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3日 星期六

甲年四旬期第三主日福音反省 08/02/23


聖經精句:「那些真正朝拜天父的人,要用心神,按真理朝拜祂。」若望福音,一,5~26
奇蹟,往往能使人產生信心,但若是奇蹟常常發生,那也就不稀奇了。有許多奇蹟可以在事後找到許多符合科學知識或理論的解答,似乎一點也不稀奇,但是能在事前即了解並使相信它會發生,就很不簡單了。
古人對天主的信心其實也不見得比今人大多少!君不見梅瑟帶著一群人逃出埃及走入曠野,初時大家還很興奮,愈走愈疲憊,口渴肚飢,於是就不改人類的本性─短視起來,對領隊梅瑟所傳達的天主旨意,也產生了懷疑。的確,一大群被奴役慣了,沒有野外救生經驗的人走入漫無人煙的荒山僻壤,他們的信心指數一定和口渴肚飢的程度成反比。天主一次又一次滿足了他們的要求,而這些欠磨練的民族仍被「操」足了四十年,天主才讓他們看到他們的「預許之地」。因為一切的一切,來自於天主,如果不了解或不相信這一點,人仍會陷入無盡的困擾之中。
耶穌帶著門徒們走到「雅各井」邊,和那位撒瑪利亞婦人的交談,是古往今來流傳的井邊故事中極出名的一則;耶穌不是坐在家裡等人上門來求診的醫生,祂走遍了各鄉各鎮,用祂的嘴宣講,祂有祂的使命─承行天主的旨意,完成天主交付給祂的工作:希望世人都因為「信德而成義」,並且藉著耶穌使得世人與天主的關係變得更好。因此,那位婦人在與祂交談之後,立即感到這一點。自己跑回村莊去為祂作見証,使得許多村裡的人認識耶穌。耶穌成功打破了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有歧見的兩地人民─間的隔閡,使得天主的愛真正的灌注到這些人心裡去。
我們常常會認為「天主的愛」是很難解釋的事,與一般世間的愛或情又該怎麼來界分呢?
世界上有許多人不會去做的事,為別人捨棄自己的性命就排在前幾名。也許有人會做,那是因為對方是個「義人」─和聖人差不多重要的人物,但還是很少見。如果對方是個「好人」,難道我就不好嗎?為什麼要為他犧牲?更難!連好人都不足以為他犧牲,那還有什麼人可以使耶穌為他捨命?答案一定跌破千古聰明人的眼鏡─罪人。拜託!為什麼是罪人?耶穌為天主的愛做見証,甚至在祂被釘在十字架上苟延殘喘之時,嘴裡還在說:「父啊!原諒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事。」
時候到了,四旬期正是我們該深入思考這些的時刻。耶穌不是瘋子,只是對世人愛得痴迷,對天主服從到底,正因為祂的犧牲,我們才能理解「愛」的真締,如果你也因此得到領悟,那麼天主的救恩就傳到你了,接下去該怎麼做很清楚了吧?「全犧牲、真愛人」掃除去那些功名利祿的雜念,你就是一個「常喜樂」的人了。

