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9日 星期一

聖家節 福音反省081228

西默盎和女先知亞納的見證 【福音:路二22-40】
若瑟和瑪利亞22按梅瑟的法律,一滿了他們取潔的日期,他們便帶著孩子上耶路撒冷去獻給上主, 23就如上主的法律上所記載的:『凡開胎首生的男性,應祝聖於上主。』24並該照上主法律上所吩咐的,獻上祭物:一對斑鳩或兩隻鶵鴿。 25那時,在耶路撒冷有一個人,名叫西默盎。這人正義虔誠,期待著以色列的安慰,而且聖神也在他身上。 26他曾蒙聖神啟示:自己在未看見上主的受傅者以前,決見不到死亡。 27他因聖神的感動,進了聖殿;那時,抱著嬰孩耶穌的父母正進來,要按著法律的慣例為他行禮。28西默盎就雙臂接過他來,讚美天主說:
29「主啊!現在可照你的話,放你的僕人平安去了!30因為我親眼看見了你的救援, 31即你在萬民之前早準備好的:32為作啟示異邦的光明,你百姓以色列的榮耀。」
33他的父親和母親就驚異他關於耶穌所說的這些話。34西默盎祝福了他們,又向他的母親瑪利亞說:「看,這孩子已被立定,為使以色列中許多人跌倒和復起,並成為反對的記號── 35至於你,要有一把利劍剌透你的心靈──為叫許多人心中的思念顯露出來。」
36又有一位女先知亞納,是阿協爾支派法奴耳的女兒,已上了年紀。她出閣後,與丈夫同居了七年,37以後就守寡,直到八十四歲。她齋戒祈禱,晝夜事奉天主,總不離開聖殿。 38正在那時刻,她也前來稱謝天主,並向一切希望耶路撒冷得救贖的人,講論這孩子。
39他們按著上主的法律,行完了一切,便返回了加里肋亞,他們的本城納匝肋。40孩子漸漸長大而強壯,充滿智慧,天主的恩寵常在他身上。
【節日簡介】
教會在聖誕八日慶期中的主日慶祝聖家節,如果聖誕節恰好是主日,則在12月30日慶祝此節日。教會公開敬禮耶穌、瑪利亞和若瑟聖家的歷史並不長:最早始於 十九世紀的加拿大,由於教宗良十三世的大力支持,得到了普世的響應,可是一直到1920年的彌撒禮儀本出版,才真正成為教會禮儀日曆中固定的節日。本日彌 撒的集禱經及領聖體後經,清楚地表達出這個節日的主要目的:勉勵基督徒家庭以納匝肋的聖家為榜樣,抗拒一切相反基督徒家庭價值觀念的外來威脅。
新約聖經中聖家三口同時出現的場合,只有在耶穌的童年故事中。因此,本主日的福音並非選自馬爾谷,而是路加所記載的耶穌被奉獻於聖殿的故事(路二22-40)。我們先按故事的順序加以註解,再作一些綜合性的反省。
虔誠的猶太家庭
根據猶太法律,一位產下男嬰的母親有四十天之久是「不潔的」,在這期間之後,必須奉獻一隻一歲的羔羊,經由司祭獻作全燔祭,才重新成為潔淨的,才可以觸摸 一切東西,並得以進入聖殿。如果是窮人,無法獻上羔羊,可用兩隻斑鳩或兩隻雛鴿代替(肋十二2-8)。如今,瑪利亞產後「到了取潔的日期」,便和若瑟帶著孩子來到聖殿。
路加同時也報導他們來到聖殿,是為了把孩子獻給天主,因為按照法律「凡開胎首生的男性,應祝聖於上主。」這是為紀念猶太人出埃及時,天主保全了他們的長子,因此一切「人或牲畜,凡是開胎首生的」,都屬於天主(出十三2),然而,男孩必須藉著祭獻牲畜而贖回(出十三15)。
路加把瑪利亞的「取潔」和「奉獻嬰孩耶穌」連結在一起,一方面顯示若瑟一家是虔誠的猶太人,但另一方面也為下面的故事提供了敘述性的背景。
先知西默盎
西默盎被描述為正義虔誠的以色列人,一生等待「以色列的安慰」─ 默西亞的救援(參閱:依四十,六一2)。聖神曾經特別許諾,在他死前必將見到「上主的受傅者」!「受傅者」的意思就是希伯來文的「默西亞」,翻譯成希臘文就是「基督」。
