於顯示耶穌絕對地凌駕在對手之上,而更是在於教導耶穌的對手,以及日後的基督徒團體,如何在信仰中生活。耶穌運用傳統猶太信仰「愛天主」和「愛近人」的內容,卻原創性地把這二條誡命緊緊相連,形成一個「雙重愛的誡命」。就如猶太教中一樣,愛天主佔有法律中最高的地位,但這個愛必須顯現於對人的愛中。這是耶穌的宣講的基本特色,是基督徒倫理生活的最高指導原則。
【 反省 】我們常聽見別人說愛,說得浮濫了就如同喝水吃飯一樣的平凡。但是,我們真得懂得「愛」的本質,也了解如何去愛嗎?
一碗麵的故事曾經是台灣社會家喻戶曉的新聞,當媽媽得了癌症臥病在床,幾個孩子懂得珍惜彼此相聚的時間,更懂得珍惜得之不易的一碗麵。後來許多人捐錢給他們,大多都被他們婉拒了,錢再多抰不到一份真情,更無法換取家人相聚的時間。近日聽說這一家子,除了信託基金之外,沒有其他收入,經濟不景氣,首先打擊到社會最底層的人,爸爸沒有零工可打,只能揀破爛回收,而回收的價格也落到幾年來最低價,哥哥弟弟都很懂事,下了課就幫忙去撿,一天下來換不到幾塊錢,但是他們卻沒有失去面生活的勇氣,他們一定不曾學過愛人如己,可是他們卻是這一條重要道理的具體實踐者。
誡命是猶太人的法律,如同校規一樣,是不能違犯的。如果校規的訂定也能如同耶穌的教誨一樣,不受傳統的拘泥,保留重要的精神又能合乎時代,相信執法、守法者都會更自心內接受,進而身體力行。

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常年期第二十九主日 福音反省081012


天主的絕對優先地位 【福音:瑪二二15-21】 15那時,法利塞人去商討怎樣在言談上叫耶穌入圈套。16他們遂派自己的門徒和黑落德黨人到他跟前說:「師傅,我們知道你是真誠的,按真理教授天主的道路,不顧忌任何人,因為你不看人的情面。 17如今請你告訴我們:你以為如何?給凱撒納稅,可以不可以?」18耶穌看破他們的惡意,就說:「假善人,你們為什麼要試探我? 19拿一個稅幣給我看看!」他們便遞給他一塊「德納」20耶穌對他們說:「這肖像和名號是誰的?」 21他們對他說:「凱撒的。」耶穌對他們說:「那麼,凱撒的,就應歸還凱撒;天主的,就應歸還天主。」
【經文脈絡】
福音作者透過討論,教導基督徒團體如何在具體的環境中,按照信仰生活;法利塞人和黑落德黨人相互勾結,前來向耶穌請教問題。法利塞人原本是猶太宗教內的一個小團體,強調遵守祖傳的法律,並成為猶太教中的領導者。黑落德黨人是指黑落德王的手下,或和羅馬軍隊私通的奸細。福音經文一開始便指出,他們其實是不懷好意,想藉著提出問題而設下圈套陷害耶穌。
特別引人注意的是,被派遣來向耶穌提出問題的人,先說出一長串諂媚的言詞,這些話和耶穌後來簡短的回答,形成強烈的對比。說話者言不由衷,事實上卻說出了自己不願承認的真理。耶穌的確教導天主的道路,給予人們生命的指引;而耶穌在整個故事中所表現的態度,正是以天主為第一優先,完全不看人的情面。
他們提出的問題是:「該不該給凱撒繳納人頭稅?」「人頭稅」是指每一個在羅馬帝國內的居民,每年應繳納一個德納(大約是當時的一日所得)做為稅金。主曆六年由當時羅馬總督Coponius將此稅制引入猶太地區時,曾引起猶太熱忱派份子強烈的暴動反抗,因為他們主張,唯有天主才是以色列真正的唯一的王。當時的「抗稅」行動,被視為是反抗羅馬而遭到嚴厲鎮壓。
由此可知,耶穌面臨的是一個具有高度爆炸性的兩難問題。如果祂反對納稅,便會遭致起訴;但是,如果祂說應該納稅,祂不但將失去民眾的愛戴,甚至可能被人懷疑,祂並非認真地宣講天國。提出這個兩難問題的人,明顯地是預設了耶穌將主張「抗稅」,因為耶穌不斷的宣講天國,是人盡皆知的事實。
耶穌有如舊約中的天主,能透視人心,祂看穿對手們的詭計,先指責他們是「假善人」,然後以一個行動和一句話來答覆這個問題。首先,耶穌要求對手們出示一枚稅幣。這個行動說明耶穌自己身上沒有,而其對手身上則常常帶有這種錢幣。根據當時的了解,身上帶有錢幣,便是承認鑄造錢幣的皇帝的王權;因此,耶穌的要求,已經迫使祂的對手們在不知不覺中暴露了自己的偽善。
接著,耶穌要人們說出錢幣上的肖像和名號是誰的。按當時之情況,錢幣的正面是皇帝Tiberius 的半身像,背面則刻有「凱撒Tiberius奧古斯都,奧古斯都、神的兒子」,這個錢幣反應出當時把皇帝當做神的「凱撒崇拜」。藉著這個行動,耶穌揭露對手屈服於崇拜外邦神明的帝國的事實。法利塞人其實也是真的接受羅馬帝國的統治,雖然可能並非心甘情願。
「凱撒的歸給凱撒,天主的歸給天主。」耶穌的這句話在歷史中已變成著名的諺語了。耶穌的話意義非常清楚,祂首先針對惡人的問題,要求他們把屬於凱撒的交給凱撒(並非「償還」!);但耶穌立刻超越原來的問題而提出「把屬於天主的,給天主!」。這句話才是真正的重點,是耶穌有意加上去的。藉著這句話,祂把天主的要求置於凱撒之上:天主有權比任何國家要求得更多,祂要求是整個人,祂的要求超越任何人的要求。耶穌並未落入惡人設下的圈套,使陰謀設計者徹底潰敗。
這段經文也顯示了耶穌的「政治觀」,祂拒絕熱忱派的暴力革命。祂的名言顯示出祂唯一的關心:突破一切困境,推展實現天國。國家的權力固然不可侵犯,但天主的權力更為優先。這是耶穌面對陰險對手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福音藉此教導一個「基本態度」,要求人先將天主置於一切之上,再因時、因地制宜地來面對任何可能的具體狀況。
【反省】自耶穌之前,人類有社會型態或國家至今,只要有人掌權,不論他認為是君權神授,或是直接了當的自封統治者,都會面臨到「人王」與「天主」庶大庶小之爭。而身為大多數的被統治階級,面對這樣情況下,如何表態自古就是兩難的問題。
耶穌為我們作了一個最佳示範─了解現況,堅守原則。在我們日常的工作上,不是常常也會碰到公司或機關繁瑣的規定、面臨自己的感覺和需要執行的工作之間的衝突,甚至有人會挑戰你對單位或首長的忠誠度,這時候該如何是好呢?
這世界也許有種種的規條,各式各樣風格的領導,但是,沒有一條規則比「愛」更大,也沒有一位領導高得過天主,天主在那裡?只要你有心,祂就住在你心裡,接受我們的祈求,讓我們心平氣和的面對一切問題。

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

甲年常年期28主日 福音閱讀及反省


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 福音閱讀及反省
婚宴的比喻 【福音:瑪二二1-14】
那時候,1耶穌又開口用比喻對他們說:2「天國好比一個國王,為自己的兒子辦婚宴。 3他打發僕人去召被請的人來赴婚宴,他們卻不願意來。4又派其他的僕人去,說:你們對被請的人說:看,我已經預備好了我的盛宴,我的公牛和肥畜都宰殺了,一切都齊備了,你們來赴婚宴罷! 5他們卻不理:有的往自己的田裡去了,有的作自己的生意去了;6其餘的竟拿住他的僕人,凌辱後殺死了。 7國王於是動了怒,派自己的軍隊消滅了那些殺人的兇手,焚毀了他們的城市。8然後對僕人說:婚宴已經齊備了,但是被請的人都不配。 9如今你們到各路口去,凡是你們所遇到的,都請來赴婚宴。10那些僕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到的,無論壞人好人,都召集了來,婚宴上就滿了坐席的人。 11國王進來巡視坐席的客人,看見在那裡有一個沒有穿婚宴禮服的人,12便對他說:朋友,你怎麼到這裡來,不穿婚宴禮服?那人默然無語。 13國王遂對僕役說:你們捆起他的腳和手來,把他丟在外面的黑暗中:在那裡要有哀號和切齒。14因為被召的人多,被選的人少。」
本主日的福音內容是前兩個主日經文的延續發展:司祭長和法利塞人聽了「二子」和「園戶」的比喻之後,發現耶穌是針對他們講的,就想逮住祂,耶穌卻又開口給他們說了一個「婚宴」的比喻(瑪二二1-14)。
最初在耶穌口中所講述的比喻,大概只是針對當時猶太宗教的領導階層提出批判,指摘他們自我封閉、不接受耶穌所宣講的福音喜訊,拒絕天主的召叫。因此,他們眼中的窮人、受輕視者、甚至罪人必將取代他們而進入天國。
瑪竇把上述簡短的比喻,發展成一個救恩歷史的縮影。一個富人舉辦的晚宴場合,被轉述為一個國王為其兒子舉辦「婚宴」的情景。在初期教會的觀點中,天主使祂的兒子得到最後的勝利,使祂統治審判一切,完成救援歷史。所以,「喜宴」就是人們所期待的末世性天國,亦即圓滿救恩的象徵。
這個比喻和「園戶」的比喻(瑪二一33-44)一樣,國王前後兩次派遣僕人去邀請客人,但是,比喻中的兩次邀請都遭到拒絕。 受邀者以各種藉口拒絕赴宴,原意是象徵這些人被世上事物綑綁糾纏。國王因而動怒並決定「殺人毀城」做為懲罰,這樣的懲罰象徵這些人被拒絕於天國之外。但是,這個懲罰似乎顯得太過嚴厲,福音作者大概是用這種方式,來影射耶路撒冷城被羅馬人摧毀的事件。
替代的客人來自於「各路口」,意思是城市中的「邊緣人」,大概是指非猶太人,亦即外邦人。路加福音說是「貧窮的、殘癈的、瞎眼的、瘸腿的」,亦即是被猶太領導階層輕視的下層社會人物。瑪竇心中大概已想到,當時的教會具體上是由猶太人和外邦人共同組成。一切人都被邀請進入教會,參與天國喜樂之宴。
婚宴大廳坐滿了客人,象徵蒙召進入教會的人非常多。教會雖然是天國的象徵,但是進入教會並不等於已完全得救。藉著「未穿著相稱禮服」的客人的遭遇,瑪竇警告教會團體的成員:小心,看清楚,不要因為不慎而失去了你們的召叫。「被召的人多,被選的人少!」這裡所謂的「多」和「少」,並不是按「數目」來理解,而是瑪竇對基督徒團體所提出的鼓勵與提醒:基督徒必須去結與信仰相稱的果實(穿著禮服);否則將如同教會中的不良份子,終將被逐出教會,永遠地失去天國。(以上摘自思高讀經中心網頁)
【反省】天主所設立的教會,原則上是開放給所有的人─不同階級、不同國家、不同種族,都是受到天主使者的邀請。但是,受邀的人不一定會來,甚至用很無禮的態度拒絕這項邀請。而接受邀請的人,也不一定是人人都可以得到天主的救恩。在今天的社會上,這樣的事情也是屢見不鮮。

今天的教育制度下,人人有受教育的權利,但不代表人人都喜歡上學。而來到學校的學生,他們受教的程度又隨他們的態度而各自不同。面對這樣的學生、這種教育環境,擔任教師的責任是十分沈重的;上課十分鐘後學生仍然睡覺的睡覺、聊天的聊天,一節課下來,耗費在維持秩序上的時間實在不少,而面臨進度的壓力、家長的期望、生存的競爭,多少教師年雖不老而髮蒼蒼,終日憂慮而得慢性精神疾患的也常有聽聞。更不用說教育政策常隨著社會輿論而改變,教材內容得因政黨輪替而傾斜,身為教師者,夾在歷史和時潮的洪流間,不能堅持學術的良知,便會隨波而去。教師之難為,正如天主的使者難為,由此可見一斑。
但是天主並不會放棄我們,可如我們也不會放棄我們的學生;在可能的情況之下,我們仍然願意並且積極地邀請他們進來,而在這個過程中也有我們的堅持,有禮貌、守規矩,達成我們邀請他們進來的目標,這才是天主救世工程的合作者該有的表現,而我們的辛苦也會在終日得到相應的報償。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常年期第二十七主日 福音導讀及反省



結出信仰的果實 【福音:瑪二一33-43】
那時候,耶穌對司祭長和民間長老說:33「你們再聽一個比喻罷!從前有一個家主,培植了一個葡萄園,周圍圍上籬笆,園內掘了一個榨酒池,築了一個守望臺,把它租給園戶,就離開了本國。 34快到收果子的時節,他打發僕人到園戶那裡去收果子。35園戶拿住了僕人,將一個鞭打了,將一個殺了,將另一個用石頭砸死了。 36他再打發一些僕人去,人數比以前還多;園戶也一樣對待了他們,37最後他打發自己的兒子到他們那裡去,說:他們會敬重我的兒子。 38但園戶一看見是兒子,就彼此說:這是繼承人;來!我們殺掉他,我們就能得到他的產業。39於是他們拿住他,把他推到園外殺了。 40那麼,當葡萄園的主人來時,他要怎樣處置那些園戶呢?」41他們回答說:「要凶惡地消滅那些凶惡的人,把葡萄園另租給按時給他繳納出產的園戶。」 42耶穌對他們說:「『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那是上主的所行所為,在我們眼中,神妙莫測』的這句經文,你們沒有讀過嗎? 43為此,我對你們說:天主的國,必由你們中奪去,而交給結果子的外邦人。
【 比喻的目的】
這個原始比喻最初的目的,耶穌針對以色列民族,尤其是對他們的領導者提出的恐嚇:如果他們不悔改,審判必將臨到他們身上。 「天主的國,將要交給一個結果子的民族」,這裡「果子」的意思,已經由具體的葡萄轉變為指信仰的果實了。 瑪竇把這個簡短的比喻擴充,使它成為一個救恩歷史的縮影,言簡易賅地表達出以色列人民在歷史中對先知們的態度,以及最後被天主派遣的那一位,亦即天主子的命運。福音作者是在復活後的觀點下,將這個比喻轉化為一個基督信仰中「苦難與救援」歷史的素描。
「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這句經文,為初期教會極為重要的基督論證明。耶穌被惡人釘死在十字架上,然而天主使祂復活了,因此得到一個獨特的意義。在祂身上建了一個新的得救的團體,即使過去被排斥的外邦人,也能屬於這個團體。一切人的救援都在耶穌身上,也唯獨在祂身上。
比喻的結局,本來只是「兒子」的死亡。但初期教會卻在聖神的默感下,在這個結尾處帶入耶穌復活的思想。耶穌的道路並非結束於一個災難之中,而是被天主轉換為一個令人驚奇的、偉大的事件。經由耶穌的死亡和復活,自舊的天主子民團體產生一個新的天主子民團體,一個結出果實的團體。
對於那些執意拒絕結果實的人,便只有審判等待他們。由於他們輕視天主所奠定的「角石」,他們必將被這石頭壓碎。
【反省】本週福音是教會建立於基督救恩的重要論述,但是為一般人─非基督徒來說,不免會認為:這和我有什麼關係?
正如對瑪竇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這個新天主子民團體的建立,這個新的團體─教會不再區分猶太人或外邦人,種族不再是問題。進入天主子民團體的唯一條件是:透過善行結出與信仰相稱的果實。一切人都被邀請在生活中結出果實,進入這個團體(教會)。我們生活在這裡,工作在這裡,我們就是那些葡萄園裡的工人。
我們要了解的是:天主蓋了這座葡萄園,祂找了我們來這兒,不只是提供一份工作,祂要我們依照正確的方式去種植出好的葡萄來,而且,那些葡萄─在此可以指我們的學生、跟隨我們聽道理的人、在世上追求美善的人們─之所以美好,不是由於我們個人的功勞,而是在正確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整個世界會因為有了這些葡萄─美好的成品而變得更好,而我們正是天主濟世工程的合作者。
執意不去正視這個事實,就是存心違背真理。也違反了我們來到這兒工作的目 的,這正是我們平日應該深自惕厲的地方。