2008年2月16日 星期六

甲年四旬期第二主日福音反省 08/02/17


聖經精句:「天主拯救了我們,並以聖召召喚了我們,這並不是因為我們的行為,而是出自祂自己的計劃和恩寵。」聖保祿宗徒致茂德後書,一,8b~10
本週反省的要目有三;對天主的信心、成全的愛、改變。
一、對天主的信心:創世紀中提到一位人類中的偉人─亞巴郎(亞伯拉罕),這位先生活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中東,充滿著多神崇拜的時代裡。他卻由內心深處感受到天主的臨在,並且與祂建立起奇妙的關係;天主的話他絕對遵從,這位「漂泊的阿蘭人」─半遊牧民族,聽從天主的指揮,一路走來其實也並非全無波折,如在埃及時法老王奪走他的妻子、天主有一次要他拿他的兒子獻祭、要他流浪他鄉,他二話不說的答應了,這種信德真是沒有人比得上,難怪天主要賜福給他,使他的後裔成為一個「大民族」─大得令人難以想像─他被尊為世界上一神信仰的來源;包含猶太教、基督教、回教徒,算起來要佔到全球2/3的人數呢!
二、成全的愛:當我們看到令我們感動莫名的事時,會有什麼樣的反應?伯鐸他們陪著耶穌上了高山,卻看到了梅瑟、厄里亞這兩位歷史上的大先知來和耶穌說話。更誇張的是:天主也在一片「燦爛的雲彩」中對他們說話!這種驚喜恐怕是任何人都難以承受的,試想:如果天主今天忽然從那兒對你發話,你會不會當場暈倒?更何況祂還強調:「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從祂。」聽到這些話的人以後對耶穌百依百順固然是不在話下,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耶穌是這樣有權柄的一位,那麼信仰其他宗教、不同習俗、文化的民族,對耶穌產生疑慮,甚至恐懼也是極可能的;如中國文化如此悠久,難道不會因為信仰基督而產生矛盾嗎?這些多慮其實耶穌一句話就解除了:我來不是為了廢除法令…而是加以成全。正因為耶穌身上充滿了天主的恩寵,所以伴隨祂同來的正是天主的祝福,透過祂而使得我們的生命更豐富,也更滿全。
三、改變:心境的轉換,通常也可由人的外表窺知;當你的面容由愁苦轉為微笑,周遭的人都會因這種春風拂面的感覺而心怡。當耶穌在高山上改變了容貌,祂的徒弟們立即有了反應,感到無限的美善。林肯有一句名言:「一個人到了四十歲以後要為自己的容貌負責。」中國古諺:「誠於中,形於外。」都是上述事例的寫照。在四旬期中我們比平時更多的反省,應該可以是:我因為信仰基督而有了改變嗎?
信仰基督的歷程,通常是:受到召叫─受到考驗─體會到救恩的臨在─感到得救的喜樂。保祿宗徒在監獄中接近死刑的執行,他沒有痛苦,反而更堅定的對茂德指出:天主的恩寵不是因為個人的行為而施予,早在萬世之前就有計畫地由耶穌基督帶給我們了,所以,死亡是嚇不倒一位忠貞的信徒,洗心革面的改變者的,由於福音彰顯的是不朽的生命。「心中有主、目中有情」,有基督的信仰為我們生活的指標,世界也會因我們而變得有意義,朋友,你是否也能如保祿般的改變自己呢?

2008年2月9日 星期六

甲年四旬期第一主日08/02/10


福音精句:「人不僅是靠餅生活,更要靠天主口中說出的每一句話。」瑪竇福音四,1~11
在天主教的禮儀年中,將臨期、聖誕期之後就是四旬期、復活期,在四旬期中教會提出一些特定的任務:就是祈禱、守齋、施與,為的是具體陪伴大家度過這個「內在更新」的過程,來深化基督徒生活的意義和價值。而在今年的四旬期中,教宗本篤十六世更希望大家反省「施與」這件事的意義。 回到本週福音:
今天的福音中,耶穌在禁食多日、肉體脆弱的時間點上,拒絕魔鬼的誘惑,包括:食物、對天主的信心、世間的名位三項,耶穌昔日所受到的誘惑,我們今天常常會在生活中面對相似的情況,值得一一反省。
反省一:「顧三頓」。我們都有生活上的基本需求要滿足,否則無法生存,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只是滿足了口腹之慾,沒有其他理想,一生難道就足夠了嗎?更何況人生的目標如果僅止於吃喝,為這些忙碌一生豈不是太可憐了嗎?內心最深的盼望─得到愛,是無法依靠物質滿足得了的,實踐天主的話─你們要彼此相愛─才能使人得到真正的幸福。
反省二:對天主的信心,或者說對愛的誤解。魔鬼對耶穌說,你不是天主的兒子嗎?跳下懸崖去吧,看祂會不會接住你?在我們的生活四周,是不是也常看到這樣的例子;兒女對父母予取予求,不答應他的要求就說:你們不愛我,我要…來要脅父母。愛,不應該以自己的欲求是否滿足為衡量的標準,否則就像是建立在利益交換之上的假愛心。天主的賞報不是靠強求得來的,做事的目的若只是希望得到讚美,其實也是一種試探天主的行為,不能藉著天主的恩寵來企求得到私人的利益。
反省三:世間的功名利祿。同樣是為了自己的私欲,為財、為名、或為了權勢地位,而濫用了天主賞賜的世界,得到的一定是不可測的災禍。如同921地震的教訓,濫墾濫伐的結果,一旦大自然反撲,沒有人可以承受這種後果。
亞當和夏娃的故事,就是在於人不知感恩,反而違背天主的話,結果造成人類世代子孫背負原罪的不幸。如同現代的子女肆意要求父母,學生不停要求學校配合他的需要,稍加管束就抗議學校不好,這也是同樣的一種誤解。人民對政府無饜的要求,政客亂開支票來換選票,其實正如「畫餅充飢」,是何等的虛幻不實?真正的愛─愛台灣,一定是要合乎天理─天主的話,若因「一個人的過犯」,全體人民都被定罪,那麼我們一定要回頭來追尋天主的恩寵,通過反省─悔改─得救的過程,抗拒誘惑,面對考驗,以生活在世間,而有超脫的思想,懷抱著希望,期待著耶穌的來臨。「因一個人的服從,全人類都成了義人。」

