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6日 星期日

常年期第三十主日福音反省 081026


雙重愛的誡命 【福音:瑪二二34-40】
那時候,34法利塞人聽說耶穌使撒杜塞人閉口無言,就聚集在一起;35他們中有一個法學士試探他,發問說: 36「師傅,法律中那條誡命是最大的?」37耶穌對他說:「『你應全心,全靈,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 38這是最大也是第一條誡命。39第二條與此相似:你應當愛近人,如你自己。40全部法律和先知,都繫於這兩條誡命。」
【經文脈絡】
一位法學士提出問題:「法律中那條誡命最大?」這個問題的核心並不在於誡命的難易程度,而是在於那一條法律的意義最為「重要」。
在耶穌的時代,猶太宗教的祖傳法律已發展為613條具體條文,其中又分為365條禁令,248條要求。這樣鉅細靡遺的規定,對當時的人而言,自然是相當複雜難以弄清楚的。因此這個法學士所提出的問題,其實也是一個相當生活化,在現實生活中常被討論的問題,且導引出各種不同答案,令人更感到無所適從。
這裡並非「設下圈套」來誘使耶穌犯錯,而更是為測驗耶穌對於「妥拉」(法律)的知識,檢驗祂是否忠於妥拉。
耶穌提出「愛天主」和「愛近人」的雙重愛的誡命作為答覆,猶太人刻意分別地說出「全心、全靈、全力」,目的是為了強調「愛」本身所含有的廣泛意義。至於「愛近人」的法律,在猶太社會中也同樣受到高度的重視。
基督徒團體由耶穌身上學到十分清楚的教導:二條誡命同樣重要。對天主的愛承載一切,是一切的原動力;但是愛天主,「不可只用言語,也不可只用口舌」(若壹三18),而是必須在思想及行為上透過對近人的愛,甚至一直到對「仇人」的愛上證明出來(若壹四19-21)。這是耶穌原創性的教導。
「愛天主與愛近人」是一個總括性的概念,表達天主透過法律與先知給予人民的整體生命指示。因此,它們的確是最大的誡命!
這段經文的目的,不僅在於顯示耶穌絕對地凌駕在對手之上,而更是在於教導耶穌的對手,以及日後的基督徒團體,如何在信仰中生活。耶穌運用傳統猶太信仰「愛天主」和「愛近人」的內容,卻原創性地把這二條誡命緊緊相連,形成一個「雙重愛的誡命」。就如猶太教中一樣,愛天主佔有法律中最高的地位,但這個愛必須顯現於對人的愛中。這是耶穌的宣講的基本特色,是基督徒倫理生活的最高指導原則。
【 反省 】我們常聽見別人說愛,說得浮濫了就如同喝水吃飯一樣的平凡。但是,我們真得懂得「愛」的本質,也了解如何去愛嗎?
一碗麵的故事曾經是台灣社會家喻戶曉的新聞,當媽媽得了癌症臥病在床,幾個孩子懂得珍惜彼此相聚的時間,更懂得珍惜得之不易的一碗麵。後來許多人捐錢給他們,大多都被他們婉拒了,錢再多抰不到一份真情,更無法換取家人相聚的時間。近日聽說這一家子,除了信託基金之外,沒有其他收入,經濟不景氣,首先打擊到社會最底層的人,爸爸沒有零工可打,只能揀破爛回收,而回收的價格也落到幾年來最低價,哥哥弟弟都很懂事,下了課就幫忙去撿,一天下來換不到幾塊錢,但是他們卻沒有失去面生活的勇氣,他們一定不曾學過愛人如己,可是他們卻是這一條重要道理的具體實踐者。
誡命是猶太人的法律,如同校規一樣,是不能違犯的。如果校規的訂定也能如同耶穌的教誨一樣,不受傳統的拘泥,保留重要的精神又能合乎時代,相信執法、守法者都會更自心內接受,進而身體力行。