2008年9月28日 星期日

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讀經反省 08/09/28



讀經一 公平的天主 【摘自厄則克耳先知書 十八 25~28】
(天主)…我的作法不公平嗎?還是你們的作法不公平呢?義人若是離棄正義而行惡,因而喪亡,是因為他所行的而喪亡。惡人若是遠離他行的惡事,而遵行法律和正義,必能保全性命…
讀經二 同心合意 【致斐理伯人書 二,1~11】
(保祿)…弟兄們,你們如果在基督內獲得了鼓勵,愛的勸勉,聖神的交往,哀憐和同情,你們就要意見一致,有同樣的愛心…不論做什麼,不可順從私見,也不可追求虛榮,要彼此謙讓…不可只顧自己,也該闗心別人,你們該懷有基督耶穌所懷有的心情。…
福音 誰先進天國 【瑪竇福音 二一,28~32】
那時候,耶穌對司祭長和民間長老說:28「你們以為怎樣?從前有一個人,有兩個兒子,他對第一個說:孩子!你今天到葡萄園裡去工作罷! 29他回答說:主,我去。但他卻沒有去。30他對第二個也說了同樣的話,第二個卻答應說:我不願意。但後來悔悟過來,而又去了。 31二人中那一個履行了父親的意願?」他們說:「後一個。」耶穌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稅吏和娼妓要在你們以先進入天國, 32因為若翰來到你們這裡履行了正義,你們仍不相信他,稅吏和娼妓倒相信了;至於你們,見了後,仍不悔悟去相信他。」。
【反省】公平與責任
我們常常在輔導學生時,碰到這樣的情況;學生不但不服管教,而且說:某某人也這樣做過,為什麼只罸我?言下之意:老師不公平!
真的是這樣嗎?
天主是公平的,祂預見了一切,但並不會在人該負的責任上任意插手;有一些溺愛子女的家長,不讓孩子做這個、做那個,只要求他們把成績提到最高。對他們來說,所有的好都比不上成績重要。造成孩子生活態度和價值觀的嚴重偏差,甚至認為:只要成績好,學校管教、人際關係都不重要。於是老師難為,甚至有意無意的偏袒「好」學生,管教標準不一,造成更大的問題。
正因社會思潮往往如此,也難怪目前台灣社會混亂不斷了。
天主給每個人的機會是均等的;做得好,進天國。做得不好,命運自己負責,不在於這個人以前如何。能不能得救恩,完全看他是否能朝「善」的方向改變。今天福音中的比喻就是表明這樣的意旨:不論你個人的窮─地位低下、通─位高權重,或是在向善的途中有多少掙扎,最後的行動才能夠決定你這個人的價值─符合天主的期待。
我們在工作上又應該秉持什麼樣的態度呢?
每一位天主教─聖而公教會─學校的成員,正如保祿宗徒的懇切之言:(我們)「在基督內獲得了鼓勵,愛的勸勉,聖神(天使)的交往,哀憐和同情…」
「你們就要意見一致,有同樣的愛心」─在愛的前題下,同心合意的為我們的服務對象─學生,服務機構─學校和同仁一樣地努力工作,正是校訓「盡心盡力」的寫照。
「不論做什麼,不可順從私見,也不可追求虛榮,要彼此謙讓」─要改變別人,先要反省自己有無隨時檢討,自我改變,自我超越。不自私自滿,時常有回應時訊息,追求新知、研究教育新思潮、勇於進修的心,才不會陷於「過去老師怎樣教我,我現在就是這樣教學生」的迷思中。耶穌就是一個勇於突破、不墨守成規的好榜樣。
「不可只顧自己,也該闗心別人,你們該懷有基督耶穌所懷有的心情。」─沒有愛,你什麼都做不到。股市一跌再跌、橋樑道路倒塌崩坍、颱風每半個月來訪一次…台灣陷入一片愁雲慘霧之中,但是這一切不管是天災、人禍,日子仍然要過。若是人人自掃門前雪,他人的瓦上霜早晚就會坍塌在你家院子裡。反之,體認人力雖有限,而天賜之愛無窮,盡一己之力幫助別人,做個好同事、好教師,學生的好榜樣,為別人的苦難分憂。態度決定高度,終日之時你一定會高到足以攀上天國之門。

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 福音反省 08/09/21

天主的仁慈 【福音:瑪二十1-16】
那時候,耶穌給門徒講了這個比喻,說:1「天國好像一個家主,清晨出去為自己的葡萄園僱工人。2他與工人議定一天一個『德納』,就派他們到葡萄園裡去了。3約在第三時辰,又出去,看見另有些人在街市上閒立著,4就對他們說:你們也到我的葡萄園裡去罷!凡照公義該給的,我必給你們。5他們就去了。約在第六和第九時辰,他又出去,也照樣作了。6約在第十一時辰,他又出去,看見還有些人站在那裡,就對他們說:為什麼你們站在這裡整天閒著?7他們對他說:因為沒有人僱我們。他給他們說:你們也到我的葡萄園裡去罷!8到了晚上,葡萄園的主人對他的管事人說:你叫工人來,分給他們工資,由最後的開始,直到最先的。9那些約在第十一時辰來的人,每人領了一個『德納』。10那些最先僱的前來,心想自己必會多領;但他們也只領了一個『德納』。11他們一領了,就抱怨家主,12說:這些最後僱的人,不過工作了一個時辰,而你竟把他們與我們這整天受苦受熱的同等看待。13他答覆其中的一個說:朋友!我並沒有虧負你,你不是和我議定了一個『德納』嗎?14拿你的走罷!我願意給這最後來的和給你的一樣。15難道不許我拿我所有的財物,行我所願意的嗎?或是因為我好,你就眼紅嗎?16這樣,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最先的,將會成為最後的。」
這個主日的福音是耶穌所講的一個「僱工的比喻」(瑪二十1-16)。比喻的重點在於表達天主的無限仁慈,遠遠超過人們的期待。比喻的內容原是當時的人們相當熟悉的生活背景:一位家主,在葡萄收成之時,招募工人到他的葡萄園中工作,並在工作結束之時,付給每人工資。
令人驚訝的、看來超乎常理的事情,出現在日落之後分發工資時,這位家主「竟然」不論他們工作時間的長短,給予每一位雇工相同的工資。那些最後、最晚才被僱用的工人,雖然只工作了一小時,卻和其他較早被僱用,甚至和那些在陽光酷熱之下辛勞工作一整日的工人,都一樣地得到了一個德納。
那些早先被僱用的工人,他們竟然為沒有多得到一些報酬而埋怨家主(9-12)。就人性而言,他們的反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過,家主則非常友善地教導其中一位雇工說:「朋友!你們並沒有被虧待(13)!因為,你們已得到原本議定的報酬。但是,我有自由用自己的財富,慷慨地對後來的工人,付給他們和你們一樣的工資。」
這個比喻說出天主處事待人的方式,並且要求聽眾瞭解同時予以贊同。
比喻本身就是「福音」,他們可以由此而看見,天主的恩寵的國度業已露出曙光。耶穌大概在具體的生活中發現,在祂的人民中有某些團體,對待他人冷酷無情或特別不合情理(「因為我好,你就眼紅嗎?」)耶穌也願意和這些人接觸,更願意藉著自己所宣講的天國喜訊,而贏得他們。瑪竇為了使這個比喻更引人注意,並顯出其爭議性,而在結尾時加上了「這樣,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最先的,將會成為最後的。」(16)
這個比喻實際上所談論的並非什麼是正確合理的工資,或者什麼是合乎人性規則的勞資關係;這個比喻唯一的目的是講論天主,要引導人認識天主的慷慨和仁慈,並且鼓勵一切經驗到天主的無限寬仁的人,也照樣對待他人。
我們常常在生活中要求「公平」;其實人世間的變化這麼大,而人之不同,各如其面,所謂的「公平」,實際上並不能使人人滿意。就如最近毒奶粉的事件來說,許多人說口口聲聲要討個公道,其實頂頂多能夠看到的公道恐怕只有道歉和賠償而已。更何況事件愈扯愈大,真正牽涉到的罪魁禍首尚不知道有多少人?要怎麼賠才能使人不再害怕,不再傷心?
天主的國不是靠公道來換取的,祂白白地把祂無盡的恩寵,賞賜給願意接受祂的人,不在於早與晚,而在於悟與不悟。這一點和禪宗的悟道很接近。能不能找到天國,就看你的慧根和悟性如何了。

2008年9月14日 星期日

轉載


心痛的日子 2008-09-03


那一刻來的時候,感覺是痛,痛徹心扉、痛不欲生、肝膽俱裂都無法形容,造物者奪走我的心頭肉,我的心肝寶貝。

哀痛一波又一波的向我襲擊,我無力反擊,我無法言語、無法思考,無法止住我傷心的淚水,媽媽也陪我哭,他的兒子,我的弟弟,
在二十歲那一年車禍過世,她知道失去孩子的痛苦,她甚至比我更痛,因為她不忍心女兒承受這樣的苦難。

孩子離開,我的心神也離開了,無法進食無法入睡,我不敢吃淑麗給我的安眠藥我知道吃了安眠藥不會作夢,不做夢,
我的心肝寶怎麼會入夢,我越想入夢,越是輾轉難眠,黑夜中的思念越是澎拜難熬,我無力對抗,我吃了安眠藥。

第三天,孩子出現在我的夢中,原來,吃安眠藥也可以有夢,夢境有點亂,我幾乎不記得,但是最後孩子說「媽媽,我有心跳了,
我有呼吸了」我在夢中高興極了,夢醒了,我的哀痛沒有放過我,我在救護車上、在加護病房外面千百次的問醫生護士
「他有沒有呼吸、他有沒有心跳」,貼心的孩子都聽到了,特別來夢中告訴我有心跳、有呼吸了!

我每天祈求他的入夢,到現在,還在等。

小天使、上帝的安排或是老天給的功課,沒有一句話可以安慰我,因為我要當的只是一個一個平凡的媽媽,早上催著孩子起床,
偶而敲敲他的頭,我要孩子,孩子也需要我!

送走孩子,我又出現一種天崩地裂的痛,跟前幾天又不一樣,孩子走了,我的痛,沒有停止,我面臨了很多第一次,
第一次沒有叫他起床、
第一次不用幫他準備早餐,
第一次沒有等到他下課的抱抱,還有
未來第一次沒有他的端午節、中秋節、父親節、母親節、過年的年夜飯、暑假、寒假…
這些第一次,就會像千萬支穿心箭,直接刺向我的腦袋、心臟
我有活不下去的強烈感受!
我知道思念孩子會到我死的那一刻才會停止!

我開始想,我死了,誰會傷心到死?天ㄚ,我還有一個孩子,還有老公,還有媽媽、妹妹,還有很多人,我不敢想。
我能想的就是找一個方式活著,,我不能對抗哀傷悲痛,但是我可以跟他共存,想哭的時候,讓我哭,想他的時候,讓我摸摸他的衣服,
聞一聞他的味道,我也幫他準備早餐,因為這是我的習慣了。
我不知道,大家認識我的心肝嗎?我在告別會上,代替他寫一封信給大家,讓大家多認識一下我的小白!


叫什麼?
我是宗翰,在這個家庭中有很多稱呼,若是叫李宗翰,喔,就表示我闖禍了!
大多時是叫「翰寶」,因為我是媽媽爸爸的翰翰寶貝,請注意,不要寫成麥當勞那種令人發胖的「漢堡」。
我別名又叫心肝寶,這是媽媽給我的起床號,一聽到這呼喚,我會迅速跳下床,絕不耍賴。
當然,打球完之後,就變成了臭寶,你就知道我身上所擁有凡人無法擋的氣味。
最新的封號是小白,拜哥哥之賜,因為他們嫉妒我的絕佳反應,竟說我是白目。
你問我自己覺得應該叫什麼?帥哥!全世界最帥的人,站在你面前,難道你一點都沒有知覺嗎?



作什麼?
我在媽媽肚子裡四個月後,醫生說我隔壁有鄰居住進來,水瘤小姐是也。她佔用通道,甚至侵犯到我生存的環境,
因此醫生建議媽媽將我遞解出境,因此我奮力地捍衛國土。六個月後抗戰勝利,我成了英雄,而這位小姐突然不見了,
醫生很詫異,他大概沒聽過「搬家」這名詞!
在我三個月時,疝氣出現作怪,我娘卻以為我是天賦異稟,還暗自竊喜。結果當然是開刀,雖然有傷口疼痛不已,卻不能哭,
以免影響傷口,所以她決定出院,在家中懷抱了我一天一夜,舒服與勇敢使我一聲未吭,所以復原得很好,傷口也漂亮極了。
二歲時長水痘,哥哥只發一顆,我卻是滿山遍野,你信嗎?連小鳥都不漏掉,所以那時我又叫「芝麻」翰寶。
上蒼給我很強的學習力、執行力與高標準。君未見我牙齒白得可以反光?因為牙醫交待每天早晚要刷牙三分鐘,我就貫徹始終。
爸媽永遠不需要為我功課擔心,即便我臭臉回來的說考爛了,仍是九十分以上。
一年前我開始學鋼琴,你知道有時會覺得手指太多而卡在那裡,但七個月後,我就上台演奏,繼續這樣下去,周杰倫要開始擔心囉!
我的文筆好,在江湖上浪得渾號叫「屁王」,下筆如有神助。你瞧,我還幫媽媽出書寫過序。



是什麼?
我的興趣是什麼?我愛籃球、愛游泳、愛錢,但媽媽說「愛錢」不是興趣。
在爸媽眼中我是公義的化身。提到正義感,就屬我「打飯」報仇事件,在班級上凡屬惡棍的,我都賞他滿滿一湯匙的茄子;
有邦交的就少少點綴一下,學校規定必須吃光,喜歡吃茄子的舉手!
我也是爸媽貼心寶,有次他們發生爭執,我跟他倆說:你們坐錯位置了,俗話說床頭吵床尾和,你們現在應該去坐在床尾!
我的老爹成熟穩重,喜怒不形於色,他訓練我走向多元與傑出。我娘親卻是不太管用,我總是先在公園找樹蔭地,
連坐車都要先搶一個位置給她。
如今,
我不單國小告一段落,人生的旅程也畢業了。
我成了爸媽的貼心天使,守護他們婚姻與一生。我可是用心良苦,藉此要教育爸爸不時真情流露一下;訓練媽媽能夠勇敢能幹;
更提醒哥哥在家中多麼重要。而我目前忙於在天堂卡位,找個絕佳位置,等待將來我們全家歡聚。
還有許多話來不及說,謝謝愛我的家人、長輩、老師,陪伴我同學、摯友,請珍惜生命的美好,我來過、熱愛過、擁抱過,
如今無憾的走過。 』

大家都愛孩子,抱抱家人、抱抱我們的孩子吧,這才是真正的幸福!

常年期甲年光榮十字聖架節【福音反省】


常年期甲年光榮十字聖架節【福音:若三13-17(18)】08/09/14
那時候,耶穌對尼苛德摩說:「13沒有人上過天,除了那自天降下而仍在天上的人子。14正如梅瑟曾在曠野裡高舉了蛇,人子也應照樣被舉起來, 15使凡信的人,在他內得永生。16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 17因為天主沒有派遣子到世界上來審判世界,而是為叫世界藉著他而獲救。」18那信從他的,不受審判;那不信的,已受了審判,因為他沒有信從天主獨生子的名字。
【反省】
為一般閱讀聖經的人,這個節日的由來並不太重要。核心的話語在於「十字架」代表的意義:得到永生的方法就是相信「被高舉的人子」─耶穌。這段經文的每一句話都十分清楚地表達天主對世人的愛。原本存在於天主和世界之間的鴻溝,被祂死在十字架上的獨生子所填平。在祂救援世人的計畫中,天主唯一向世人要求的只是信仰。還是很深奧,對不對?
換個角度想想:人生在世不過百年,早晚一定要面對死亡。死亡是一件恐怖的事嗎?死亡隔絕了我們和心愛的人繼續共處的機會?還是死亡其實代表生命轉向另一段旅程、走向更美好的境界?
宗教家對於死亡這種大事都有許多深刻的研究、精闢的理論,只是誰都沒有死過,說出來的話也不免讓人懷疑。古往今來只有一個人歷經死亡又回到我們中間,並且以身作則地說明死亡、重生和相信天主之間的關聯。可惜祂今天不能站在我們面前現身說法,但是我們仍能從人類行為的種種蛛絲馬跡中找到祂的「愛」的證據。
最近一位著名的理財專家,電視名嘴─夏韻芬女士發表的悼念她的幼子─「翰寶」的文章,真摰感人,令人讀了一掬同情之淚,和她平日在電視熒幕上的咄咄逼人的女強人形象有非常大的落差。天主是如此的奇妙,在人不注意祂的時候祂還是關心每一個人的需要,適時地讓親情軟化看似冰冷僵硬的心。
英雄也是有血有淚的,平時不流淚─只緣未到傷心處吧?在這個價值混亂、人情澆薄的廿一世紀,一個心傷欲絕、卻能抱著對愛子的懷念,勇敢地說出她的想念,曾經共享的時光、帶淚的微笑,頓時讓人對這個世界增添了幾分希望。她在文末模仿愛子的口吻說「而我目前忙於在天堂卡位,找個絕佳位置,等待將來我們全家歡聚。
還有許多話來不及說,謝謝愛我的家人、長輩、老師,陪伴我同學、摯友,請珍惜生命的美好,我來過、熱愛過、擁抱過,如今無憾的走過。 』
她溫柔地呼籲所有人:「大家都愛孩子,抱抱家人、抱抱我們的孩子吧,這才是真正的幸福!」
我曾在一次演講中請我的學生想想:如果說天主是愛,而人又不免於死亡,那麼你覺得當我們死後,最好的「去思」─留給別人的─該是什麼?

不就是愛嗎!從愛孩子、愛父母、朋友….到愛所有的人,還記得耶穌留給我們最大的誡命吧?「你們要彼此相愛」,做得到這一點,死亡還有什麼可怖的呢?