西默盎在這個時刻,受到聖神感動而進入聖殿,因而和耶穌以及抱著祂的父母相遇時。西默盎把孩子接抱於手中,說出了關於這嬰孩及其母親的雙重性先知預言。
耶穌是萬民的救主
在聖神感動下,西默盎認出這個嬰孩就是天主許諾給萬民的救援,是「啟示異邦的光明」(依四二6,四九6),也是「以色列百姓的榮耀」(依四六13)。因而知道聖神的啟示業已實現,所以求天主「現在」放他平安離去。
但是,福音作者藉著西默盎的話所欲傳達的,並不只是一項個人性的啟示得到實現而已。因為,在聖經的思想中,「現在」一詞指向一個時期的圓滿。西默盎對天主的讚頌,真正的深意在於向全人類宣講:在耶穌基督身上,天主的救援許諾已決定性的開始實現。
救恩可能被人拒絕
西默盎祝福了相當驚訝的耶穌的父母,並且對祂的母親預言說,耶穌帶來的救恩不會被一切人所接受,許多人將會反對祂。「許多人心中的意念將被揭露出來」,這句話暗示出一個「審判」的味道,事實上正是路加後來對猶太人棄絕耶穌的行為所做的評價(路二一20-24)。
瑪利亞的痛苦
西默盎預言「有一把利劍將要刺透你(瑪利亞)的心靈」,意義是多重的。它可以是直接指瑪利亞個人將承受的痛苦;但也可以表示民族(則十四17)或家庭將因著這利劍而分裂(路十二51-53)。瑪利亞作為民族或家庭的一份子,當然也分擔這一切不幸。
女先知亞納的宣講
亞納被稱為女先知,表達出她的話語也是在聖神推動之下說出的。這位84歲的寡婦出自阿協爾支派,這一支派原住於巴勒斯坦北部。因此,亞納在此代表許多由外 地來到耶路撒冷朝拜天主的虔誠猶太人。路加沒有記載她說的話,只敘述她向「一切希望耶路撒冷得救贖的人」講論耶穌。因此,虔誠的猶太人經由一位男人西默盎,和一位女人亞納的見證而相信天主的許諾在耶穌身上實現了。
孩童耶穌的「成長」
福音最後再次提及耶穌的父母遵守法律完成了一切,便回到納匝肋,孩子漸漸長大並充滿智慧。這個關於耶穌在納匝肋成長的簡短註腳,看起來毫不起眼,事實上卻 打開人們的眼睛,使人看見數百年來多次被忽略的觀點:耶穌和每一個人一樣,也有一般成長的過程。雖然,按著教會的教導,耶穌是真天主;但是,作為一個真正 的人,祂也是隨著生命的成長才漸漸地意識到自己的身分與使命。
【綜合反省】
路加提供了一個生動的敘述,包含了西默盎的雙重性的先知預言和亞納的宣講。他以這個方式告訴「德敖斐羅」和所有讀者:雖然以色列民族中有許多人拒絕接受耶穌,然而,祂真的就是預許給以色列和所有民族的救主。這段故事中的西默盎和亞納,代表著許多虔誠期待先知許諾實現的以色列人,他們讚頌耶穌是一切人的光明,但另一方面也會成為反對的記號。
如果誰注意到路加的寫作目的,以及他當時代的特殊表達方式,便能在今天和德敖斐羅一樣,經由這個敘述而增強對耶穌的信仰,也應該效法西默盎和亞納為耶穌作證,宣講祂所實現的救恩喜訊。(以上摘自思高讀經中心)
【超短波】
其實全世界的宗教所在多有,而信者恆信,不信者說破了嘴皮也不見得有人信,其原因不外是:文化因素左右、家族傳統影響、物質主義反對、假宗教之名行詐騙之實造成…要如何判斷此宗教的可信度,的確有些難度。更何況今天有那麼多的人假藉”先知”之名,更令人莫衷一是。
但是一種宗教如果它行之久遠、影響力愈來愈大,再加以長久下來在行動實踐方面的表現其實大家都有目共睹,應該不會輕易受到混淆。誰為人類得多、做得好,救恩就在實踐中可以感受得到,這是最起碼的條件,至於如何分辨什麼可以導致內心真正產生改變,就必須再進一步去追求了。