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常年期第二十九主日 福音反省081012


天主的絕對優先地位 【福音:瑪二二15-21】 15那時,法利塞人去商討怎樣在言談上叫耶穌入圈套。16他們遂派自己的門徒和黑落德黨人到他跟前說:「師傅,我們知道你是真誠的,按真理教授天主的道路,不顧忌任何人,因為你不看人的情面。 17如今請你告訴我們:你以為如何?給凱撒納稅,可以不可以?」18耶穌看破他們的惡意,就說:「假善人,你們為什麼要試探我? 19拿一個稅幣給我看看!」他們便遞給他一塊「德納」20耶穌對他們說:「這肖像和名號是誰的?」 21他們對他說:「凱撒的。」耶穌對他們說:「那麼,凱撒的,就應歸還凱撒;天主的,就應歸還天主。」
【經文脈絡】
福音作者透過討論,教導基督徒團體如何在具體的環境中,按照信仰生活;法利塞人和黑落德黨人相互勾結,前來向耶穌請教問題。法利塞人原本是猶太宗教內的一個小團體,強調遵守祖傳的法律,並成為猶太教中的領導者。黑落德黨人是指黑落德王的手下,或和羅馬軍隊私通的奸細。福音經文一開始便指出,他們其實是不懷好意,想藉著提出問題而設下圈套陷害耶穌。
特別引人注意的是,被派遣來向耶穌提出問題的人,先說出一長串諂媚的言詞,這些話和耶穌後來簡短的回答,形成強烈的對比。說話者言不由衷,事實上卻說出了自己不願承認的真理。耶穌的確教導天主的道路,給予人們生命的指引;而耶穌在整個故事中所表現的態度,正是以天主為第一優先,完全不看人的情面。
他們提出的問題是:「該不該給凱撒繳納人頭稅?」「人頭稅」是指每一個在羅馬帝國內的居民,每年應繳納一個德納(大約是當時的一日所得)做為稅金。主曆六年由當時羅馬總督Coponius將此稅制引入猶太地區時,曾引起猶太熱忱派份子強烈的暴動反抗,因為他們主張,唯有天主才是以色列真正的唯一的王。當時的「抗稅」行動,被視為是反抗羅馬而遭到嚴厲鎮壓。
由此可知,耶穌面臨的是一個具有高度爆炸性的兩難問題。如果祂反對納稅,便會遭致起訴;但是,如果祂說應該納稅,祂不但將失去民眾的愛戴,甚至可能被人懷疑,祂並非認真地宣講天國。提出這個兩難問題的人,明顯地是預設了耶穌將主張「抗稅」,因為耶穌不斷的宣講天國,是人盡皆知的事實。
耶穌有如舊約中的天主,能透視人心,祂看穿對手們的詭計,先指責他們是「假善人」,然後以一個行動和一句話來答覆這個問題。首先,耶穌要求對手們出示一枚稅幣。這個行動說明耶穌自己身上沒有,而其對手身上則常常帶有這種錢幣。根據當時的了解,身上帶有錢幣,便是承認鑄造錢幣的皇帝的王權;因此,耶穌的要求,已經迫使祂的對手們在不知不覺中暴露了自己的偽善。
接著,耶穌要人們說出錢幣上的肖像和名號是誰的。按當時之情況,錢幣的正面是皇帝Tiberius 的半身像,背面則刻有「凱撒Tiberius奧古斯都,奧古斯都、神的兒子」,這個錢幣反應出當時把皇帝當做神的「凱撒崇拜」。藉著這個行動,耶穌揭露對手屈服於崇拜外邦神明的帝國的事實。法利塞人其實也是真的接受羅馬帝國的統治,雖然可能並非心甘情願。
「凱撒的歸給凱撒,天主的歸給天主。」耶穌的這句話在歷史中已變成著名的諺語了。耶穌的話意義非常清楚,祂首先針對惡人的問題,要求他們把屬於凱撒的交給凱撒(並非「償還」!);但耶穌立刻超越原來的問題而提出「把屬於天主的,給天主!」。這句話才是真正的重點,是耶穌有意加上去的。藉著這句話,祂把天主的要求置於凱撒之上:天主有權比任何國家要求得更多,祂要求是整個人,祂的要求超越任何人的要求。耶穌並未落入惡人設下的圈套,使陰謀設計者徹底潰敗。
這段經文也顯示了耶穌的「政治觀」,祂拒絕熱忱派的暴力革命。祂的名言顯示出祂唯一的關心:突破一切困境,推展實現天國。國家的權力固然不可侵犯,但天主的權力更為優先。這是耶穌面對陰險對手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福音藉此教導一個「基本態度」,要求人先將天主置於一切之上,再因時、因地制宜地來面對任何可能的具體狀況。
【反省】自耶穌之前,人類有社會型態或國家至今,只要有人掌權,不論他認為是君權神授,或是直接了當的自封統治者,都會面臨到「人王」與「天主」庶大庶小之爭。而身為大多數的被統治階級,面對這樣情況下,如何表態自古就是兩難的問題。
耶穌為我們作了一個最佳示範─了解現況,堅守原則。在我們日常的工作上,不是常常也會碰到公司或機關繁瑣的規定、面臨自己的感覺和需要執行的工作之間的衝突,甚至有人會挑戰你對單位或首長的忠誠度,這時候該如何是好呢?
這世界也許有種種的規條,各式各樣風格的領導,但是,沒有一條規則比「愛」更大,也沒有一位領導高得過天主,天主在那裡?只要你有心,祂就住在你心裡,接受我們的祈求,讓我們心平氣和的面對一切問題。