2008年9月7日 星期日

常年期第廿三主日福音反省08/09/07


書信精句:
1.「上主這樣說:…你若不講話,也不警告惡人離開邪道,那惡人必因自己的罪惡而喪亡,但是我要向你追討他的血債。你若警告惡人…他卻肯歸正…他必因自己的罪惡而喪亡,你卻救了自己。」厄則克耳先知書 三三,8~9
2.「弟兄們:你們除了彼此相愛以外,對人就沒有任何虧欠…其實『不可姦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貪心』等的誡命,都包含在『愛人如己』這句話裡。」羅馬人書十三,8~10
福音精句:「…你們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縛;你們在天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釋放。…無論在那裡有兩三個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們中間。」瑪竇福音十八,15~20
反省:我們常會琢磨:在一個團體─譬如說在學校裡,我們該個什麼樣的人呢?獨善其身?兼善天下?
其實答案很簡單:如何求良心的平安。社會上混亂的情形所在多有,我們常嘆息無力去改正它們。但在學校就不一樣了,學生就在我們眼前走來走去,多一個動作,多一句話,都可能帶來不同的影響。第一段書信裡「天主的追討」也可以說是你良心的譴責,不過從宗教意義上來說,更有其標準性─誡律的評量,和未來性─死後上天堂下地獄。
且先不說得這麼遠,盡心盡力之後,雖然事情不見得盡如人意,但至少在心理上不會有愧疚,自然天主也不會責罸你。
前面提到誡命,或者說猶太人的法律,源自梅瑟和天主所訂立的約定:十誡,梅瑟五書中提到該遵守的事很多,後世可能更有增加,但是再多的法律,它的根源是不變的,今天的書信中保祿一句話說得明明白白:「愛人如己」。
愛是一切法律的根源;「禮施於未然之前,法行於已然之後」,如果訂定法律只是為懲罰而懲罰,就如中國的法家,秦朝的苛政,「民免而無恥」,愛人如己的意思很深,淺近來說: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必須先做得到。所以如果我們在檢討校規、班規時多想想:怎麼樣使學生了解這個道理,「給他魚,不如教他如何釣魚」,知道和班級、學校配合,是因為愛這個班級,愛這個學校,就不會有人任意違反校規的事了。
時常省視自己的內心:我做的事,真的是為學校、學生、同仁的好處嗎?不做無益的事,常常以高標準─符合上天,不違人倫自然─自我要求,承認自己的缺失,謙遜自持,也警醒自己「善惡到頭終有報」,能與同仁在有共識的氛圍中充分合作,常存天心,就能邀得天主的恩賜,工作順利、人際和睦、家庭溫暖幸福。

2008年9月1日 星期一

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 福音反省 080831


默西亞的道路 【福音:瑪十六21-27( 28)】
21(那時候),耶穌就開始向門徒說明: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要由長老、司祭長和經師們受到許多痛苦,並將被殺,但第三天要復活。 22伯多祿便拉耶穌到一邊,諫責他說:「主,千萬不可!這事絕不會臨到你身上!」23耶穌轉身對伯多祿說:「撒殫,退到我後面去!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
24於是,耶穌對門徒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25因為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的原故,喪失自己的性命,必要獲得性命。 26人縱然賺得了全世界,卻賠上了自己的靈魂,為他有什麼益處?或者,人還能拿什麼作為自己靈魂的代價? 27因為將來人子要在他父的光榮中同他的天使降來,那時,他要按照每人的行為予以賞報。28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裡的人中,就有些人在未嘗到死味以前,必要看見人子來到自己的國內。」
本主日的福音,耶穌預言了自己的苦難、死亡和復活,向門徒們說明這個轉變是來自於天主的旨意。耶穌開始踏上前往耶路撒冷的路,這是一條把祂帶向苦難和死亡的道路,但最後卻按著天主的旨意導向復活的道路。
耶穌採用了「必須」一詞來預告自己的苦難及復活,表示耶穌並非盲目的接受命運;相反地,祂自己知道,而且自願接受這一切。
在這裡我們又一次看到可愛的伯多祿,似乎一直在天主的召叫和人性的軟弱之間掙扎。他下像是當時門徒們的典型代表,門徒們一直處於信仰的服從與人性的自我膨脹之間擺盪。
誰願意跟隨耶穌,應該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他,誰若為了耶穌而喪失自己的性命,必要獲得性命。每一個基督徒都應在十字架的道路上跟隨耶穌。經文更進一步的詮釋,「背起自己的十字架」的意義就是「棄絕自己」!門徒們為了完全地跟隨耶穌,應該完全地捨棄自己。
「棄絕自己」的意義當然包含放棄世上的財富、名聲或權力,但真正的關鍵在於放棄「自我」!唯有如此,才能如同被釘的耶穌一樣,完全地被天主接受,這也就是因耶穌的緣故失去性命,並在天主內獲得性命。生命的經驗告訴人們,在死亡時,任何人都必須留下自己所擁有的產業,孤獨地到天主面前,人真正該重視的是如何在天主前交賬,領取永恒的賞報。
耶穌的道路也就是天主子和默西亞的道路,是一條將祂自己、和一切跟隨祂的人導引至自我貶抑、直到死亡的路。不僅是對伯多祿,而且是對一切人而言,這條路都是難以接受的。但是,誰若不了解、不接受這條道路,就沒有體會「天主的事」。耶穌一生的經歷給我們指出,人的救援以及世界的救援就在於祂所走的十字架的道路,這條道路也成為日後基督徒宣講的核心訊息。
【反省】
其實我們也常和伯多祿一樣的無知,無時無刻不在試鍊中生活,自然會力求自保,也會希望我們所愛的不受傷害。和耶穌一起生活是有趣的,他會常做些出人意表的事,顯幾個奇蹟、幫忙一些低賤的人、挑戰經師們的權威..和他在一起有吃、有住、比起漁夫的生活好玩得多,更有機會在人前趾高氣揚…
但是這一切隨著耶穌宣告的死亡訊息而變得沉重、不好玩了,所以伯多祿會急急地制止耶穌的尋死計畫,不料卻好心沒好報,被嗆得滿頭包,我們生活中是不是也常有如此的場景發生?「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滿遭損,謙受益」更何況是關係自身成道的關鍵,如何抉擇?在經文的默想當可找到答案。

2008年8月24日 星期日

常年期第二十一主日 福音反省


常年期第二十一主日 97.08.24
伯鐸的信仰宣示和耶穌的回應 【福音:瑪十六13-20 】 (摘自思高讀經推廣中心)
13(那時候)耶穌來到了斐理伯的凱撒勒雅境內,就問門徒說:「人們說人子是誰?」14他們說:「有人說是洗者若翰;有人說是厄里亞;也有人說是耶肋米亞,或先知中的一位。」 15耶穌對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16西滿伯多祿回答說:「你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 17耶穌回答他說:「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因為不是肉和血啟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18我再給你說:你是伯多祿(磐石),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 19我要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束縛的,在天上也要被束縛;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被釋放。」20他遂即嚴禁門徒,不要對任何人說他是默西亞。
【經文脈絡】
這個主日的福音,是一段發生在斐理伯的凱撒勒雅地區的故事,內容談論基督徒團體對耶穌這個人的認識,以及教會團體的建立和發展的基礎。
耶穌和門徒們來到這個地區,向他們提出關於祂自己身份的問題:「人們說『人子』是誰?」「人子」是聖經中耶穌的名號之一,但祂在世上時,從未以第一人稱的方式用這個名號來指稱自己。瑪竇的信仰團體在閱讀此福音時,感到自己應該回答這個問題:「對他們而言,到底耶穌這個人是誰?」伯多祿的回答,便是代表他們的信仰。
在猶太信仰中,人子這個圖像漸漸形成末世性的默西亞的另一種稱號。因此這段經文大概反應出,耶穌時代的人對「人子」一般的看法:很可能若翰洗者、厄里亞和耶肋米亞都曾被部分猶太人視為是人子。
群眾們的意見當然不是耶穌真正發問的目的,祂真正想知道的是門徒們的意見。西滿伯多祿回答了這個問題:「你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
天主是「生活的天主」!聖經用這種稱號來稱呼天主,一方面表達出天主和邪神偶像不同(列下十九4;得前一9),另一方面強調祂的真實性及創造生命的能力(歐二1;格後三3;瑪二二32)。「永生天主之子」這個稱號標示耶穌是默西亞,擁有完滿的天主性,是救恩的施行者 ——當然,這已是復活光照下的信仰表達。面對伯多祿的回答,耶穌給予讚美,稱他是有福的!但耶穌也立即指出伯多祿之所以有福,並不是因為他有超越他人的認識能力,而是因為他得到天主的啟示。沒有人可以單憑自己的力量認識耶穌的真實身分,西滿伯多祿的信仰宣示是來自天主的啟示,天主的恩寵。
誰掌管一座房屋或殿宇的鑰匙,便是擁有該建築物的一切權力(依二二20-22)。耶穌許諾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伯多祿,在此所談論天國,根本上是指基督徒所渴望進入的、完全實現的天國;而教會則是在天國圓滿實現之前的象徵。伯多祿的責任便是督促信仰團體完成這些條件。
耶穌給予伯多祿在世上「束縛」與「釋放」的權柄,這句話使「鑰匙」所象徵的意義更形具體:藉著宣講天主的旨意,以及判斷人們是否滿全天主旨意,伯多祿有權給人打開或封閉天國之門。
【綜合反省】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不妨將它分為兩個問句:1.Who are you? 2.Who am I?
你是誰?我們常會問一位陌生人這個問題。耶穌、天主為一般人來說,都是陌生的,但是我們常會從一些蛛絲馬跡看出祂與一般人的不同,不在於祂行了多少奇蹟,而是為什麼祂要行這些奇蹟?如果不是愛,那麼祂的葫蘆裡倒底賣的是什麼藥?如果真是愛,那不是任何到廟裡許願、酬神種種可以抵得上的,一切原由祂來,如果你不能相信祂、依靠祂,只以為如一般人一樣可以用物質買通祂,那不是太奇怪了嗎?
我是誰?延續上一個問題。如果你真的知道祂是誰,那麼你也應當知道自己是誰、該怎麼做。人雖渺小脆弱,卻常不知死活─明明短暫的生命在天主眼中眨眼即逝,仍不知好好規畫,設法發揮天主給的特恩,使人世之旅不白白浪費,但是人往往就是這麼愚蠢─以為人定可以勝天,就變出種種花樣來,自欺欺人。
一場地震可以震垮千年古城,取走人命、毀壞田園,可以造成無數人心中傷痛,但也可以暴露出人性的光明與黑暗,選擇走那一條路?不是我們可以決定,跟隨天主所指示的道路,是唯一通往永生的路,伯鐸帶著他的鑰匙會在天國的大門前迎接我們。

2008年8月20日 星期三

2008年8月18日 星期一

聖母升天節彌撒(08/08/17)聖經解析及反省


甲年常年期聖母升天節彌撒(08/08/17)聖經摘要【福音:路一39-56】
39瑪利亞就在那幾日起身,急速往山區去,到了猶大的一座城。40她進了匝加利亞的家,就給依撒伯爾請安 。41依撒伯爾一聽到瑪利亞請安,胎兒就在她的腹中歡躍。依撒伯爾遂充滿了聖神, 42大聲呼喊說:「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你的胎兒也是蒙祝福的。43吾主的母親駕臨我這裡,這是我那裡得來的呢? 44看,你請安的聲音一入我耳,胎兒就在我腹中歡喜踴躍。45那信了由上主傳於她的話必要完成的,是有福的。」 46瑪利亞遂說:
「我的靈魂頌揚上主,
47我的心神歡躍於天主, 我的救主,
48因為他垂顧了他婢女的卑微,今後萬世萬代都要稱我有福;
49因全能者在我身上行了大事,他的名字是聖的,
50他的仁慈世世代代於無窮世,賜於敬畏他的人。
51他伸出了手臂施展大能,驅散那些心高氣傲的人。
52他從高座上推下權勢者,卻舉揚了卑微貧困的人。
53他曾使飢餓者飽饗美物,反使那富有者空手而去。
54他曾回憶起自己的仁慈,扶助了他的僕人以色列,
55正如衪向我們的祖先所說過的恩許,施思於亞巴郎和他的子孫,直到永遠。」
56瑪利亞同依撒伯爾住了三個月左右,就回本家去了。
【經文分析】
在聖母升天節當中,讓我們和教會一起重溫路加所敘述的「聖母訪親」的故事。瑪利亞的信德與愛心
由於瑪利亞在天使報喜之時,得知他的親戚麗撒懷孕的喜事,便立刻前往猶大山區去拜訪麗撒。這是一個非常遙遠而且危險的旅程,瑪利亞的行動顯示出她對於天主的信仰,她相信了天使所說的話,「麗撒雖在老年卻懷了男胎」(路一26)。雖然從納匝肋到猶大山區的路途相當遙遠,但路加完全沒有報導這個旅途的過程,而直接敘述瑪利亞到達麗撒家中時所發生的情景。
相遇和問候
瑪利亞和麗撒的彼此問候,表達這個相遇的情況充滿愛情。在古時希臘、羅馬以及猶太人彼此的祝福和今日相當不同,以往的祝福並非只是一個單純的願望而已,而是實在地具有產生效果的力量。
上主天主的祝福
若翰在母親腹中歡喜跳躍,來自於聖神充滿的效果,麗撒因此而發出先知性的呼喊。麗撒充滿喜樂的歡呼,和腹中胎兒的歡躍,都生動的宣告救恩歷史展開新的一 頁。麗撒呼喊的話並不是一個「祝福」,而是宣告一個事實:「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你的胎兒也是蒙祝福的。」(42)這句話中並沒有指出瑪利亞和她腹中的 胎兒受到誰的祝福,意思就是天主祝福他們。
瑪利亞的謝主曲(47-55)
這是瑪利亞聽到麗撒的問候語之後,所做的回應,就內容而言則是她對天主在她的身上所行的大事的回應。本身是一首讚美的詩歌,教會傳統上稱之為瑪利亞的「謝主曲」。
這首讚美詩中交錯著「卑微與高舉」、「謙遜與舉揚」等對立性的詞句,正是瑪利亞生命的寫照,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對於天主的讚美,祂是偉大的、全能的、仁慈的與忠信的天主。
天主滿全了祂對選民的許諾,俯允所有向祂求助的貧窮和卑微的人,因此以色列的一切信者,以及世世代代的基督徒,都不斷地用這首詩歌讚美天主。
瑪利亞和麗撒的相遇含有豐富的神學意義,表達瑪利亞特別蒙受天主祝福、她超越一切人的信德、以及她對他人的關懷。直到今日基督徒仍不斷的重複麗撒問候瑪利亞的話:「萬福瑪利亞」,同時也不斷地和瑪利亞一起詠唱「謝主曲」。
反省:當一個人時常感嘆人生短暫而無常,而對未來感到茫然時,可以遙想瑪利亞她對天主無盡的信任,對世人無限的關心。天意難測,但經由她卻可以使我們達到天主那裡,進一步的了解祂。天主對世間的計畫是有次序、按步就班來的,復活是每個人的希望,而耶穌是這種希望的實踐。聖母升天是我們的先兆,有這樣的凡人如同我們一樣,她藉著信仰走到這一步。我們衷心崇敬天主,敬愛聖母同我們的母親,在她慈愛的牽引下,一步步走向永生之路。

2008年8月11日 星期一

常年期甲年第十九主日(08/08/10) 福音及反省

【每週一讀】 主日福音及教義反省 生命教育中心 提供
常年期甲年第十九主日(08/08/10) 福音
耶穌「顯現」於海面 【福音:瑪十四22-33】
22(群眾吃飽以後,)耶穌即刻催迫門徒上船,在他以先到對岸去;這其間,他遣散了群眾。23耶穌遣散了群眾以後,便私自上山祈禱去了。到了夜晚,他獨自一人在那裡。 24船已離岸幾里了,受著波浪的顛簸,因為吹的是逆風。25夜間四更時分,耶穌步行海上,朝著他們走來。 26門徒看見他在海上行走,就驚駭說:「是個妖怪。」並且嚇得大叫起來。27耶穌立即向他們說道:「放心!是我。不必害怕!」28伯多祿回答說:「主,如果是你,就叫我在水面上步行到你那裡罷!」29耶穌說:「來罷!」伯多祿遂從船上下來,走在水面上,往耶穌那裡去。 30但他一見風勢很強,就害怕起來,並開始下沉,遂大叫說:「主,救我罷!」31耶穌立刻伸手拉住他,對他說:「小信德的人哪!你為什麼懷疑?」 32他們一上了船,風就停了。33船上的人便朝拜他說:「你真是天主子。」
【經文脈絡】
在這個主日的感恩禮中,教會邀請全體天主子民接著上個主日的福音,繼續聆聽「增餅奇蹟」之後所發生的事件:「耶穌步行海面」 (瑪十四22-33)。這個故事和「增餅奇蹟」相同,也是一個深植於初期教會傳統的敘述,因為除了路加以外,其他三部福音都記載了這個故事。對初期教會而言,耶穌在海面上的顯現的故事,具有特殊的意義,整個敘述的重點在於耶穌的話:「放心!是我。不必害怕!」這句話顯示耶穌不僅具有超越一切(大自然)的權威,而且祂不斷地鼓勵安慰人們,並拯救他們脫離危難。
在「增餅奇蹟」之後,耶穌催迫門徒迅速乘船離開群眾,祂希望自己能夠獨自上山安靜祈禱,門徒們先行乘船渡海卻遇到了強勁的逆風,福音後段伯多祿求救的呼喊:「主,救我!」以及耶穌對他的指責「小信德的人哪!」顯示出,門徒們面對的是非比尋常的大風浪。話說當日 四更時分,亦即在清晨三點到六點之間,耶穌由海面上走向門徒。耶穌步行海面的景象並非福音作者欲傳達的主要訊息,而是應該在「基督顯現」的框架之中,對故事各個圖像的象徵加以瞭解。傳統中,水的強大力量常被用來當做恐怖力量的象徵(詠十八17,三二6,六九2),但是正如天主是超越惡水的主:「你的道路經過海底,你的途徑穿越大水」(詠七七20)耶穌也一樣能在水面上行走。 耶穌的顯現就是天主具體的臨在和保護,因此耶穌的安慰「不必害怕」,具有真實安定人心的力量。這個奇蹟被稱為「基督顯現」奇蹟 ,那些有幸得以看見耶穌顯現的人,在耶穌身上看見天主和天主的大能,因此俯伏朝拜祂。(以上摘自”思高讀經推廣中心網頁”
【反省】 伯多祿的行為,是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在日常和學生的互動中常可見到;老師做出了一項高難度的行為,譬如解出一題難題,學生心嚮往之,會說:「我也要!」不論他做得如何,這是基於他對於老師的崇拜與信任,而必然有的行為。這種信心,可以在一位好老師帶領的班上同學的表現得到很清楚的印證。如同正心中學的高中學生,入學時與全省的明星學校比起來,遠不如他們,但三年後往往在當年的大學聯招中表現優異,原因何在?老師教得特別好嗎?未必。師生間的互動良好,學生對老師的話有信心,這是十分明顯的事證。要超越自己的限度,首在於有高遠的目標或典範,其次就在於執行的信心和毅力。考大學如是,辦好一所學校如是,在天主教的公教學校中更是如此。耶穌基督的典範和聖徒們的信心都是我們前路的明燈。