2008年2月3日 星期日

「愛與領導」─摘錄自鍾安住主教為領訓營結訓彌撒證道詞 08/02/03

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未來的領導者,各位知道領導有二種模式嗎?
第一種是自古以來帝王所使用的,也就是不服從要被斬首的那種,稱為權威式的領導。
第二種是的領導。正如我們所見到十字架上的耶穌,他說過善牧要為羊群捨棄他的生命,他也身體力行的去做了。在十字架上犧牲的耶穌,當他被高高舉起吸引,也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來追隨祂。今天,在全世界有11億的基督徒,平均4到5人就有一個,並不是偶然的。原因很簡單:沒有比犧牲更大的愛,可以更使人感動,做為一個領導者必須效法這種精神。
舉幾個小故事為例:
故事一:大约100年前,在美國的費城有一座天主教堂,有一個冬天的主日,神父看到有一位衣衫襤褸的小女孩站在門口哭泣,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這位小女孩很想參加教堂的主日學,可是教室太小,已經容納不下,所以她只好站在門口哭泣,神父聽了十分憐憫,又看到她瘦弱的小身軀在寒風中顫抖,就親自牽著她的手帶她走進去,在第一排給她安置了一個座位。小女孩非常高興,每次都出席這個主日學的課程,可惜的是,當年費城附近疫病流行,小女孩竟不幸感染而病故了。神父很悲傷的去為小女孩祈禱,當最後有人搬動這個小女孩的遺體時,從她的身上掉下一個錢包,神父打開一看,是一堆零錢和一張紙條,來小女孩她不但珍惜自己每週主日學的機會,還替那些因為教室太小無法來上課的小孩惋惜,所以雖然她家境貧困,零用錢也少得可憐,她還是努力積蓄,希望有一天能夠奉獻出來,蓋一座大教堂,讓所有的小孩都可以得到好處。她的願望就寫在那張紙條上,直到她過世錢包裡大約存了210元,當然距離蓋教堂的目標還很遙遠….
這件事經過在場的人一再傳述,地方和全國的傳媒也相繼報導之後,竟然激起了很大的迴響,到處有人寄錢來給神父,在附近有一塊相當適合蓋聖堂的土地,當時神父並不敢奢望能夠買下這塊土地,因為它的價值不菲,可是那位土地的主人竟然主動表示,願意出售這塊土地,而且要價就那位小女孩存下錢的數字─210元。
所以說: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這句聖經的含義,遠不是表面說說那麼簡單,這是天主的話,是一定會實現的,端看你有沒有信心和愛心吧了。有善志、誠心再加上社會力量的配合,任何事都可以完成。如果空有愛心,卻不能發揮出來,這種愛心漸漸就會消失了。