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

甲年常年期28主日 福音閱讀及反省


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 福音閱讀及反省
婚宴的比喻 【福音:瑪二二1-14】
那時候,1耶穌又開口用比喻對他們說:2「天國好比一個國王,為自己的兒子辦婚宴。 3他打發僕人去召被請的人來赴婚宴,他們卻不願意來。4又派其他的僕人去,說:你們對被請的人說:看,我已經預備好了我的盛宴,我的公牛和肥畜都宰殺了,一切都齊備了,你們來赴婚宴罷! 5他們卻不理:有的往自己的田裡去了,有的作自己的生意去了;6其餘的竟拿住他的僕人,凌辱後殺死了。 7國王於是動了怒,派自己的軍隊消滅了那些殺人的兇手,焚毀了他們的城市。8然後對僕人說:婚宴已經齊備了,但是被請的人都不配。 9如今你們到各路口去,凡是你們所遇到的,都請來赴婚宴。10那些僕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到的,無論壞人好人,都召集了來,婚宴上就滿了坐席的人。 11國王進來巡視坐席的客人,看見在那裡有一個沒有穿婚宴禮服的人,12便對他說:朋友,你怎麼到這裡來,不穿婚宴禮服?那人默然無語。 13國王遂對僕役說:你們捆起他的腳和手來,把他丟在外面的黑暗中:在那裡要有哀號和切齒。14因為被召的人多,被選的人少。」
本主日的福音內容是前兩個主日經文的延續發展:司祭長和法利塞人聽了「二子」和「園戶」的比喻之後,發現耶穌是針對他們講的,就想逮住祂,耶穌卻又開口給他們說了一個「婚宴」的比喻(瑪二二1-14)。
最初在耶穌口中所講述的比喻,大概只是針對當時猶太宗教的領導階層提出批判,指摘他們自我封閉、不接受耶穌所宣講的福音喜訊,拒絕天主的召叫。因此,他們眼中的窮人、受輕視者、甚至罪人必將取代他們而進入天國。
瑪竇把上述簡短的比喻,發展成一個救恩歷史的縮影。一個富人舉辦的晚宴場合,被轉述為一個國王為其兒子舉辦「婚宴」的情景。在初期教會的觀點中,天主使祂的兒子得到最後的勝利,使祂統治審判一切,完成救援歷史。所以,「喜宴」就是人們所期待的末世性天國,亦即圓滿救恩的象徵。
這個比喻和「園戶」的比喻(瑪二一33-44)一樣,國王前後兩次派遣僕人去邀請客人,但是,比喻中的兩次邀請都遭到拒絕。 受邀者以各種藉口拒絕赴宴,原意是象徵這些人被世上事物綑綁糾纏。國王因而動怒並決定「殺人毀城」做為懲罰,這樣的懲罰象徵這些人被拒絕於天國之外。但是,這個懲罰似乎顯得太過嚴厲,福音作者大概是用這種方式,來影射耶路撒冷城被羅馬人摧毀的事件。
替代的客人來自於「各路口」,意思是城市中的「邊緣人」,大概是指非猶太人,亦即外邦人。路加福音說是「貧窮的、殘癈的、瞎眼的、瘸腿的」,亦即是被猶太領導階層輕視的下層社會人物。瑪竇心中大概已想到,當時的教會具體上是由猶太人和外邦人共同組成。一切人都被邀請進入教會,參與天國喜樂之宴。
婚宴大廳坐滿了客人,象徵蒙召進入教會的人非常多。教會雖然是天國的象徵,但是進入教會並不等於已完全得救。藉著「未穿著相稱禮服」的客人的遭遇,瑪竇警告教會團體的成員:小心,看清楚,不要因為不慎而失去了你們的召叫。「被召的人多,被選的人少!」這裡所謂的「多」和「少」,並不是按「數目」來理解,而是瑪竇對基督徒團體所提出的鼓勵與提醒:基督徒必須去結與信仰相稱的果實(穿著禮服);否則將如同教會中的不良份子,終將被逐出教會,永遠地失去天國。(以上摘自思高讀經中心網頁)
【反省】天主所設立的教會,原則上是開放給所有的人─不同階級、不同國家、不同種族,都是受到天主使者的邀請。但是,受邀的人不一定會來,甚至用很無禮的態度拒絕這項邀請。而接受邀請的人,也不一定是人人都可以得到天主的救恩。在今天的社會上,這樣的事情也是屢見不鮮。