2008年8月1日 星期五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福音 08/08/03


【每週一讀】福音及教義反省 生命教育中心 提供
(經文及脈絡摘自天主教方濟會讀經推廣中心網頁)
增餅奇蹟 【福音:瑪十四13-21】
13(那時候,)耶穌一聽說這消息,就從那裡上船,私下退到荒野地方;群眾聽說了,就從各城裡步行跟了他去。 14他一下船,看見一大夥群眾,便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治好了他們的病人。15到了傍晚,門徒到他跟前說:「這地方是荒野,時候已不早了,請你遣散群眾罷!叫他們各自到村莊去買食物。」 16耶穌卻對他們說:「他們不必去,你們給他們吃的罷!」17門徒對他說:「我們這裡什麼也沒有,只有五個餅和兩條魚。」 18耶穌說:「你們給我拿到這裡來!」19遂又吩咐群眾坐在草地上,然後拿起那五個餅和兩條魚,望天祝福了;把餅擘開,遞給門徒,門徒再分給群眾。 20眾人吃了,也都飽了;然後他們把剩餘的碎塊收了滿滿十二筐。21吃的人數,除了婦女和小孩外,約有五千。
【經文脈絡】
瑪竇敘述了耶穌所說的有關天國的比喻(瑪十三)之後,繼續報導耶穌的行動:他回到自己的家鄉,但卻不受歡迎(瑪十三54-58);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黑洛狄雅設計陷害若翰洗者,誘使大黑落德王將他斬首,若翰的門徒們將他埋葬之後,將此噩耗報告給耶穌(瑪十四1-12)。耶穌一聽說這消息,就私下退避到荒野地方,但是卻有許多人跟隨祂前去。為了使這難以數計的廣大群眾-單是男人就有五千-不致於在曠野中捱餓,耶穌用五個餅和二條魚使他們吃飽。這個故事就是本主日的福音內容,著名的「增餅奇蹟」(瑪十四13-21)。
奇蹟倒底是什麼?在耶穌回天堂之後,世界上還會有奇蹟存在嗎?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葛瑞金尼爾是一個一事無成的小混混,法官為了讓他改過自新,於是為他在郵局中找到一份「正當」的工作。在郵局中,他被指派處理一些無法投遞的信件(像是寄給上帝或貓王的信件),毫無悔意的葛瑞竟然又開始露出騙徒本色,對這些信件打起歪主意…但是他不意間地回應了其中一封信─寄了一些錢給一位急需幫忙的婦人,同事們竟以為他真的是那麼地善良,而且不斷地把一些寫給「上帝」的信丟過來,最後他和同事們一同扮演「冒牌上帝」,回信給那些寫信給上帝的可憐人。很快的,上帝回信助人的「奇蹟」,如雪球般愈滾愈大,連新聞記者也加以報導!甚至一些原先對社會失望、冷漠的人也紛紛參加了「上帝回信團」的工作,有一位即將退休的同事卻因為幫助一位遊民時,被控觸犯了美國聯邦不得拆閱別人信件的法律,而被捕入獄,在警方偵訊時,更一肩擔下了所有法律責任,使得這位葛瑞金尼爾陷入天人交戰的兩難之境:出面認罪,以他假釋犯的身份,一定會被關。不承認,就要眼睜睜的看著一位善良的老人,一次善行而賠上了退休金和名譽,這名始作俑者的「冒牌上帝」要如何收場呢? (摘自電影:「冒牌上帝」HBO)
天主的奇蹟,之所以會是奇蹟,不一定是那種平空出現酒水,或者五餅二魚餵飽了幾千人,那是古代。今天連郭董事長要捐出十分之九的財產,是難得但還不夠稱為奇蹟,因為誰都知道:富人拔一根汗毛比我們小老百姓的腰還要粗。葛瑞金尼爾自己為奇蹟下了一個定義:就是「你去幫助那些什麼都沒有的人,雖然自己也沒有很多可以助人的,但說也奇怪,你愈去幫助人,你得到的竟然愈多!」
奇怪嗎?不奇怪。當愈來愈多人發現他也可以付出一點他有的,去幫那些連一點都沒有的,而且感覺到很爽很快樂時,就會有愈多的人加入這個行列─即使他原來什麼信仰也沒有,也從來都不相信「天主是愛」都無所謂。
「事,就這樣成了。」今天的奇蹟其實和古代沒有什麼不同─都發生在人們最需要,而且真心向天主祈求的地方。求,就可以得到。每個人都可能也可以是天主的使者,懷疑什麼?做下去就對了!仁愛健行、惜福餐,這麼多明證在你眼前,你還不信正心是天主揀選的地方,你就是被揀選的人嗎?

2008年7月28日 星期一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福音 08/07/27


每週一讀】福音及教義反省
生命教育中心 提供
天國的價值 【福音:瑪十三44-52】
44(那時候,耶穌對群眾說:)「天國好像是藏在地裏的寶貝;人找到了,就把它藏起來,高興地去賣掉他所有的一切,買了那塊地。」 45「天國又好像一個尋找完美珍珠的商人;46他一找到一顆寶貴的珍珠,就去,賣掉他所有的一切,買了它。」
47「天國又好像撒在海裏的網,網羅各種的魚。48網一滿了,人就拉上岸來,坐下,揀好的,放在器皿裏;壞的,扔在外面。 49在今世的終結時,也將如此:天使要出去,把惡人由義人中分開,50把他們扔在火窯裏;在那裏要有哀號和切齒。51這一切你們都明白了嗎?」他們說:「是的」。52他就對他們說:「為此,凡成為天國門徒的經師,就好像一個家主,從他的寶庫裏,提出新的和舊的東西。」
反省: 這個主日我們繼續聆聽瑪竇福音第十三章有關天國的比喻。在耶穌私下給門徒們解釋了「莠子的比喻」(瑪十三36-43)之後,又給他們講了三個簡短的比喻:「地裏的寶貝」、「珍珠」、和「撒網」的比喻。然後以一個問話「這一切你們都明白了嗎?」為他的比喻引出一個簡短的結論。
這三個比喻如同前幾個主日所說的主題,耶穌教導他的門徒和其他聽講的民眾,天國是什麼?如何去尋找天國?找到了又如何?
天國是什麼?很難用世上的話來描述;如同我們真正感到快樂的時候,別人問你:快樂是什麼?你一定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但是你知道,你為什麼會快樂,因為有一件什麼讓你感動得無以自己,但是卻無法用言語筆墨形容的事,事過境遷後,那種感覺會一直留在心底,時不時地鼓舞你站起來,朝向那個目標前進,雖死不渝。真的那麼好嗎?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必須自己投身進去才喝得到,分辨得出其中真味,不願意或心存懷疑的人就是無法感受,所以耶穌才一直用些比喻去要人了解。
如何去尋?首在明白二字。耶穌說完了比喻還為他的及門弟子作出一番解析,然後不忘問一句:Do you understand?我們從事教育工作最能了解個中滋味,一番大道理說完了,學生不知真的吸收進去了嗎?我想耶穌一定也很想出張考卷考考這些弟子們,因為他們不能只做皓首窮經的老學究,他們更要做漁人的漁夫。讓世上這麼多尋覓真道、想望天國的世人可以有機會找到門路。明白嗎?
天國是如此珍貴,而嚮往的人又那麼多,那麼如何分辨可以找到祂的路徑呢?耶穌自己是一條明路,但是祂不在的時候,我們仍然可以自祂留下的話語當中去反省,這就是祂所說:新的和舊的財物─舊的是傳統的典籍和教訓;新的,是世人的由舊典及聖傳中得到的啟發,以符合時代的訊息和人們的渴望。得到真道不難,相信和實踐,並且終身不渝才困難,而這種困難,不妨視之為天主發給我們的一張考卷,考得名列前矛的,天國就在眼前。

2008年7月19日 星期六

甲年常年期第十六主日彌撒(08/07/20)聖經反省


【每週一讀】 福音精句及教義反省 生命教育中心 提供
甲年常年期第十六主日彌撒(08/07/20)聖經摘要
讀經一:「…你的權力原是你公義的本源,因為主宰一切,所以你定能諒解一切….。」(智慧篇,十二,1 3)
讀經二:「…聖神扶助我們的軟弱…按照天主的旨意代聖徒轉求。」(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八,26~27)
福音:「….有耳朵能聽的,聽著罷!」 (聖瑪竇福音 十三,24~43)

反省:延續上週的福音,聖瑪竇引述了三個耶穌著名的比喻─撒好種者的比喻,芥菜子的比喻、天國好像酵母的比喻。這三個比喻都是講給群眾們聽,而且取材自與他們的生活有直接關連的事物,試圖使他們對天國有一個憧憬或印象的,如果換在今天,耶穌會怎麼比喻呢?嚐試一下,我們生活裡有些什麼類似的情境…

第一種比喻:在大學指考前,許多高三學生都會兢兢業業的準備,希望考上理想的大學,也有種人卻是一味的鑽研如何用投機取巧的方式,像是上廟燒香啦、上補習班去找猜題準確的”明師”、甚至不惜與業者勾結用電子器材作弊等等,到頭來多半是一場空。而有實力的學生雖然只是讀課本,每晚準時就寢,仍然可以上好學校。荀子所謂「螣蛇無足能飛,梧鼠五技而窮」,進天國並不難,信而後行,專心一也。

第二種比喻:「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對於小時候胖的人,長大了不見得仍是肥嘟嘟。反之,乍看怎麼都不起眼的人,卻沒想到他能做出一番大事業來。這幾年好遍半邊天的綜藝節目:「全民大悶鍋」、「全民最大黨」裡的主持人、演員們個個其貌不揚,卻能在煩忙、鬰悶的社會中製造許多笑料,讓許多捉狂到要自殺的人開顏一笑,自娛娛人,算是功德一件。其中核心人物郭子乾就多次自言:從小功課差、長相平凡,但勇於追求自己的興趣,在眾人皆曰不可的時候投入演藝圈,竟然被他闖出一片天來。天主的權賞給了努力上進的人自我實現的機會,而祂的權來自公義,主宰一切,也諒解一切,不論你是陳水扁、馬英久,還是阿吉仔、李炳輝,都有同樣的機會進天國,端視你的努力和信心程度如何。

第三種比喻:追求理想,完成人生的最佳推手是什麼?正確的理念。前一陣子,許多人憂心於台灣的國勢不振,紛紛找尋「他山之玉」想有所借鏡。其中在報端大幅刊載的一個國家:愛爾蘭,就是許多有識之士討論的對象。
從一個大不列顛最動亂、落後、分裂,被視為恐怖份子產生的搖籃,宗教嚴重分裂和內戰的地區,卻在近年來成為歐盟爭相邀約,共同貿易,經濟成長快速,人民生活安定的國家,人口、地域都和台灣有近似之處,為什麼他們能夠脫胎換骨得這麼快?
「除了美景和U2(國際知名熱門樂團)之外、也就在於其民族走過了歷史政治的沉坷,頭也不回的向前瞻創新的路上大步走去。證據之一,在於愛爾蘭年度創業家的頒獎典禮,在晚間黃金時段播出,收視率直逼搖滾演唱會;而在歐盟(EU)創業活動中,愛爾蘭排名第3」新聞評論如是說。
大家可以放下舊怨,面對未來的正確思考就是促使他們這麼做的原因。再引一段媒體的話:「1973年愛爾蘭加入歐盟,即有計畫的引進外資;並延長義務教育至大學,讓國民接受免費的精英教育;同時也改革稅制,將企業所得課稅降至12.5%並利用直接股權投資,鼓勵國民自行創業;政府並於曼哈頓設有辦事處,協助愛爾蘭企業打入美國市場;同時成立創業及研發基金,供有心創業者申請;並與商學界合作,制定具發展潛力的研發計畫。40年前播下的種,如今終於歡呼收割。…」為政者的遠見,奠定今天愛爾蘭成功的基礎。而和平共融真正落實使得這一個「酵母」在此地發酵。天國的旅程尚遠,但有遠見與堅定的信念,可以一步一步帶領我們走向這個榮耀之地。

2008年7月12日 星期六

甲年常年期第十五主日彌撒(08/07/13)聖經反省


【每週一讀】 福音精句及教義反省 生命教育中心 提供

讀經一:「…我口中發出的言,不能空空的回到我這裡來….。」(依撒意亞先知書,十五, 10~11)
讀經二:「…受造之物仍然懷有希望,脫離敗壞的控制,得享天主兒女光榮的自由。…」(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八,18~23)
福音:「….曾經有許多先知和義人,渴望看見你們所看見的,而沒有看到…。」 (聖瑪竇福音 十三,1~23)
反省:今天的福音提出一個很有名的比喻─撒種者的比喻,聽過天國的道理的人,有下列這幾種:
第一種人:聽了但是不了解的;這種人在世界上佔了大部份。或因為文化的因素,種族、國籍、省籍的不同,你說什麼,反正我就是聽不下去,也不可能接受。我們也許可以歸諸於原罪造成的痛苦,但是人若自己不懂得反省:「本是同根生」,天主說什麼都沒有用。
第二種人:像是撒種在石頭地裡。這種人在全世界也不在少數,有什麼好康的嗎?告訴他,他一定會很樂於聽,也好像接受了。但是沒有「根」使這些好康可以長久地存在他心裡,產生內在地改變。因為耶穌、佛祖、阿拉…每一位都好,逢廟必燒香,災難來時,不等一柱香燒完他已經走遠了…. 到頭來仍是徘徊歧路,莫衷一是。
第三種人:撒種落入荊棘中的;這種人也常見,道理也聽,但是多半把祂的話和孔聖人的教誨,四維八德一樣,掛在牆上。坐在堂裡唸經,心裡想的卻是今天股市的潮起潮落,焦慮、迷惑,最後迷失在酒醉燈迷五光十色的紅塵裡….
第四種人:這回種子撒對了地方,落到好地裡了。聽了道,而又了解的人,他會使道在他的心裡安居,建立起他的人生觀,他也會三不五時地,一點一滴把這個道的好處分享給他人。有的人能力強,影響的人多些,有的人老老實實的一輩子守著這道,卻也傳之於子孫,也有人只是默默地走自己的路,但是他這一生的光風霽月,仍然會使和他有過接觸的人心悅不已。
天主之言,自遠古以來,經由人類的原祖、先知,不斷如縷傳到代代子孫的耳中,也許文化、地域、種族的分別,使得大家接收到的訊息和方式不盡相同,也就有了許多不同的解釋,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隨著悟道的人一代代的增加,解釋的方式和途徑也愈來愈多元,愈來愈貼近人心。世球村的概念其實就是天國在地上具像的解釋之一。解決人類的問題不再是一家一族一國的事,而是人類全體必須去面對的問題,像是近來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節能減碳。這一切決不是任何人可以說:這是你家的事,或者甘脆閉門造車可以解決的了。又如兩岸的問題:週末包機、開放晶圓廠進入大陸…這些措施容或仍有許多人心存疑慮,或者質疑配套措施不足,但是通過天主的眼中看來,這一切不是促成了和平的契機,人與人、國與國間的善意嗎?不要破壞這可貴的機會,不讓天主的話空回。善意的種子自會結出百倍、六十倍、三十倍的籽粒來。