故事二:在今天這種多元的時代,每天打開電視就有100多台可以選擇,各種不同的聲音、話語充斥在我們耳邊,但這些都是人的話,隨生隨滅。而在彌撒當中我們聆聽到的卻是神的話,可以給人不一樣的反省;前面那位小女孩是一位貧戶的小孩,德肋莎修女在印度創立仁愛修女會,她們的生活和環境一樣是一貧如洗,可是她們在全世界都有分會,到處幫助窮人中的窮人。在台南也有她們的分會,有一所學校的老師非常仰慕修女們的精神,又覺得她們太窮,就積極地以她們為目標到處為她們募款,竟得到廿幾萬元,於是派遣代表親自帶這些錢去見德肋莎修女,說明來意並要把錢交給她,不料修女瞪大了眼看了看那些錢,說:這些錢給我們?我們不需要錢請你帶回去吧!這位代表簡直不能相信,反覆向修女說明這些錢是以仁愛修女會名義募的,怎麼能帶回去呢?更何況修女們自己的日子有一頓沒一頓的不是需要錢嗎?說好說歹,最後修女可能覺得過意不去,就收了三萬元,其餘的還是請他帶走捐給別的更需要的人去了。
修女們真的一無所缺嗎?不見得,可是她們真的相信,「天主自會照料」,而她們簡樸到極點的生活裡,最不需要擔心的也是一日之所需。的確,到今天仁愛修女會的工作仍在全球各地積極的進行,而她們的精神感動成千上萬不同宗教信仰的民族,社會,甚至在戰火不斷的中東,沒有人會無視於這種犧牲而不會感動莫名的。
故事三:聖方濟各的故事是許多人都知道的;他原是義大利亞西西地方的富商之子,在隨十字軍出征的途中,受到了基督的感召,他回到家裡將家財散給窮人,造成他和家人間的不諒解,但是他卻成為中世紀最著名的聖人,他的和平禱詞直至如今仍是極具經典而又優美、人人傳頌的禱詞。
故事四:鍾主教自幼生長在崙背水尾村,家中宗教信仰極篤,父親曾擔任民意代表,小時候常有道明會西班牙神父來此傳教,都住在主教家中。主教回憶他常跟隨這些神父們提著美援的物品去逐家拜訪,發送物質。這些神父們雖然是外國人,卻極有耐心傾聽鄉親們訴苦,賦予同情,所以在交談中彼此建立極深的情誼。所以主教自小就耳濡目染,也認為做神父是一件可以助人的工作,有一次學校作文「我的志願」很自然的就寫將來要做神父。不料級任老師一見之下竟認為主教頭腦不甚正常,怎麼有人從小立志當神父的呢,於是將主教喚去輔導一番。主教當時年幼,不了解為什麼不可以以當神父為志願,家人加以譬解:老師當然學問很好,可以教導各種知識,但不一定有宗教方面的素養,有信仰和學習知識原是可以與日俱進,並行不悖的,主教的聖召就是在此時開始的。
故事五:主教小學時有一次放學回家,母親見主教垂頭喪氣,頭臉又有些紅腫,一定是和同學打架了。可是主教的個性並不會輕易和別人衝突,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主教說明才知道竟是由主教掛的十字架項鍊引起的;有一位同學看到十字架就嘲諷主教說你怎麼把惡人掛在胸前呢?主教自小篤信耶穌,立刻辯駁這不是壞人,但是年幼說理不清,二人口角了一陣,就此打了起來,而體弱的主教就被修理了一頓。母親當時就對主教說,為自己的信仰作見證是好的,但是方法上如果動拳頭就不對了,你要別人接受當然要用說服的方式,否則即使是別人打輸了也是不能心服。「我們要做偉大的事,但不必做偉大的人」,這種召喚的聲音,從最偉大的領導者耶穌口中說出,並經由祂的身體力行的明證,至今仍是萬古常新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