2008年12月28日 星期日

shshgirls

2008年12月21日 星期日

將臨期 第四主日 福音反省2008/12/22

聖母領報 【福音:路一26-38】
那時候26 到了第六個月,天使加俾額爾奉天主差遣,往加里肋亞一座名叫納匝肋的城去,27 到一位童貞女那裡,她已與達味家族中的一個名叫若瑟的男子訂了婚,童貞女的名字叫瑪利亞。28 天使進去向她說:「萬福!充滿恩寵者,上主與你同在!」【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29 她卻因這話驚惶不安,便思慮這樣的請安有什麼意思。30 天使對她說:「瑪利亞,不要害怕,因為你在天主前獲得了寵幸。31 看,你將懷孕生子,並要給他起名叫耶穌。32 他將是偉大的,並被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上主天主要把他祖先達味的御座賜給他。33 他要為王統治雅各伯家,直到永遠;他的王權沒有終結。」34 瑪利亞便向天使說:「這事怎能成就?因為我不認識男人。」35 天使答覆她說:「聖神要臨於你,至高者的能力要庇廕你,因此,那要誕生的聖者,將稱為天主的兒子。36 且看,你的親戚依撒伯爾,她雖在老年,卻懷了男胎,本月已六個月了,她原是素稱不生育的,37 因為在天主前沒有不能的事。」38 瑪利亞說:「看!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罷!」天使便離開她去了。
【經文脈絡】
隨著將臨期第四主日的到來,耶穌聖誕的腳步臨近了,感恩禮中的經文也完全以將誕生的嬰孩為中心。這個主日信友們一起聆聽路加敘述「聖母領報」(或「天使報喜」)的故事。故事以天使出現揭開序幕,由天使離去作為結束,其中的內容是天使和瑪利亞之間的對話。藉著瑪利亞所提出的問題,這段對話被分成兩段,重點當然是天使對瑪利亞的答覆,其中說出這個預許的兒子的獨特之處。
這是一個發生於依撒伯爾懷孕第六個月時的事件:加俾額爾天使奉天主差遣來到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納匝肋」,拜訪一位名叫瑪利亞的童貞女。「童貞女」的意思是指一位已屆適婚年齡,但尚未結婚的少女,按當時猶太情況大約是十二到十四歲之間。她已和若瑟訂了婚約,只是尚未在一起生活。根據當時之猶太習俗,男女雙方在訂定婚約之後一年左右,才舉行婚禮,然後才住在一起生活。