2008年7月6日 星期日

甲年常年期第14主日彌撒(08/07/06)聖經反省



讀經一:「..請看,你的君王要到你這裡來,祂是正義的,也是救主;謙虛地騎在驢上…。」(匝加利亞先知書,九,9~10)
讀經二:「…我們並不欠肉體的債,而隨從肉體生活。如果隨從肉體生活,必定要死;然而,如果你們依賴聖神,致死身體的惡行,必然能生活。」(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八,11~13)
福音:「…你們背起我的軛,向我學習吧!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 (聖瑪竇福音 七,21~27)
反省:謙虛為人重要嗎?既使如耶穌也要說:我是良善心謙的….聽聽一位獻身教會大半輩子的修女怎麼說。
有機會去到苗栗頭屋這個小小的鎮,這兒甚至連一位神父都沒有。卻有一群溫順勤勞的修女,伴著一個傳奇色彩濃厚的小小聖堂─這座聖堂裡還藏著一個秘密小屋─那是著名的義大利洛雷托聖母之家的翻版,它是全世界第三座,甫於去年才落成。
聖母之家是一個奇蹟;主後1280年,它自那匝肋小城從地面消失,原地只空留下一片地基,沒有人知道它去何方。數年之後卻被人發現在落足在義大利某處的森林中,經歷了800年的歲月,一二次的遷徙,洛雷托這個地方現在成為一個全世界教友朝聖的中心,歷任教宗也多會前往舉行聖事。就在數年前一位神父從台灣來到了這兒,深受感動之餘,決心在台灣為這座小耶穌的故居─聖母小屋建一個分身。頭屋這兒正好有一片8000餘坪的土地,是一位馬利諾會的主教當年為了開拓新牧區而購置的,為此目的還創立了一所新的本土修女會,人數不多卻虔信不移。
地處在頭屋這一片屋崖上,植樹栽花,幾株松柏高高聳立,一棵大樹、兩張涼椅,夕陽下、晚鐘前,蝶鬧蜂喧,山風靜閟,真是一個幽靜而又風水極佳的所在。會院的旁邊,最初開設幼稚園,後來辦了十多年的長青學苑,在地的父老們視這兒如自家的庭院,日常自動地來栽花掃地,做為自己「超博士」班的功課。就這樣,有一天神父帶來了將要在這兒蓋起「聖母之家」的訊息。 修女們的溫良心謙是有目共睹的,更驚人的是她們和在地教友們的信心。
蓋「聖母之家」?太好了!經費呢?沒有著落─但是天主自會安排。
一筆筆小額的款項就此陸陸續續的進來,開始時沒有一筆是超過一萬元的,但是修女們一面工作、一面祈禱,工程開工了,在神長們的祝福之下,全省各地的堂區和教友團體也逐漸經由口耳相傳,一個個地相繼前來或捐輸或祈禱,為這一件小小的事動了起來。
令人感動的是,在地人的熱心參與;大部份的工人都不是天主教友,但是他們卻會全心投入在這個小小工程當中,有人建議:在原來聖堂的前端加蓋,可以使教友不受日晒雨淋。果然,蓋出來之後外觀莊嚴,內容紮實,一點都沒有傳統本土寺廟的浮華,絲毫不落俗套。這些人莫非都到國外去「喝過洋水」嗎?否則這樣的素養從何而來?
進堂正面的祭台後方,是一幅令人驚艷的「聖母領報」圖─天使前往瑪利亞的家,告訴她天主揀選了她擔任將臨的救世主的母親的故事。圖中的聖母仍是一位年僅十五歲的女孩,她的美麗和純真,和天使飛翔期盼的神態,在深藍色漸層的底色襯托下,連不懂藝術鑑賞如我者,都深深地為之吸引。
聖母的家之小,恐怕一般人很難想像,就只有四五坪大的地方,因為設了祭台就更小了,只有兩邊靠牆的長凳可以容人坐息,幾盞油燈、仿製的斑駁壁畫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神龕中的聖母抱著小耶穌的態像─黑色的聖母和聖嬰,這在台灣的廟宇中比較常見,而神奇地使我特別有一種親切感─雖然這兒絕沒有香燭的煙燻火燎。
就是這麼不起眼的地方─頭屋,一群默默祈禱工作的修女─她們說她們實在沒有做什麼,一座小小的山崖矗立著一座優雅的小堂─堂中有屋,為什麼天主會揀選這樣的地方安置祂母親來這兒佇足?一句句聖經的話語,如崖上的清風,輕拂過世俗人的心頭,你想找個機會,覓個地點,掃除久積在胸隘的塵埃嗎?這裡─苗栗縣頭屋鄉中正街,靠近高速公路卻又安安靜靜的這座「聖母小屋」,可能就是你在夢中企盼多時的心靈歸向,讓我們可以像小耶穌當年,疲憊地安心地依偎在溫馨的小屋中、昏黃油燈下慈母的膝旁,向她訴說你的無限心事,讓她輕輕的撫慰你的愁苦,缷下肩頭的重擔……
http://www.cathlife.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380&Itemid=37
*上述網址是教友生活2007的報導。有興趣前往的朋友,可以用Google Map去查詢,或從苗栗交流道下省6轉74快速公路在頭屋交流道下,沿中正街走就會看到左邊山坡上的小聖堂。

2008年6月29日 星期日

聖伯多祿及聖保祿宗徒節的反省


甲年聖伯多祿及聖保祿宗徒節聖經反省 08/06/29宗徒大事錄 12:1-11聖詠 34[33]:2-3,4-5,6-7,8-9弟茂德後書 4:6-8,17-18瑪竇福音 16:13-19
* 取自梵蒂岡電台網站「祈禱思潮」〉「今天的節日乃教會年曆中最重要的慶節之一。雖然聖伯多祿及聖保祿非死於同一日,但教會在同一日紀念兩位殉道傳教先鋒。雖然聖經沒有記載兩位聖人的殉難事蹟,但傳統相信,伯多祿被釘十字架,保祿被斬首。聖經只記載了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的殉難,即我們在今天宗徒大事錄裏所聽到的;然而,伯多祿和保祿為主捐軀,卻在新約其他篇章清晰可見。教會相信兩位聖人是在羅馬,在尼祿王命令下遇害的。伯多祿的遺體葬於現今聖伯多祿大殿的地牢。近年,尤其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任期間,與東正教普世宗主教一起在本紀念日聯合舉行禮儀,祈求天主降福,使雙方更好地團結合一。」 今天的弟茂德後書,是保祿迎接死亡的動人申述。他沒半點沉鬱,沒半點不悅,只語氣激昂,意志堅定,全然交託,對天主忠貞不二。 伯多祿和保祿雖然都明白履行主所委託的使命,逃不過沉重的代價,然而,他們都絲毫沒有畏縮,勇往直前。
* 反省:為不認識或只聽過他們名字的大多數台灣居民來說,這兩個人的知名度可能遠遜於分開紅海的摩西(梅瑟),精明睿智的大衛(達味)王,耶穌的表兄─洗者約翰(若翰)等人,甚至不及史上最著名的叛徒─出賣耶穌的猶大(猶達斯)。但是為基督宗教的信徒來說,這二位真正是建立教會的大功臣,中流砥柱。沒有他們,也沒有今天的基督教會,而這二位出身背景殊異,學識、地位懸殊,先是敵對後為同志,最後都為傳道而殉教。能這樣使他們緊密聯結、殊途同歸、犧牲生命的只有一個人─耶穌。
這麼說還是很含混,對嗎?要說明這兩個人的故事可沒辦法三言兩語說清楚,只好請各位自行上網,真理電台很貼心的為聖保祿年彙集了許多資料,可以自行查閱:http://www.tianzhu.org/tw/tz_newsd.php?news_id=8158&n_date=2008-06-29
這兒簡單地做一點比較,希望讓大家更清楚這二位宗徒:
1.出生:伯多祿,原名西滿,職業:漁夫 保祿:世家之子,富資財,好學問,羅馬公民(比有綠卡還要強)
2.受召叫:伯多祿;耶穌一句話:來看看吧!就跟去了,連耶穌被捕都捨不得離去,像一隻憨厚忠直的聖伯納犬。保祿:迫害耶穌信徒不遺餘力,但是在耶穌親自下手使他兩眼失明(暗示他是白目)之後,歷經磨難終於覺悟,原來他認為的壞人─耶穌,竟一直要祂的弟子幫助他─保祿─這個迫害他們的人,只僅僅因為他們相信老師─耶穌─說的每一句話,這為保祿來說是個非常令人震驚的事,在此之前他認為天主只存在在”經書”裡,不是像這樣活生生的血肉,而且直接影響那些純樸的鄉人,反而是他─保祿─一位博學之士、世家之後、掌權柄執法的理性主義者,後知後覺到先「鐵齒」後「白目」,他終於明白人與天有多大的差別?人心自以為是,而天心仍然不斷給愚人機會,再不回頭恐怕就會淪於後世「莊XX」一流,至多也只是一個頑冥不靈的書呆子。所以他勇敢地謙卑地真誠地仆地悔改,耶穌也立即問應了他的祈求,使他恢復視力。
3.他們兩人都曾跌倒;或因人的軟弱,或是知識份子的高傲愚昧;重要的是,他們都站了起來,而且從此之後只有精進沒有退縮過,既使最後面對死亡仍不改色。你比較像伯多祿?還是保祿?在聖保祿年的每一天讓我們同禱共勉: 聖伯多祿及聖保祿,請為我們轉禱,願我們的信德都能像你們一樣堅強,侍主如你們一樣忠貞,生命如你們一樣具影響力。阿門。

2008年6月14日 星期六

甲年常年期第十一主日彌撒(08/06/15)讀經反省


【每週一讀】 福音精句及教義反省 生命教育中心 提供
甲年常年期第十一主日彌撒(08/06/15)聖經摘要
讀經一:「…如果你們真聽我的話,遵守我的盟約,你們在萬民中將成為我特選子民。」(出谷記,十九, 2~6a)
讀經二:「…當我們還是軟弱的時候,基督就在指定的時期,為不虔敬的人了…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就為我們死了,這證明天主是怎樣的愛我們。…」(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五,6~11)
福音:「….莊稼多,工人少;所以你們應當求莊稼的主人,派遣工人來收割…你們白白得來的,也要白白給人。」 (聖瑪竇福音 九,36~十,8)

反省:今天的聖經提要,是大多數人常有的困擾:
第一:如果說”聽話”的人,可以得救恩,該怎麼”聽”或說”解讀”才算是正確?
第二:大部份的世人都有軟弱的時刻,雖然我們也知道不該沉溺在軟弱中,但是事不關己無妨,與自己有密切闗係時卻怎麼也放不下….
有一個電影名叫”伊莉莎白小鎮”。故事說的是一位天才洋溢的年輕設計師,正逢他事業的最低潮─他的設計使公司損失了一大筆錢,他的信心更是跌入谷底,正逢此時,他又接到了一個消息:他的爸爸在他出生的那個小鎮上過世了。他懷著自殺的念頭來到小鎮,準備用最簡單的方式辦好爸爸的後事,就去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是事與願違;小鎮居民人人都愛他那位返鄉久居的老爸,他們甚至設法要讓他打消火化遺體帶走骨灰的念頭,因為他們要這位老先生永遠和他們在一起。從陌生而熟悉,從敵視而了解,他發現:這個小鎮其實充滿了愛和關懷,即使你是一個陌生人,他們也熱情的招呼你,甚至視你為大家庭的一份子。他們是真誠的彼此關心,不論你有任何困難他們都願意包容、接納你。比起競爭激烈的商場,人的價值只能以你創出的產值來計算,而當你失敗的時候,你的生命價值就歸零,甚至於成為負數了。
的確,從現代的價值觀來探討,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很難界定。
一個從小資優的學生,只會被賦予更沈重的使命─考得更好,飛得更高。當我們看到這些社會主流價值認定的資優生,考得不盡理想時,眾人的訝異、責難、非議的眼光真的會活生生的奪走他的存在價值和生命意義,因為除此之外,他不知道生命還有其他的價值,也不會去找另一個出口。
天主的愛是無盡的寬廣,祂要我們藉著祂賜予的才智、容貌去發展出一個真正美好的生命。祂的眼中沒有世俗價值,身份、成就不足以論斷一個人的高低,重要的是:人自己要分辨清楚,什麼目標是真實,什麼是虛幻?
自古以來,猶太人「困苦流離,好像沒有牧人的羊」。猶太人的聰明才智全世界沒有幾個民族比得上,為什麼還會有這麼淒慘的際遇?「機關算盡,缺乏信心」是猶太民族的通病。人是該努力打拼,為此而付出也是應該的,但不能為了眼前的利益、世俗的目標未達成就灰心喪志、或胡作非為,讓自己的生命發光,照亮自己,也幫助他人。使所有的生命聯結成為一條波瀾壯闊的大河,在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那麼踏實,那麼美。不知道自己為何會白白地得到,又糊塗一生白白的還回去的人,才真是枉自菲薄,浪費生命啊!

2008年6月8日 星期日

甲年常年期第十主日彌撒(08/06/08)聖經反省


【每週一讀】 福音精句及教義反省 生命教育中心 提供
甲年常年期第十主日彌撒(08/06/08)聖經摘要
讀經一:「…我要的是仁愛,不是祭品;我要人認識天主勝過全燔祭。」(歐瑟亞先知書,六, 3~6)
讀經二:「…亞巴郎在絕望中仍懷著希望而相信了,因此便成了萬民之父。他滿心相信天主所應許的一定會實現。因此這就算為他的正義…」(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四,18~25)
福音:「….健康的人不需要醫生,有病的人才需要。你們去研究一下:『我要的是憐憫、不是祭品』…」 (聖瑪竇福音 九,9~13)

反省:有兩個問題在今天的聖經要提出來討論,
第一:罪和人的關係,可以如何來解讀?
第二:如果說人生命短暫,全世界的生命體又如此之多,天主要求我們的到底是什麼?
從遠古人類和神接觸的歷史,人就不斷被原罪的陰影困擾,甚至被天主批評為「(仁愛)如早晨的浮雲,如易消失的朝露」這樣的品德短暫而不可靠。以至於猶太人雖然是被天主揀選的,卻常慘遭「砍伐」「殺戮」。人在際遇愈差的時候,他和神來往的方式往往也愈極端─崇拜邪魔、迷信改運、把自己的前途交付在不可知者的手中…其實,正信的宗教中沒有一種是教人要這樣做的;奉獻物質不是為自己的好處,才真具有「能捨」的意義。但是無謂的殺生、拜拜、上壇等等,無一不是希冀由於一點點的付出而賺回大筆的利潤,完全不是天主的意思,所以祂才會藉先知的口說:「我要人認識天主勝過全燔祭」。
的確,從完美者的眼中看去,沒有人是完美的,意即:人都有罪。但是換另一個角度:每個人都是天主所造,都具有祂的小部份,也都是天主所愛的,也都是可以「得救」的,端視我們怎麼去想、怎麼去做罷了。
從世人的眼中去判斷一個人成功或失敗,是很難得到定論的;一是人生很長,今天如此,焉知明天他不會改變?另一是人生短暫,生命物種又太多,所以一個小小的生命很難獨立出來判斷他的好與不好。聽起來有點無奈,又有點弔詭,不是嗎?
比起天主無涯的生命,人的生命真不算什麼,可是不要誤會了,小小的生命難道真的一點都沒有價值嗎?上週六台視的超級偶像總決選比賽中,奪下總冠軍的雖然不出所料由張芸京取得,但是那一晚出現在舞台上激情演出,使得這個庸俗的節目忽然變得清新感人起來的,反而是其他幾個選手。
江明娟,七歲被媽媽拋棄,在艱困中成長,貌不驚人,以桿弟工作謀生,卻有著誠摰無比的感情,從歌聲中渲洩出來,不知有多少人為之感動;黃文興,東港小地方的倉儲管理員,沒有什麼學歷,卻在台上以清新真誠的唱腔口氣一洗歷來台語歌為人詬病的「江湖味」,特別是為了自小含辛茹苦的母親而含淚輕唱,有誰能不為之感動?王雅婷,大大的眼睛,卻常泛著淚光,最疼愛她的阿媽,自小與她相依為命的人,卻在數月前離開了人世,她字字句句都唱出對阿媽的懷念、對未來的徨惑,只有一群好朋友的支拄使她可以堅持到昨天。雖然這三位都不是冠軍,但是他們面對生命的勇氣、對親人的愛,樂觀的態度,這些一點一點的小燭光,在在都使得在生命洪流中載浮載沉的人得到繼續游下去的勇氣。
什麼是仁?盡己之謂仁。什麼是愛?獻己之力之謂愛,是在生命交會時互放的光亮,照醒世人心中陰暗的明燈。怎樣才算是愛天主?愛自己加上愛別人,一點感動,幾許憐憫,如此而己。

2008年6月3日 星期二

甲年常年期第9主日彌撒(08/06/01)聖經反省


讀經一:「..如果你們聽從你們的天主上主的誡命,就是我今天吩咐你們的,你們就蒙降福。…離棄我今天吩咐…就受咀咒。」(申命紀,十一,26~28)讀經二:「…人的成義是由於信德,而不在於遵行法律。」(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三,28)福音:「…一個聰明的人,把房蓋在磐石上…那座房屋屹立不倒,因為基礎是建在磐石上的。聽了我這些話卻不去實行的人,就像一個愚昧的人把房屋蓋在沙土上…」 (聖瑪竇福音 七,21~27)反省:法律重要還是成義重要?答案是:聽聽天主怎麼說吧。天主說了些什麼?其實大家都知道。那什麼有那麼多的人還在受苦呢?1.知道不見得記得,記得不代表實行。
捫心自問:有多少次我們做要一個簡單但兩難的決定時,我們會一絲不苟的依照天主的意思,而完全不去顧慮個人的因素?譬如美食當前,節食的決定就會顯得既困難,又不實際….猶太人是天主最先選擇的民族,但也是十字架背負得最重的民族,一直以來,爭戰、被奴役、滅國不斷,但他們卻遵從梅瑟的法律,把天主的話─小經匣─繫在手上,戴在額上,只差沒有刻在心上,因此,祝福與咀咒就交互不斷,在他們的歷史中呈現給全人類,我不知道是不是?但看起來天主的確讓這個民族為祂的話,做了活生生的見證。2.守法是每個人的基本義務,但是超過法律的標準或法律不能涵蓋的事所在多有。這時你依靠什麼來為你的行為下決定?
一般人常說:舉頭三尺有神明,神明就是你內在的良知、外在的天主,使我們在言行舉止上不逾矩─本能、習俗、法律、道德、天主之言。
心理學上有所謂的道德層次判斷,法律只高於本能、私情、習俗,卻低於社會契約─身為社會人的責任,更低於為大眾的犧牲之愛。3.聰明和愚笨怎麼界分,從結果論嗎?
從天賦的才智來觀察,有許多人生來口齒便給、行事有謀,學校的課業難不倒他,到了社會上更是一把好手,賺錢快、眼光準、決斷狠,半生呼風喚雨,運籌帷幄,縱橫天下。做這樣的人不好嗎?為什麼一味抱殘守缺;堅持這、固守那,落得一清如水,兩袖清風,世人說起來莫不搖頭嘆息,辜負了人生大好時光,不能功成利得名就! 真的是這樣是嗎?
是,也不是。
有人生來諸事不順,死後到得閻王殿前,閻王憐他此生太辛苦,有意要給他一點好處,就問他:你下一世可以選擇的話要生在什麼人家?他回答:不用太多,只要家財萬貫、妻妾、兒孫滿堂,…生個兒子做皇帝即可。閻王聽了嘆道:有這麼好的事,你當閻王我來投生去也。
人生有價值與否,不在外表。因為環境會改變,法律也會過時,年歲會增長,容貌會衰老,但是心的平安永遠不變,如何使心能得平安?第一不做那些利己不利人的事,那就是「罪」。第二永遠和天主站在同一陣線。因為「人的成義是由於信德,而不在於遵行法律。」