今天的教育制度下,人人有受教育的權利,但不代表人人都喜歡上學。而來到學校的學生,他們受教的程度又隨他們的態度而各自不同。面對這樣的學生、這種教育環境,擔任教師的責任是十分沈重的;上課十分鐘後學生仍然睡覺的睡覺、聊天的聊天,一節課下來,耗費在維持秩序上的時間實在不少,而面臨進度的壓力、家長的期望、生存的競爭,多少教師年雖不老而髮蒼蒼,終日憂慮而得慢性精神疾患的也常有聽聞。更不用說教育政策常隨著社會輿論而改變,教材內容得因政黨輪替而傾斜,身為教師者,夾在歷史和時潮的洪流間,不能堅持學術的良知,便會隨波而去。教師之難為,正如天主的使者難為,由此可見一斑。
但是天主並不會放棄我們,可如我們也不會放棄我們的學生;在可能的情況之下,我們仍然願意並且積極地邀請他們進來,而在這個過程中也有我們的堅持,有禮貌、守規矩,達成我們邀請他們進來的目標,這才是天主救世工程的合作者該有的表現,而我們的辛苦也會在終日得到相應的報償。

2008年10月6日 星期一

常年期第二十七主日 福音導讀及反省



結出信仰的果實 【福音:瑪二一33-43】
那時候,耶穌對司祭長和民間長老說:33「你們再聽一個比喻罷!從前有一個家主,培植了一個葡萄園,周圍圍上籬笆,園內掘了一個榨酒池,築了一個守望臺,把它租給園戶,就離開了本國。 34快到收果子的時節,他打發僕人到園戶那裡去收果子。35園戶拿住了僕人,將一個鞭打了,將一個殺了,將另一個用石頭砸死了。 36他再打發一些僕人去,人數比以前還多;園戶也一樣對待了他們,37最後他打發自己的兒子到他們那裡去,說:他們會敬重我的兒子。 38但園戶一看見是兒子,就彼此說:這是繼承人;來!我們殺掉他,我們就能得到他的產業。39於是他們拿住他,把他推到園外殺了。 40那麼,當葡萄園的主人來時,他要怎樣處置那些園戶呢?」41他們回答說:「要凶惡地消滅那些凶惡的人,把葡萄園另租給按時給他繳納出產的園戶。」 42耶穌對他們說:「『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那是上主的所行所為,在我們眼中,神妙莫測』的這句經文,你們沒有讀過嗎? 43為此,我對你們說:天主的國,必由你們中奪去,而交給結果子的外邦人。
【 比喻的目的】
這個原始比喻最初的目的,耶穌針對以色列民族,尤其是對他們的領導者提出的恐嚇:如果他們不悔改,審判必將臨到他們身上。 「天主的國,將要交給一個結果子的民族」,這裡「果子」的意思,已經由具體的葡萄轉變為指信仰的果實了。 瑪竇把這個簡短的比喻擴充,使它成為一個救恩歷史的縮影,言簡易賅地表達出以色列人民在歷史中對先知們的態度,以及最後被天主派遣的那一位,亦即天主子的命運。福音作者是在復活後的觀點下,將這個比喻轉化為一個基督信仰中「苦難與救援」歷史的素描。
「匠人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這句經文,為初期教會極為重要的基督論證明。耶穌被惡人釘死在十字架上,然而天主使祂復活了,因此得到一個獨特的意義。在祂身上建了一個新的得救的團體,即使過去被排斥的外邦人,也能屬於這個團體。一切人的救援都在耶穌身上,也唯獨在祂身上。
比喻的結局,本來只是「兒子」的死亡。但初期教會卻在聖神的默感下,在這個結尾處帶入耶穌復活的思想。耶穌的道路並非結束於一個災難之中,而是被天主轉換為一個令人驚奇的、偉大的事件。經由耶穌的死亡和復活,自舊的天主子民團體產生一個新的天主子民團體,一個結出果實的團體。
對於那些執意拒絕結果實的人,便只有審判等待他們。由於他們輕視天主所奠定的「角石」,他們必將被這石頭壓碎。
【反省】本週福音是教會建立於基督救恩的重要論述,但是為一般人─非基督徒來說,不免會認為:這和我有什麼關係?
正如對瑪竇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這個新天主子民團體的建立,這個新的團體─教會不再區分猶太人或外邦人,種族不再是問題。進入天主子民團體的唯一條件是:透過善行結出與信仰相稱的果實。一切人都被邀請在生活中結出果實,進入這個團體(教會)。我們生活在這裡,工作在這裡,我們就是那些葡萄園裡的工人。
我們要了解的是:天主蓋了這座葡萄園,祂找了我們來這兒,不只是提供一份工作,祂要我們依照正確的方式去種植出好的葡萄來,而且,那些葡萄─在此可以指我們的學生、跟隨我們聽道理的人、在世上追求美善的人們─之所以美好,不是由於我們個人的功勞,而是在正確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整個世界會因為有了這些葡萄─美好的成品而變得更好,而我們正是天主濟世工程的合作者。
執意不去正視這個事實,就是存心違背真理。也違反了我們來到這兒工作的目 的,這正是我們平日應該深自惕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