天主的使者以人的方式拜訪瑪利亞,他對瑪利亞的問候語,顯示出瑪利亞是特別被召選的一位:天主賞給她特別豐滿的恩寵,並且常常和她同在。天使首先安撫驚惶不安的瑪利亞,指出她得到了天主特別的喜愛。接著,採用舊約中常見的許諾方式告訴瑪利亞:她將懷孕生子,並且要給祂取名為「耶穌、祂將是偉大的,並被稱為至高者的兒子」。這位將誕生的嬰孩將是以色列永遠的君王,這一點不但符合當時以色列人對默西亞期待,同時也是自耶穌復活後,初期教會的信仰;當然教會的信仰更超越了猶太傳統信仰的範圍,宣稱耶穌不但是以色列的君王,更是普世的君王。
瑪利亞基於自己尚未完婚的事實所提出的問題,使天使有機會進一步宣報:這個嬰孩的誕生來自於聖神的能力,「要誕生的聖者」是「天主的兒子」。在這裡「天主子」並非只是耶穌的一個「頭銜」,而是指出祂和天主之間的特殊關係,祂的真實「身分」。最後,天使主動提出一個記號,指出依撒伯爾超乎尋常的懷孕事實,也同樣基於天主的權能,並強調:「在天主前沒有不能的事」。
「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瑪利亞的答覆,表現出她是一切信者的模範。一切蒙召為主以及為聖言服務的先知,都應有這樣的態度。至於天使所宣報的這個許諾在什麼時候,或以什麼方式實現,則未報導出來。路加最後提到天使離去,強化了整個故事的「真實性」。
路加運用了傳統中蒐集到的材料,敘述耶穌的誕生是聖神大能的結果,並且指出:瑪利亞之子就是天主之子。然而,由新約的整體觀點來看,耶穌從永遠就是天主之子,在創世之前便生自於父,而並非在生於瑪利亞之後才成為天主之子。
藉著這個「聖母領報」的故事,路加希望讀者確信,教會關於耶穌是「天主子」的宣講,是正確無誤的,讀者應該以瑪利亞為模範,以信德接受「天主聖言」。
基督徒在歷史中不但繼續傳播了這個福音喜訊,而且也把這個故事按字面的意義了解為一個「歷史事件」,並且隨著時間不斷地增添,豐富了教會生活。在朝拜中不斷默想人們永遠無法完全明白的「天主子降生成人」的救恩奧秘。(摘自思高讀經中心網頁)
【反省】
為古往今來的所有人類,與造物主的往來永遠是一件神秘、新鮮的事,最常為人傳頌,也最不容易提出確證。尤其在今日物質主義盛行,藉科學之名來排斥、詆毀目前科學尚無法證明的事是很容易的。但是,目前的科學知識真的能夠解釋所有發生的事了嗎?
信仰之所以可貴也在這裡;信仰並不是補科學之不足,在茶餘飯後拿出來解解悶,話話八卦。信仰是生命之足的根源,植基在信仰上,人類的任何行為、抱持的理想、奮鬥的目標、甚至犧牲時間、 乃至生命,都是有根據、有目的,也才彰顯出人活著有意義,死後有歸向。
因此,愈是面對不可知的事物,固然不可不加分辨一意孤行,但是能否正視它,使得這些事情在生命─自己的小生命、世界的大生命中產生正面意義,如聖母瑪利亞一樣勇敢地接受,才是今天這篇讀經讀者首要之務吧。