2008年5月25日 星期日

甲年基督聖體聖血節彌撒(08/05/25)聖經反省


【每週一讀】 福音精句及教義反省 生命教育中心 提供
甲年基督聖體聖血節彌撒(08/05/25)聖經摘要
讀經一:「…人生活不僅是靠食物,而是靠上主所說的每一句話。」(申命記,八,2~3)
讀經二:「…因為餅只是一個,我們雖多,只是一個身體因為我們眾人都共享這一個餅。…」(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後書,十三,11~13)
福音:「….我是所天上降下來的生命之糧;誰若吃了這食糧,必要活到永遠。」 (聖若望福音 六,51~52)

反省:在彌撒中,教友上前領受聖體聖血,其他人眼巴巴地望著,有人好奇上前研究一番,只不過是一小塊的麵餅,不知道這一塊小餅有什麼好吃?剩下的還要鎖在一個櫃子裡,珍貴神秘成這付模樣,為什麼?
話說從頭,遠在梅瑟的時代,他照著天主的吩咐,和法老王決裂,堅持帶領著以色列百姓們離開自幼生長的地方─埃及,出奔到紅海的彼岸,又饑又渴,四顧茫然,天主賜下了神秘的救援之糧─瑪納,使得所有的人都得到飽飫,滿足了肉體的需求。但是,這一些以色列的先民在飽暖之後,卻不懂得感恩,反而在梅瑟上山去接受天主進一步的指示之時,犯下了錯誤,使得他們雖然來到天主的預許之地,終究不得安身,在曠野中流亡四十年之久,連累了梅瑟終其一生也不得看到耶路撒冷的榮光。
這樣的事在人類的歷史上反覆不斷的發生,一代代的輪迴,人們在心中卻始終沒有放棄二件事,第一:像元祖亞當一樣的生活在樂園裡的希望。第二:不擇手段的朝向這個目標邁進,即使與魔鬼打交道也在所不惜。
生活在樂園裡,就是得到永生。這樣的期望即使在不認識天主的世界各種族、王朝中也所在都有;中國古代淒美的神話:后羿與嫦娥,不也是循著這樣模式的發展嗎?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不用說等而下之的秦始皇命徐福出海尋長生不老之藥,最終如何?不免一死!
人生而有靈性,所以人會追求永恆的生命。這一點是無可厚非,也是天主創生人的時候給予我們的特別的恩典。既使是元祖犯了錯被逐出樂園,天主仍不時眷顧我們這些流浪在世間,惶惶不可終日的小東西,像是我們會俯視我們腳下匆忙來去的螞蟻,感動於人的活力,也感嘆人的不知死期將至。
一而再、再而三,不斷地天主給我們機會去追求永生。
人做了些什麼?少衣缺食的時候,憑著衝動與激情做下某些自己都無法把握的承諾,等到三天飽飯一吃,新的誘惑出現,早就忘了當時的承諾,還狡獪地偽裝隱藏,以為世人看不見,天主也不會知曉。
天主對於人類實在有著難以割捨的感情:親手創造,還是照著自己的樣子做的。俗話說:癩痢頭的兒子自己的好。在大洪水時代本來準備把一切洗去重來的,卻捨不下諾厄這一家子,只好不斷地原諒─七十個七次?恐怕後面還要再加幾個零….
聖體聖血是耶穌帶來的天主的最好的禮物,如果你善忘,每週的彌撒耳提面命一次,如果你無情卻又厚著面皮在失敗的時候,回來祈求寬恕,耶穌的血為你提供保證,為你償付債務。你,還有什麼需要嗎?老爸爸天主永遠在那兒一面搖頭一面等著你回來。

2008年5月18日 星期日

甲年天主聖三節彌撒(08/05/17)聖經反省


【每週一讀】 福音精句及教義反省 生命教育中心 提供
甲年天主聖三節彌撒(08/05/17)聖經摘要
讀經一:「我是上主,上主是慈悲寬仁的天主,不輕易發怒,富於慈愛和信實。」(出谷記,三四,4b~6,8~9)
讀經二:「…你們要喜樂,要努力追求完美,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相處。這樣,仁愛與平安的天主必與你們同在。…」(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後書,十三,11~13)
福音:「….天主派遣子到世界上來,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是世人藉著祂而得救。信祂的,不被定罪,不信的,罪己經定了...』。」 (聖若望福音 三,16~18)

反省:上一週談的是聖神,這一週加上了天主和耶穌,這被稱為三位一體的天主父、子和聖神,如何解釋呢?
一、 天主(父):在舊約中這一位直接與先知交談、立約,創生了天地萬物,卻又放逐人類原祖,派遣聖神分開海水、帶領猶太人出了埃及,在他們無助的時候,從天降下有營養的食品,使他們不致喪亡,卻又因他們的信念不堅定,罰他們在曠野地流浪四十年,這一位賞罰分明,恩威並濟的天主,常使人又敬又怕,因為一時的糊塗,極可能受到嚴厲的責罰。祂真的愛我們嗎?真的,只是祂太老又太有威嚴,令人不敢正視,無從親近,算是世人和祂之間的”代溝”吧?可是祂的愛在一件事上表露無遺;當人間愈來愈亂、也愈來愈不像話時,祂派遣了祂的兒子來到人間,不是來誇示祂的權威,反而是來作為供桌上的祭品,為使世人看清自身的愚蠢和自私,祂竟然真的這樣做了…
二、天主(子):這一位由聖神授孕在民婦胎中,誕生在平民百姓中的,既是人又是神,有人的喜怒哀樂痛苦,心軟起來連死人都要延長他的生命,聽話的時候對媽媽的請求無不答應,寧可自己受苦;被譏諷、被驅趕、被出賣、被釘死,還要為世人向父祈求:不要為難他們吧,他們連自己做了什麼都不知道。獨自感傷;我就要去赴死亡的約會,你們都沒有人陪陪我….什麼滋味都要品嚐;離開家鄉去曠野不食不眠地修鍊,還要對抗彷彿是幻覺中出現的魔誘,和有罪的人一樣卑躬屈膝地去領洗,和門徒們同食同寢,沒有任何特權,還要不時為真理和傳統派嗆聲,被人敵視,可是祂帶來的,在祂走之前門徒們徹底的覺醒,祂是愛,全部的愛,完整的愛,相信祂是一種快樂、給自己重生的機會,拒祂於門外,等於就是拒絕了愛,那麼活著和死了又有什麼差別呢?
三、天主(聖神):上週說得太多了,簡單地說,祂像是無時無刻在我們身邊,「舉頭三尺」即可見到的那一位。
天主聖三,這三位一體的天主,一位是愛的創造者,一位是愛的化身,一位是愛的氛圍。祂們將生命分施給我們,又在世人亂搞飛機出包的時候來援救我們,帶領我們看到光明的前路,倚靠祂們在苦難的生活中才有真正希望。

2008年5月12日 星期一

甲年聖神降臨(五旬節)彌撒(08/05/10)聖經反省


【每週一讀】 福音精句及教義反省 生命教育中心 提供
甲年聖神降臨(五旬節)彌撒(08/05/10)聖經摘要
讀經一:「..從天上來了一陣響聲,好像暴風颳來…有火一般的舌頭出現…眾人都充滿了聖神…說起別種語言來…講論天主的奇妙作為。」(宗徒大事錄,二,1~11)
讀經二:「…除非受了聖神的感動,沒有一個人能說:『耶穌是主』。….因同一聖神受了洗,成了一個身體…。」(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十二,3b~7,12~13)
福音:「….他們吹了一口氣,說:『你們領受聖神吧!..』。」 (聖若望福音 二十,19~23 )

反省:聖神?這是一位除了天主父、子,最不可見的神秘者。祂是誰?來到人間做什麼?和我有什麼關係?
問題很多,一一作答:
一、聖神出現:常有很強烈的戲劇感;如暴風一樣的聲響、如舌一般的火光,拍電影的特效工作者真會愛死祂了。
二、祂是誰?倒不如問問祂顯現的能力。如果天主有一枝彩筆,祂就是那彩筆上的顏料,給天地提供了炫爛的色彩。如果天主是哈利波特,祂就是那一聲咒語的執行者,變出種種匪夷所思卻又如此真實的結果。從天地創生時起,祂就在黑暗的水面上遊走,天主每創生一種新事物,都是通過這一位合作者,所以,生命來自於祂,死亡也少不了祂。只要天主父或子吹一口氣,事便這麼成了….
三、祂是否有愛、有恨?我們不知道。但是只要祂充滿了你,你便全身有勁、什麼事物也阻礙不了你。你不相信?宗徒們充滿祂,就無所畏懼的出去傳揚福音,一天之中有三千人因此而領了洗,2000年下來,全世界有十幾億的人成為基督徒,你想想,如果要靠”賄賂”才能當選,你賄得過來嗎?除非,你阻礙了祂到你心裡來。
什麼事可以阻礙聖神進入到我們的心裡?遙想當日,天主創造了一個至美至善的樂園,好聽的音樂使人寧神、好看的圖畫使人欣賞,而日子一天天的過去,習以為常之後,這一切的一切卻不再那麼吸引人。人性本來就喜新厭舊,日積月累,美麗的景致也佈滿了塵埃,人深陷入偏情私欲的陷阱中而不可自拔,今天我們稱之為罪的,就是這個東西,也就它阻礙了我們純明的心,使聖神不能進來!
聖神真的進不來嗎?天主讓我們自己作抉擇,給我們自由,但是自由不一定能夠換得平安,耶穌在離開祂的門徒之前,祂開啟了他們的心,打開了他們的眼,讓他們知道:聖神已經來到每一個接受、悔過的人身上,加入教會就可以領受聖神,得到全新的生命。
人之不,各如其面。固然與每人的成長背景有關,但是最重要的,是天主本來給我們的就不相同,讓我們生活在「互補」的環境中,人盡其才,卻是在彼此互利互信的氛圍裡,聖神之來給我們的新生命就是使我們了解這一點。不是看過「圓之旅」的故事嗎?找找看,相信聖神,你一定可以找到你生命中缺少的那一塊,完成你的圓。

2008年5月3日 星期六

甲年耶穌升天節彌撒(08/05/03)聖經反省


【每週一讀】 福音精句及教義反省 生命教育中心 提供
甲年耶穌升天節彌撒(08/05/03)聖經摘要
讀經一:「..祂受難以後用許多憑據,向他們顯示祂還活著。四十天之久顯現給他們,並且向他們談論天主國的事。…當聖神降臨在你們身上時,你們要充滿聖神的能力…到天涯海角為我作見證。」(宗徒大事錄,一,1~11)
讀經二:「…祂又將萬有歸服在基督的腳下,使基督在教會內作至高的元首,這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是那位在一切內充滿一切者的圓滿。」(聖保祿宗徒致厄弗所人書,一,17~23)
福音:「…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教訓他們遵守我所吩咐你們的一切。」 (聖瑪竇福音的結束詞 )

反省:耶穌是神,祂就是永生,為什麼祂不能一直和門徒們在一起,甚至親自來點化古往今來的世人?
答案可能是:一位老師再怎麼優秀,也永遠不能代替考生上考場。
人生是一場接一場的戰役,因為人性軟弱又多變,所以明知其所以然應做的事仍常是能閃就閃,而且愈閃避愈是理不直而氣壯。所以,懂得必須做到改過悔罪才能上天國的人實在比比皆是,而真正確定目前在天國裡向世人含笑招手的,恐怕仍不太多。
有一部電影述說一位女子,在車禍之後留下除了那一天之前的日子的記憶,以後都不記得的毛病,所以前一天才和一位新男生朋友相談甚歡,甚至墜入情網,第二天一覺醒來就完全沒有印象,反而以為那人對她心懷不軌。她的家人、朋友都基於保護她的心理,一起陪她過著每天都是同一天、做相同的事,唱生日快樂歌…的善意隱瞞生活。只有那位新男友不願意,他誓願要讓這位小姐愛上他、嫁給他,為他生兒育女,即使必須每天重新”初戀”一次。他真的做到了,他用錄影機錄下這位小姐的生活點滴,而且每天晚上重新剪輯,增加新資料,使小姐一睜開眼就從錄影中了解她的一生是這樣甜蜜的走過,而這位男生就這樣和她在「天長地久」的「暫時擁有」中過了一生。
十分羅漫蒂克,也極不可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生,對嗎?
其實耶穌和門徒們─和我們的關係何嘗不是如此?
每天每天,我們立志做好人,決心走正道。可是幾分鐘、幾小時過去,累了倦了疲了,坐下來歇一會又會怎樣?來根煙、喝杯小酒也死不了人,看他不順眼,明裡暗裡給他一點小小教訓….一點一滴,善意流走了,理想也不見了,人生一世,草長一秋,到了耶穌再來見面的時候,只覺得祂燦爛的笑容竟是那樣的炫人眼目,而洵洵的問候又是那麼樣的誠懇,回顧自身:風塵滿面、鬢髮如霜,又有什麼可以交給這位賜我生命者,還有機會再回頭?
永生,不是一道難攀越的高牆,倒是每個人在面對這樣的情境時,不必問:耶穌你是怎麼升上天的?要像二位白衣人問門徒一樣,用同樣的問題問問自己:我真的已經跨越了心裡的那道鴻溝、願意和天主”天長地久”了嗎?

2008年5月1日 星期四

甲年復活期第5主日彌撒(08/04/20)聖經反省

【每週一讀】 福音精句及教義反省 生命教育中心 提供
甲年復活期第5主日彌撒(08/04/20)聖經摘要
讀經一:「..你們中間選出七位有聲望,而且充滿聖神和智慧的人。…至於我們,要專心於祈禱和從事宣講的工作。」(宗徒大事錄,六,1~7)
讀經二:「…你們也像活石,用來建造一座屬神的殿宇…但是對於不信的人來說,祂就是『工人所摒棄的石頭,現在卻成了屋角的基石』」(聖伯鐸前書,二,4~9)
福音:「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經過我,誰也不能到父那裡去。...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我自己說的,而是住在我內的父,作祂自己的事…我在父內,父也在我內,不然,也要因我所做的事而相信。」 (聖若望福音 十四,1~12)

反省: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跟隨耶穌進入天父的懷中─天國呢?
答案很清楚:相信天主的人。
為什麼需要一而再的強調這件事?
因為連宗徒們都常會犯這樣的毛病:可以看一眼天主嗎?
耶穌問他們:你們已經看到了我的犧牲,死而復活,之後難道還有什麼懷疑嗎?
如果不是懷疑,那又是什麼呢?
自古以來,人的天性都好奇又貪心,這一點至今一直沒有改變。
君不見馬英久當選後那麼久,人群中要一看到他出現,還是不變的一擁而上,要求合照的,討簽名的,要握個手的,甚至牽一下衣角也好。也不管人家有沒有事,高不高興。身為政壇寵兒已經如此,如果是宗教明星,奇蹟的創造者、死而復活的稀有動物,那就更不堪了。甚至還要請他把天父叫出來滿足一下群眾的好奇心。
看一下真的能使人滿足嗎?還是有其他更多的企求?
只為自己求,只想到滿足自身慾望,一旦滿足了,他會就此打住,還是會萌生更大的欲望呢?如果不滿足他,他會反過來如猶大般的背叛加出賣嗎?
耶穌在被捕被審被處死的那一刻,就是一塊被棄而不用的石頭,甚至還是一塊跘腳石─承認句他有關係,等於自己拿繩結往脖子上套─最好離他愈遠愈好。可是他正如預言所說的復活了,這些人難道就都忘了自己的蠢態,又開始要求這要求那了嗎?
伯鐸宗徒還是頭腦清楚的,他點求信徒們大家要分擔天主給我們的工作,按不同的恩寵做不一樣的服務。重要的是:做耶穌要我們做的事。而且要做比耶穌所做的更大的事,因為耶穌也和我們立了約,分了工,如果我們能夠真正去做那些事,祂就會照亮我們的前路,帶著天國的鑰匙等著歡迎我們進入天國。

2008年4月27日 星期日

甲年復活期第6主日彌撒(08/04/27)聖經反省

【每週一讀】 福音精句及教義反省 生命教育中心 提供
甲年復活期第6主日彌撒(08/04/27)聖經摘要
讀經一:「..撒瑪黎雅接受了天主的聖道…二位宗徒給他們覆手,他們就領受了聖神。」(宗徒大事錄,八,16~20)
讀經二:「…若有人詢問你們心中所懷希望的理由,你們要隨時準備答覆。…你們因行善而受苦,總比作惡而受苦好。…就神魂說,祂卻復活了。」(聖伯鐸前書,三,15~18)
福音:「…祂會賜給你們一位護衛者,…祂是世人所不能領受的真理之神。..那接受我的命令而且遵守的,就是愛我的人,誰愛我,我父也必定愛他…並將我自己顯示給他。」 (聖若望福音 十四,15~21)

反省:什麼樣的人可以稱之為基督徒?
答案是:準備好的人。
準備些什麼?
1.當別人問你:為什麼常常懷著希望,笑得傻傻的、可是提起天主總帶著敬畏的心,總能以溫和的態度,談到未來帶給人肯定的答案。
2.有勇氣,肯吃苦。如果吃苦是行善必須付出的代價,他甘之如飴。
3.能愛人,像愛天主一樣的愛,也像愛耶穌一樣的愛。
這樣就可以算是基督徒了嗎?
原則上可以成立。當然,聽道理、受洗、學習規矩這些可以一步步的進行。
容易嗎?很容易。但對於一般人來說,仍有相當的困難度。
看一下自己的生活;從小被教導要用功讀書,長大了要找一份有出息的工作,最好能在短時間裡面:安身、立業、成家。然後呢?
耶穌的門徒最初跟隨祂,恐怕也是迷迷糊糊地,只覺得這個人很有魅力,或是與眾不同,或是會行奇蹟,甚至跟著祂恐怕會有「遠大的未來」,所以就來了。耶穌一度極紅極夯,門徒們自然是水漲船高,可是多少人把耶穌說他要殉道殉天主的事放在心中?他們也是抱著希望─世俗的希望,已經在計畫耶穌之下,誰是老大的問題。一朝夢醒,遑遑如喪家之犬,再經過耶穌的顯現、啟發,才睜開了心之眼,再世為人的感覺,使他們放下了原來的包袱,真正出去為天主作證,因為他們此時已再無疑惑,甚至面對死亡的威脅也不害怕,他們真的已在耶穌內,耶穌隨時都在他們之內。
放不下包袱的人,說世間多苦。可是行善的人一樣會受苦,他們不怕的理由很簡單,如果這是天主的旨意─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吧─聖母瑪利亞是最佳的典範。世人多苦,因為自暴自棄,或為欲望湮沒,或被世俗鄉愿觀念裹脅、或一時失敗,干脆「一不作、二不休」就此成為黑暗的奴隸…耶穌走後,祂仍在我們心中,愛祂的人,祂必愛你,並且將自己顯示給你。不信?推開窗戶,極目望向夜空,那一盞盞閃爍星光,正是耶穌在向你微笑點頭呢!

2008年4月12日 星期六

甲年復活第四主日聖經反省 080413


【每週一讀】 福音精句及教義反省 生命教育中心 提供
甲年復活期第4主日彌撒(08/04/13)聖經摘要
讀經一:「..你們釘死的這位耶穌,天主已經立祂為主,立為默西亞了。」「你們悔改吧!…因為這恩許(因基督的名獲罪赦,領受聖神)是為了你們和你們的兒女,以及一切在遠方的人(受天主召叫的人)。」(宗徒大事錄,二,14a,36~41)
讀經二:「…你們如果因行善而受苦,還能堅心忍耐…你們原是為此而蒙召的…(基督)給你們留下了榜樣,使你們追隨祂的足跡…你們是因祂的創傷,才獲得痊癒。」(聖伯鐸前書,二,20b~25 )
福音:「…從門進去的才是羊的牧人。…他按名字呼喚自己的羊…羊也跟隨他,因為認得他的聲音。」「我(耶穌)來的目的,卻是為使他們獲得生命,而且獲得更豐富的生命。」(聖路加福音 十,1~10)

反省:本週的聖經內容非常豐富;從耶穌復活得證實後,門徒從喪家之犬一轉而成了勇氣十足的傳道人,不但公開生活而且敢在猶太人的聚會中大聲的宣揚天主的道理。以伯鐸為首的宗徒們提出了幾個重要的意向:
一、 耶穌從死者中復活,而且天主「立祂為主」。
自古猶太人和中國人很相似的一點:我們不會直呼長輩的名字,這是不禮貌甚至是犯罪的行為。天主的名字是亞威,但是一般人不敢直呼其名,都是稱之為「天主」或「上主天主」。所以耶穌得到天主同級的稱謂,可以代表祂的地位已經被確立了。
二、 耶穌被立為「默西亞」
默西亞或譯彌賽亞,是「最偉大的先知」、「救世者」的同義詞。這
是猶太人自古與天主來往經驗中,天主應許將為他們而降生的一位拯救者,而伯鐸宗徒認了耶穌就是這一位,而且祂不只是為猶太民族,還包括了我們這些「一切遠方的人」,以及我們的兒女。
三、 每一個人都可以得到原諒(罪赦),而且領受聖神的恩惠。先決條件是你必須「悔改」。
「人非聖賢,庶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中國先哲的一段訓言,放在宗教信仰的角度來看,一樣適用。可惜的是,直至今日,世上勇於反躬自省的人仍然不足,反而以「大聲為有理」的鐵齒一族愈來愈多。
耶穌說的這句話一直令人心嚮往之:「我來…,是為使他們獲得更豐富的生命。」
「世上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佛家更以「生老病死」為四大苦,拜火教歌曰:「熊熊烈火,焚我殘軀…生亦何歡,死有何苦,憐我世人,憂患實多。」多數宗教都同意世間多苦難,即使一時歡樂,也往往樂極生悲,那麼生而為人的我們,究竟「何時而樂耶?」
伯鐸這位大宗徒說得透徹:你們如果因行善而受苦,還能堅心忍耐:這樣才能討天主歡心。你們原是因此而蒙召的。
各位有沒有一種受「召叫」的感覺?國父孫中山先生說:「能力愈大,責任愈大」,人生而不平等,原是要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而你我,今日有幸得聆聖道者,就是「先知先覺」的一群,如果不能體會自己肩負的責任,忍辱負重,那麼耶穌又為什麼要替我們承擔罪責,使我們終止「罪惡的生活」重返正義?這一切努力都是要喚醒我們,所以耶穌真不愧如祂所說的:我是真理、正義和道路,祂就是那一扇開啟通往永恆的大門,不苟且偷生、不自欺欺人,帶著悔改的心,走向這扇門,祂必會在門前歡迎你。
如何令此生生命豐富,如何在臨走時覺得不枉此生?捨此之外,別無他途。

2008年4月6日 星期日

甲年復活期第三主日(08/04/05)聖經反省


【每週一讀】 福音精句及教義反省 生命教育中心 提供
甲年復活期第三主日彌撒(08/04/05)聖經摘要
讀經一:「..你必要指示給我生命之道,在你面前才有圓滿的喜悅,在你身邊才有永遠的福樂。」(宗徒大事錄,二,14,22~33)
讀經二:「…該懷著敬畏的心,度過這一段在世旅居的時期。」(聖伯鐸前書,一,17~21 )
福音:「唉!無知的人哪!你們的信心竟然這樣遲鈍!默西亞不是必須受這些苦難後,才進入祂的光榮嗎?」(聖路加福音 廿四,13~35)

反省:達味或稱大衛是以色列的名王,祂在位的時候,以色列國勢和商業網都是非常強大。在讀經一裡達味表明了他對天主的信任和敬畏之情,言辭之真摰令人動容。如果比起具有同樣的地位,世上其他的君王恐怕沒有幾個人會有這樣的信心;在他的表白中他很清楚一件事:和世上其他人一樣,他有一天會死亡,但是他不擔憂,因為他相信天主一定不會遺棄他而不顧,所以他的「肉軀也安全睡眠」。其他的君王有窮一生的時間、一國之財力營造墳墓,如法老王的金字塔,有千方百計尋求不死靈藥的,如秦始皇。他們都想望永生,卻都走錯了路。
死亡是什麼?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聖伯鐸宗徒教誨猶太人不要錯以為僥倖地苟活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如果沒有天主的仁慈、基督耶穌的犧牲,不願意深切思索生活的意義,那麼在世上的日子不過是一場「虛幻」。企望於天主、了解基督復活的光榮,堅定信念去實踐耶穌的教誨,何需在意活在世上的時間短長?
另一點值得一提的:耶穌死而復活,他的門徒竟然無法認出他的身分,一直到晚上耶穌和他們一起坐下來吃飯,才忽然「眼開了」。有些人認為某些具有強烈特質的人,走到那裡別人都認得他。有一天忽然洗盡鉛華,退隱林下,幾年過去,即使是至親好友,乍然在路上相遇恐怕也未見得認出他來。這個人真的有那麼大的改變嗎?我們常常忽略的一點是:角色的改變;如果我們仍然以當年的他來論斷今日的他,就會覺得這個人改變太大。反過來好好想想:真的是他改變太大嗎?還是你的心態沒有修正?這就是為什麼德肋莎嬤嬤說她在窮人的身上看到了耶穌,而我們卻看不到的原因之一吧。
幸運的是:那兩位門徒仍然認出了耶穌,重燃起信心而回到同伴們中間去。讓我們想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常有懷疑的時刻,甚而放棄了明知是天主願意我們去做的事?不必等到親身嘗到苦果,才再回頭,復活期正是啟示我們:回頭就在今朝。

2008年3月29日 星期六

甲年復活期第二主日彌撒(08/03/30)聖經反省


【每週一讀】 福音精句及教義反省 生命教育中心 提供
甲年復活期第二主日彌撒(08/03/30)聖經摘要
讀經一:「..弟兄們都專心聽從宗徒們的教訓,時常聚會分餅和祈禱。」(宗徒大事錄,二,42~47)
讀經二:「…現在仍看不見祂,還是相信祂。」(聖伯鐸前書,一,3~9 )
福音:「耶穌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你們領受聖神吧!…』…『那些沒有看見就相信的,才是有福的。』」(聖若望福音 廿,19~31)

反省:一般檢驗基督教會的標準有四項:1.聆聽聖言─最初是從耶穌親傳的那些人,我們稱之為「宗徒」的話,如:前錄的讀經。2.渡共同的生活─有一點像是人民公社,但是他們是自願地奉獻財產、合作共融,相親相愛。3.分餅─就是今天彌撒中的領聖體禮。4.一同祈禱─一起讚頌天主。在初期的教會當中,教友們這樣的行為成為日後整個教會在力圖改革時重組的模式,今天我們稱之為基督信仰小團體。這種生活方式溫馨而又令人嚮往,惟因迫於社會的變遷和多元,仍有許多時候無法實現。而促使初期教會這樣做的重大因素,就建立在耶穌復活事件的基礎之上。
大多數人大概都很難接受「復活」這件事,因為太超出常理,無法理解的人不只我們,連耶穌門徒中就大有人在,最著名的就是多默了。他應該是一位具有理工科學頭腦的人,相信凡事要有證據,眼見為憑。偏偏大家都見到耶穌顯現的那一天,他老兄不知去了何處?於是回來和師兄弟們一場舌戰,直到八天後耶穌又回到門徒當中,而且要他摸祂的傷口釘痕,這才使得他相信了。
今天科學教育這樣發達,要使人沒有見過復活便要求他相信,真的那麼困難嗎?試問:你沒去過世界上的每一個地方吧?告訴你世界上有五大洲三大洋,為什麼你就相信了呢?你會說什麼?書上這麼寫的、老師那麼教的、discovery裡拍攝的…對喔,那麼聖經這本世界印行最廣的書上寫的、古代宗徒們親眼看到的你為什麼會反而覺得很難相信呢?
要說難理解,可以。要說不相信,請不要說得太快,會違反科學原則的喔。不如從耶穌給門徒們的使命來參詳,耶穌之所以回來,不僅是實踐了先知們的話,更是給宗徒們打了一針強心針,他還做了一項授權:派遣他們到四方去宣講天主的福音,向他們吹了一口氣─有了聖神的加持,使他們有了赦罪的權柄。如前述的那位多默,據說遠至印度去傳教,至今印度南方仍有他的流風遺跡可茲追尋。
姑不論復活這件事是如何難解,生命本身就是一個大大的謎題。一片黃葉如果不飄落下地來,恐怕和樹上千萬片葉子沒有什麼差別,但是一陣風颳過,飄遙迴旋落下來的那幾秒鐘,卻是那樣的特別,沒有誰會完全忽視從他頭上落下的東西,有些空閒的人更會停頓一下,短暫地思索生命在此刻賦與的意義,詩人更會詩興大發地吟咏一番吧?
生命之可以生生不息,有幾樣東西少不了,一般人都會說:陽光、空氣、水。其實,若沒有落葉獻出了它的身體,化為沃壤,提供後來的植物、種子發芽生長的基礎,地球上今天恐怕會和月球一樣荒涼。有些城裡的孩子來到鄉間,看到蜘蛛竟然大喊大叫,因為他從來沒想過這些「書上」的動物,可以是活生生的。這些都是眼前可見的事實,如果你還是堅持不肯相信那也無可奈何。但是只要你肯相信─如同耶穌的門徒們後來具有的信心─勇敢地走出去,行所當行,不必懷疑,天主一定會與我們同在。

2008年3月23日 星期日

甲年復活主日彌撒(08/03/23)讀經反省


【每週一讀】 福音精句及教義反省 生命教育中心 提供
甲年復活主日彌撒(08/03/23)聖經摘要
讀經一:「祂就是天主所立的生者與死者的法官;所有先知都曾為祂作證;凡信祂的人,賴祂的名字都要獲得罪赦」(宗徒大事錄,十,37~43)
讀經二:「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已與基督一起藏在天主之內了;當基督─你們的生命顯現時,你們也要和祂一起在光榮中出現。」(聖保祿宗徒致哥羅森人書,三,1~4 )
福音:「『有人從墳墓中把主搬走了』…他們那時候還不明白:『耶穌必須從死者中復活』那段聖經。」(聖若望福音 廿,1~9)

反省:在復活節這一天,耶穌的門徒雖然發現祂的屍體消失了,但是他們卻還沒有意識到這就是預言中所說的「復活」這回事。
「復活」代表什麼,那麼難懂嗎?從聖經的啟示,復活是基督徒信仰的中心,是世世代代基督徒勇於走出去傳教的動力。
「復活」的行為對於還不怎麼認識天主的人來說,證實了天主大能的存在,一堆人見證到耶穌「死亡─埋葬─復活」的過程,他們更可以出去向懷疑的人、受到「魔鬼」挾制的人證明:天主的大能一定可以使人脫免於惡勢力的控制,解救人重獲自由。
這種說法有一個確定的前題:正由於我們都是天父的兒女、天主的子民,我們原本就有善的因子,只是長期的被污染、甚至來自遺傳的影響,使我們不常自覺這一點。只有在週遭的環境中出現巨大改變或異狀時,或許感覺比較敏銳的人會懷疑:為什麼會是這樣?而如果發生像「復活」這樣重大的事情時,我們比較可以用異於常人的角度去思量。
舉個眼前可見的例子:你隨便問你身旁的任何人,如果你今天死了會怎麼樣?他一定會覺得你在開玩笑。其實,凡人莫不有死,只是有無意識或有沒有警覺罷了。常有人談起一些得了絕症的親人或朋友,他活得好好地,只是有一天不舒服去檢查卻發覺長了不好的東西,醫生預測更令人沮喪;三個月或六個月之後他就不在世間了!沒有人能安然接受這種事情,除非他是一位信仰深湛的人─如單國璽樞機主教。
單主教可以選擇怨天尤人,或者胡作非為,因為他得到的是「絕症」,可是在他深深的祈禱過後,就坦然的接受了這個病症,還頑皮的稱呼它為「小天使」─提醒他放開手去做他過去沒有機會或時間做的事,到處宣講使得死亡成為他堅定的伙伴。
由於耶穌的保證,藉著祂復活的顯現,告訴我們:死亡縱使不可避免,但如果你相信天主的大能,就不會畏懼死亡,只要有信心,一定可以得到復活的生命。掌握這一刻,新的契機就會在眼前展開。

2008年3月22日 星期六

【每週一讀】 福音精句及教義反省080322


生命教育中心 提供
甲年復活前夕彌撒(08/03/22)聖經摘要
第一篇讀經:「天主按自己的肖像造了人…降福他們說:『你們要..治理大地,並管轄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所有的動物。』」(創世紀,1,26~31)
第二篇讀經:「那一天上主從埃及人手中拯救了以色列人。…看見天主向埃及人所顯示的大能,都敬畏上主,並信從了上主和祂的僕人梅瑟。」(出谷記 十四,15~十五,1 )
第三篇讀經:「趁你們還能找到上主的時候,就該尋找祂;趁祂現在離你不遠的時候,就該呼求祂。…我口中發出的話,也不能空空地回到我這裡;卻要完成我的旨意,執行我所指定的任務。」(依撒意亞先知書 五五,1~11)
第四篇讀經:「…我要在你們身上灑清水,..滌除你們的各種不潔和各種偶像。我還要賜給你們一顆新的心,在你們五內注入一種新的精神…」
(厄則克耳先知書 三六,16~28)
第五篇讀經:「我們受洗而進入基督耶穌內的人,就是在祂的死亡中受洗…為的是我們也能藉著洗禮和同歸次死並與祂同葬,為的是要我們也能度著新生活…」(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 六,3~11)
福音:「一週的第一日天快亮時,瑪麗.德蓮和另一位瑪麗來察看墳墓…天使對兩位婦女說:『…祂不在這裡,已經照祂以前所說的復活了。』」
(聖瑪竇福音 二八,1~10)