2008年12月15日 星期一

將臨期 第三主日 福音反省  2008.12.14



洗者若翰的見證 【福音:若一6-8、19-28】
6曾有一人,是由天主派遣來的,名叫若翰。7這人來,是為作證,為給光作證,為使眾人藉他而信。 8他不是那光,祇是為給那光作證。
19這是若翰所作的見證:當時,猶太人從耶路撒冷派遣了司祭和肋未人,到他那裡問他說:「你是誰?」 20他明明承認,並沒有否認;他明認說:「我不是默西亞。」21他們又問他說:「那麼你是誰?你是厄里亞嗎?」他說:「我不是。」「你是那位先知嗎?」他回答說:「不是。」 22於是他們問他說:「你究竟是誰?好叫我們給那派遣我們來的人一個答覆。關於你自己,你說什麼呢?」23他說:「我是在曠野裡呼喊者的聲音:修直上主的道路罷!正如依撒意亞先知所說的。」 24被派遣來的有些是法利塞人。25他們又問他說:「你既不是默西亞,又不是厄里亞,也不是那位先知,那麼,你為什麼施洗呢?」 26若翰答覆他們說:「我以水施洗,你們中間站著一位,是你們所不認識的;27他在我以後來,我卻當不起解他的鞋帶。」 28這些事發生於約但河對岸的伯達尼,若翰施洗的地方。
【喜樂主日】
將臨期第三主日的感恩禮儀充滿「歡樂」的氣氛,「你們應在主內常常歡樂,我再說一次,你們應當歡樂,因為 主臨近了。」主禮神父所穿著的禮服,也由象徵嚴肅補贖精神的紫色祭披,轉換為預示聖誕歡樂的粉紅色祭披。隨著這個主日,將臨期漸漸近入第二個階段,禮儀重心由勸告基督徒警醒不寐、等待人子從天上再度降來,轉為歡欣準備迎接耶穌誕生於歷史之中。教會習慣上稱這個主日為「喜樂主日」。
主日福音
這個主日的福音仍是以洗者若翰為主角。若望福音中,若翰自稱他就是依撒意亞先知所預言的「曠野裏呼喊者的聲音」(若一23),前來為默西亞預備道路,這位默西亞不只是「在我以後要來」(谷一7),而是已經來到,祂是「你們中間站著的一位,是你們所不認識的」(若一26)。綜合了若翰的宣講:他被派遣來「為給光(耶穌)作 證」,為把「眾人」引入信仰。若望福音中洗者若翰的見證的特點是,它不只是針對以色列人,而是為了「眾人」,意思是為了一切人。超越歷史時空的限制,永遠具有效力。從一開始,猶太人就是若翰的對手,拒絕他也不相信耶穌,他們如同一個「司法單位」來到若翰面前,提出問題審問他。在猶太傳統思想中,厄里亞(拉三1、23)和那位先知(申十八15、18)都被理解為帶來默西亞性救援的人物。
若翰的洗禮顯示出只是 「水洗」,而且若翰也因此而聞名於當時。他的見證指出,應該「被期待的那一位」已經來到人們中間了,但猶太人卻不認識祂。指出當時的猶太人都是盲目的。而若翰表明自己完全不能和「在他以後來的那一位」相提並論,連替祂解鞋帶也當不起!這說明默西亞超越一切,若翰自認為連做祂的奴僕也不配。
這段福音的重點是「見證」!作證者清楚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信仰永遠只能透過見證而被喚起。洗者若翰是一個善盡職責的模範見證人,他面對一群自以為擁有判別一切見證的標準、而且反對他的強權勢力,絲毫不畏懼退縮。身為基督徒必須為主作證,不可畏懼反對的勢力,信仰必須永遠具有挑戰與接受挑戰的能力。(以上摘錄自方濟會讀經推廣中心主日福音釋義)
【反省】
各個大型的宗教都有其傳承、歷史,最重要的是都有無數的信徒為他們所相信的神作見證。
在日本天主教傳入的年代大約在幕府時期稍前,當時正是西洋船隊競相探索世界航道,而不論是新教(基督教)或舊教(天主教)的傳教士們,不畏航海的種種艱困危難,紛紛步上程途到不可知的神秘東方來傳播福音。
但是東方原有的儒、佛思想根深蒂固很難動搖,更加上是時日本正值皇室衰微、軍閥割據的戰國時代,西洋傳教士的地位和政治上的傾向更顯得微妙;因為和豐臣家親近,而在德川幕府興起之後遭到池魚之殃,使得長崎一帶的教徒們受到嚴酷的考驗,不願否認自己的信仰而被殺害的人數眾多,但也奠定了信仰在地發展的基礎,至今仍為人傳頌,教宗最近為一批受害教友授真福,就是在世間肯定他們的見證。
遠的不說,近在斗六就有在教難時期─清朝及日治時期都發生過一些攻擊教友、焚燒教堂的事,斗六天主教開教126年,而目前的天主堂卻才建築了幾十年,原因即在此,當時更有人脖掛唸珠而被捕入監,最後竟遭殺害的情事。
這些人不是不知道自己身為天主信徒,在當時社會所遭遇的風險,但是他們寧死不願背棄信仰,是因為他們認為:天主的國將來臨,而且是一個崇尚和平、滿懷喜樂的國度,今世混亂是人心昏昧不明,做為基督徒更不可以因畏懼而苟活偷生,勇敢的站出來為這樣的信仰作見證才是份所當為。
正心中學的仁愛健行至今也辦了幾十年,為「愛」、為「傳愛」作見證也有幾十年了,外界如何不可預計,至少正心中學的師生算算也有近十萬人次為「愛」而走,這樣的影響不可謂小,天主的光榮藉著這些人流下的汗、血,帶給世界和平的希望和契機,讓我們懷著這樣的心共渡喜樂主日。