反省:這是天主教會一年中最長也是最重要的一台彌撒,是逾越節三日慶典的最高峰。在這台彌撒中通過一系列的聖經研讀─從舊約創世紀天主創生天地、梅瑟在天主指導下帶領以色列民族逃離埃及法老王的奴役,先知們的種種預告,到新約保祿宗徒的諄諄告誡,都指向一件事:耶穌的死亡是肇因於人類的罪,為了替人類贖罪而自願上了死刑台的祂,卻結出了復活這顆信仰的果實,當然,這一切都是在天主的計畫之中,因為祂要每一個人真正從內心改變,獲得新生命。
有許多人懷疑宗教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詮釋,認為只有滿足眼前的欲望才合乎現實─兒子考上好學校、投注簽中大獎、做官的升官,做生意的發財,一世人無憂長壽到老….. 才是生活。這些嚮往不見得說一定不好,只是人生一世,草長一秋,在世間汲汲營營數十載,當一覺醒來發現已是離世的時刻,有多少人真的能夠達成目標?既使達成又真能瀟灑地揮袖而去呢?(像法老王的金字塔即是一例)
反過頭來想一想:這些世間的價值;功、名、利、祿,存在的意義到底何在?如果回到創世紀來研究,原來天主創生天地萬物,最後造了人是為了要我們做好世界的「管理人」的角色,為了使人無後顧之憂,所以祂也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只是人的原罪或說偏情私欲往往使人在取得管理人地位之後,不是把持不放,就是野心貪圖更多的東西,而為達目的完全將天主造世藍圖中的「生態平衡」的觀念拋棄了。
天主要人遵守祂的誡命,可是你可以想像人是怎麼回答的:「你自己萬有一切,只分給我們這麼一丁點,現在還敢指責我們不對嗎?」天主痛定思痛,想到了這樣的計畫:「你們以為我不痛不癢,不食人間煙火,只會說風涼話嗎?好,我就做個榜樣給你們看看;兒子重要吧?我給你們我的兒子,把他的血、肉、骨頭,他的生命都給你們,你們也都是有兒女、做父母的人,你們了解這是怎麼樣的犧牲了嗎?」耶穌的死亡是早就預定了的。比起天地的創造來看,其中的奧妙更有過之,因為這屬於更高的理念和精神層次的範疇。
當這一切攤在世人和門徒的眼前:耶穌和天主玩得是真的!他們內心的震撼可想而知;不再是傳道四方的溫馴的羔羊,行幾個奇蹟,得到人們的讚賞,也許有一天,他們也可以攀著耶穌的衣帶,立足一方,衣錦榮華供奉不盡吧?可是,被捕、被審判、被處死…血和汗水淋漓從十字架上滴下,現實何等殘酷?他們和他們的夢在那一天和耶穌一起在十字架上死去了。
醒過來的人赫然發現,世間的這一切如煙雲、似泡影,「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懷著死去的心,活著的人怎麼再面對每天東方升起的太陽?先知們的話像一道道劃過黑暗天際的閃電:給你一顆新的心,注入你五內新的精神。當水洗過積塵已久的心靈,血肉鮮活的重新感覺這一個世界:當眼光不再專注於股市的起落、世俗成就的高低,你就會聽到生命的樂章─是天主的呼喚,慈愛如陽光溫暖到你的心靈深處。脫死重生的不二法則:忠誠─忠於天主創造的你,服從─接受天主創世交付於你的責任,信心─堅定不移的注目天主,不受到五光十色的世間種種所誘惑,勇氣─橫逆來到,勇敢去面對,如果是天主要的,犧牲又有何妨?君不見耶穌在前方的雲彩中向你招手,為你引路嗎?
有一種水泉是再怎麼喝也喝不完、喝了再也不會口渴的,那就是天主的救恩。但是天意難測,天地間的進化不論何時都仍在進行著,你還沒有做好決定之前,就可能發生無數的變化。只有兩種抉擇擺在你面前:接受耶穌獲得救恩並且以愛還愛,帶給更多人救恩的訊息,或者擺爛牽拖卻不可避免的逐漸陷入欲望的深淵中無法自拔。明智如你,會選那一樣?

2008年3月15日 星期六

聖週甲年聖枝主日(08/03/015)摘要


【每週一讀】 福音精句及教義反省 生命教育中心 提供
聖週甲年聖枝主日(08/03/015)摘要
「…面對侮辱和唾污,我沒有遮掩自己的臉…因為我知道我不會受侮辱。」(依撒意亞先知書 五十,4~7)
「我的父啊,如果這苦杯不能免去,一定要我喝,就願你的旨意成就吧。」(聖瑪竇福音 二六,42)
反省:本週進入教會一年中最重要的時刻,這一星期中發生了許多大事;從耶穌在群眾的歡呼聲中進入耶路撒冷開始,週四晚「最後的晚餐」早就因達文西的畫作,使不認識祂的人也聽說過了。週五被以莫需有的罪名釘死在十字架上;十字架由此時開始從醜陋的刑具成了耶穌(為全人類)苦難的象徵,全世界沒有人不知道的標誌。而最高峰當然是死而復活的星期日,耶穌不但驗證了先知們預言,來到人間為天主的愛作見證,更在犧牲這一件事上訂出了亙古未有的先例;人可以為自己的喜好或達到目的而對生活中的某些需求做出讓步,但是耶穌不但不為自己求,反而說:願照你(天主)的意願成就吧!成就的是千古以來世人從此對天主的愛永不懷疑。因此耶穌也達到了人前所未見的一個崇高地位:救恩來自天主,而由於耶穌的犧牲使我們共同分享、領受了,這是精神上的大勝利。而在肉體上,第三日復活的這一件事實,使得原來如驚弓之鳥一般四處躲藏甚至逃亡的門徒們,又重建了信心,更進一步的是:從此他們戰勝了對死亡的恐懼;如果耶穌說的話都可以實現,為什麼這一件─死而復活─不可能?祂都已經親身走了一趟回來讓你看了,你還懷疑什麼?
如果告訴你,跟隨我,我會讓你不死,你信嗎?從理智上來說,十個大概至少有九個半不相信,也難怪,那天你看到一位死而復活的人在街上行走,恐怕沒有嚇昏也會報警吧?尤其如果你還不是信徒,建議你不妨先從下面的想法入手。
古人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一句老話有脫除過去種種繫絆,打開一重生路的意思;人最大的憂患不在於錢財、名望、外表這些形外之物,每個人最不願意面對的就是死亡。儒家認為「不知生,焉知死」說的是善盡自己在生的職責,然後才能死而無憾,但是有多少人在知道在死亡來臨時會很祥和的說,我這一生了無遺憾? 除非你悟了道。
耶穌做這件事也是很痛苦的,但是祂知道,如果祂要做一個和平的君王,謙遜與服從是首要條件,不但為他的門徒洗腳─作一個服侍人的,
心情鬰悶還得不到共鳴,只有一個人寂寞地等待命運來到那一刻。他的門徒中有愚直的伯多祿,卻在面對考驗時三次否認祂,有爭寵不成、陰謀出賣的猶大,最後良心自責而上吊,有許多從以為一夕爆紅而狂喜,卻在耶穌被捕後,四散奔逃如喪家之犬的人。一星期的心靈上大地震,威力遠超過921,震波所及,近而使那些門徒們覺悟,天主的國要人自覺、自動的努力配合,而且有了耶穌的背書,絕對不會跳票。遠而至於今天二千年外的台灣、距中東萬里之遙,我們卻仍在餘震中抬頭向天主祈求:天主,願你來到我的生命中,為我的生命作主,雖然我常常不知道你的旨意是什麼,但我願意真誠地接受你的安排,因為我知道,你也藉著你的子耶穌對我們說過:你愛我們。所以,一切盡在不言中。

四旬期甲年第五主日(08/03/08)摘要


【每週一讀】 福音精句及教義反省 生命教育中心 提供
四旬期甲年第五主日(08/03/08)摘要
「…凡隨從肉性的人,決不能得天主的歡心。…雖然你們的身體因罪惡而死亡,但天主的聖神要賜給你們生命。」(羅馬人書 八,8~11)
「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然要活著。」「如果你信,就會看到天主的光榮。(聖若望福音 十一,1~45)
反省:世人莫不有死。依照聖經的解釋是:因為我們都是有罪之身;帶著原祖有罪的基因,使得人人不能避免死亡的終向,而先知們和耶穌卻懷著憐憫,為我們帶來「永生」的希望。可能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界定:死亡到底是什麼?
今天的聖經中為我們提供了幾個答案。
厄則克耳先知的時代,猶太人戰敗,被虜到巴比倫人的地區,生不如死,為他們來說:死亡就是被奴役。
聖保祿宗徒對羅馬的信徒們宣示:生活在罪惡中的人,不啻是死亡。
而福音中耶穌對「信祂」的人宣示:我就是復活,我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然要活著;凡是活著而信從我的人,一定永遠不死。」為了要堅定眾人的信心,歸光榮於天主,幸運的拉匝祿被從墳墓中呼喚了出來,據說他後來又活了數十年後才去見天主。
一個人「肉身」的生與死真的那麼重要嗎?中國的大文學家對這方面的思考多有不同看法;韓愈的名作祭十二郎文中說:死而有知,那麼我和你相見有期,又何需悲傷,死若無知,那麼也就沒什麼差別了。前述的假設和有信仰的人頗有雷同之處,但是仍有差別。
中國人另一句老話:「哀莫大於心死」,心死則如行屍走肉,空虛渡日,許多人吸毒、放縱生活,浪費生命,就是起源於他對未來沒有希望,又不願意去真誠面對,只能苟且因循,就像聖經上所說的「行走在黑暗中」的人,他會跌倒,完全是因為他不願正視「世界上的光」。
我們常聽說:耶穌之所以來世上,有幾個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讓相信祂的人分享祂的生命。祂是我們和天主之間的橋樑,因為祂使我們真實的認識和看到天主在我們之間是一個明確不移的事實。在耶穌降生之前,天主也和一些先知、領袖們立約,最著名的就是帶領猶太人逃出埃及的梅瑟,他和天主立的約明確的寫下來,成為猶太人世世代代的律法,幾乎無人敢於違背,但是行之日久,變成了司祭、法利賽人們用以操控群眾的工具,已經沒有人去問為什麼要艱安息日,為什麼安息日中不可以做這做那?其實最初設立安息日的立意是良善的,有了安息日人們才可以得到勞苦生活後的休憩,可以到聖殿去光榮天主、可以去幫助別人…但是到了耶穌的時代,安息日反而成了不可以行愛德(視之為工作)的時間,耶穌臨在世間是為了為天主的愛作見證,為了愛,祂可以做律法不許的事,原因只有一個:不是為破除律法,而是更深地以身以言以行來補足律法被曲解、被窄化的部份,「滿全」了律法。使得世人更清楚天主的旨意:只要你信,你就可以建構出不一樣的人生來。

四旬期甲年第四主日(08/03/01)摘要


【每週一讀】 福音精句及教義反省 生命教育中心 提供
四旬期甲年第四主日(08/03/01)摘要
「…(天主)不像世人那樣審斷人,世人看外表,我卻是看內心。」(撒慕紀上)
「天主不俯聽罪人,只俯聽那恭敬天主,並承行祂旨意的人。」(若望福音 九31)
反省:本週的福音,由一個著名的先知撒慕爾的故事揭開序幕;他奉天主之命到葉瑟家去找尋天主所撿選的人,可是他和其他看中的未必符合天主的意思,反而是不為家族重視的那一位入了選。天主的標準和世人不一樣,正指明一點:信仰的價值觀不同於世俗,生活在現世的人雖然也知道信仰正道的重要,卻往往流連於過多的俗務中,牽纏繫絆而迷失了方向,誤入歧途反而容易失去天主的救恩。
正如以上所言,在人世間以為正確的事不見得在天主面前也一定正確;福音裡所敘述的這位瞎子,他原是一個可憐的、被社會摒棄於門外的「罪人」;指的是一般人常以為個人天生的不幸是由於祖先的罪孽所孕育,所以這個人如果不是生長在二千年前的中東,即使在今日恐怕仍會受到世人異樣的眼光、甚至不禮貌的對待。懷有這種歧視的心的人,其實也可以說是一種「心盲」。
天主正是要藉著這樣鮮明的對比:目盲心不盲vs心盲目未盲,和聖保祿宗徒所說的黑暗vs光明,生vs死,是一樣的啟示。啟示我們這些目不盲的人,我們反省一下我們這個社會是如何看待這些生來如此,或後天不幸受到傷害的朋友?我們又該為他們做些什麼才符合天主的心意?
耶穌幫助那位瞎子的方式很特別,建議小朋友不要模仿,祂用一坨泥土和上他唾液,就這樣抺在瞎子的眼上,最後叫他到泉水邊去洗濯。這些步驟顯然不合乎醫學常理,更加以祂治療瞎子的時間點犯了猶太人的法規,那是安息日,連走路都規定有一定的步數,觸犯了這個法規是甘冒大不諱的事情,非同小可。所以耶穌在那些司祭和經師們的眼中又多了一項罪名,使他們更堅定了除之而後快的決心。
安息日不能治病嗎?不能為天主子民解除痛苦嗎?這樣的法規毋寧說是天主的法規,實質上是人定的法,因為「天主是愛」怎麼可能立這樣的法呢?這一點經師們也許不同意,可是蒙受天主救恩的人心裡清楚得很,正如那位瞎子後來質問經師們的話:「天主不俯聽罪人的祈求」可是祂會施恩於善人,所以如果瞎子真是古來所謂的罪人,那麼天主的救恩理應不會臨到他身上,他一世人也只好倒楣到底。事實是:天主的榮光藉著耶穌,照亮了他黑暗中生活了數十年的人生路,打開了他眼睛,那麼按照邏輯推論,他不可能是罪人─或者他是通過反省有所領悟而得救的人─,他愈想愈清楚,最後當耶穌呼喚他時,他毫不遲疑地皈依了耶穌─天主之子。
我們常說我們是光明之子,既是依光明而生,為天主的榮光作見證,就必須「活出來」讓世人看見,許多活在黑暗中的人,見不得別人的好,就常常說一些八卦,道一些是非,美其名曰爆料,這些人不能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又不肯聽從天主的真理,「判斷人的,也要受到別人判斷」,一味的相信算命、風水、到廟裡求神問卜,沒有信心去做該做的事,真可謂「問道於盲」。
做為基督信徒,有天主的教誨做為生命的目標,生活的指引,何懼於世間的這些風雨是非,清楚的了解天主是愛,遵照祂的話:「彼此相愛」生活自然光明,心情也平安順遂。

2008年2月23日 星期六

甲年四旬期第三主日福音反省 08/02/23


聖經精句:「那些真正朝拜天父的人,要用心神,按真理朝拜祂。」若望福音,一,5~26
奇蹟,往往能使人產生信心,但若是奇蹟常常發生,那也就不稀奇了。有許多奇蹟可以在事後找到許多符合科學知識或理論的解答,似乎一點也不稀奇,但是能在事前即了解並使相信它會發生,就很不簡單了。
古人對天主的信心其實也不見得比今人大多少!君不見梅瑟帶著一群人逃出埃及走入曠野,初時大家還很興奮,愈走愈疲憊,口渴肚飢,於是就不改人類的本性─短視起來,對領隊梅瑟所傳達的天主旨意,也產生了懷疑。的確,一大群被奴役慣了,沒有野外救生經驗的人走入漫無人煙的荒山僻壤,他們的信心指數一定和口渴肚飢的程度成反比。天主一次又一次滿足了他們的要求,而這些欠磨練的民族仍被「操」足了四十年,天主才讓他們看到他們的「預許之地」。因為一切的一切,來自於天主,如果不了解或不相信這一點,人仍會陷入無盡的困擾之中。
耶穌帶著門徒們走到「雅各井」邊,和那位撒瑪利亞婦人的交談,是古往今來流傳的井邊故事中極出名的一則;耶穌不是坐在家裡等人上門來求診的醫生,祂走遍了各鄉各鎮,用祂的嘴宣講,祂有祂的使命─承行天主的旨意,完成天主交付給祂的工作:希望世人都因為「信德而成義」,並且藉著耶穌使得世人與天主的關係變得更好。因此,那位婦人在與祂交談之後,立即感到這一點。自己跑回村莊去為祂作見証,使得許多村裡的人認識耶穌。耶穌成功打破了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有歧見的兩地人民─間的隔閡,使得天主的愛真正的灌注到這些人心裡去。
我們常常會認為「天主的愛」是很難解釋的事,與一般世間的愛或情又該怎麼來界分呢?
世界上有許多人不會去做的事,為別人捨棄自己的性命就排在前幾名。也許有人會做,那是因為對方是個「義人」─和聖人差不多重要的人物,但還是很少見。如果對方是個「好人」,難道我就不好嗎?為什麼要為他犧牲?更難!連好人都不足以為他犧牲,那還有什麼人可以使耶穌為他捨命?答案一定跌破千古聰明人的眼鏡─罪人。拜託!為什麼是罪人?耶穌為天主的愛做見証,甚至在祂被釘在十字架上苟延殘喘之時,嘴裡還在說:「父啊!原諒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事。」
時候到了,四旬期正是我們該深入思考這些的時刻。耶穌不是瘋子,只是對世人愛得痴迷,對天主服從到底,正因為祂的犧牲,我們才能理解「愛」的真締,如果你也因此得到領悟,那麼天主的救恩就傳到你了,接下去該怎麼做很清楚了吧?「全犧牲、真愛人」掃除去那些功名利祿的雜念,你就是一個「常喜樂」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