2008年12月8日 星期一

乙年將臨期 第二主日 讀經反省 2008.12.07



洗者若翰 ─ 耶穌的前驅 【福音:谷一1-8】
1天主子耶穌基督福音的開始,2正如先知依撒意亞書上記載的:「看,我派遣我的使者在你面前,預備你的道路。 3曠野中有呼號者的聲音:你們當預備上主的道路,修直他的途徑。」4洗者若翰便在曠野裡出現,宣講悔改的洗禮,為得罪之赦。 5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群眾都出來,到他那裡,承認自己的罪過,在約但河裡受他的洗。6若翰穿的是駱駝毛的衣服,腰間束的是皮帶,吃的是蝗蟲與野蜜。 7他宣告說:「那比我更有力量的,要在我以後來,我連俯身解他的鞋帶也不配。8我以水洗你們,他卻要以聖神洗你們。」
馬爾谷福音的「序言」
教會在將臨期第二主日,邀請信友一起聆聽馬爾谷福音的「序言」(谷一1-8)。馬爾谷開宗明義地以「天主子耶穌基督的福音」來標示自己的作品,顯示出他自己對書中內容的理解。接著,引用舊約先知書的話,以隱含的方式同時引出「上 主」(耶穌)和祂的「使者」(前驅)。最後,報導洗者若翰公開出現以及宣講,讓若翰預言一位「更強者」將要來到,並且指出這一位超越一切,因為祂將「以聖 神施洗」。
福音的一開始,首先引用了一段先知書的經文,使人明白「天主救援的福音」並非直到若翰洗者的宣講才開始,而是舊約先知代天主發言時就已展開。耶穌基督所開始以及完成的工程,其實是救恩歷史的高峰,使天主透過先知們對以色列民族(全人類)所行的釋放性及教導性的救恩工程達到圓滿。
馬爾谷引用先知書中所提到的「使者」,當然就是指若翰洗者,而他的功能是做「天主子」的前驅,透過宣講為天主子準備道路。在傳統猶太信仰以及基督信仰中,天主子來到的時刻,就是末世開始之時,在耶穌基督身上,先知書的經文所含有的救援奧義得以完全揭露。舊約中所有先知的話,都是他在福音中所要報導的事件的「預像」,因此,在耶穌身上所實現的整個救恩事件,都出自天主的計畫。
洗者若翰
在耶穌的時代,人們就已稱呼若翰為「(施)洗者」,他主要的工作地點在靠近死海北端的約但河低窪地帶,若翰所施行的洗禮是一個具有高度象徵意義的記號,表達可以促成罪赦的悔改。「悔改」的意義便是轉向天主,祂時時願意赦免罪人。
若翰的宣講效果十分顯著,馬爾谷甚至將其誇大成一個盛大的「悔改運動」:「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群眾都出來,到他那裡承認自己的罪過,在約但河裏受他的洗。」(谷一5)若翰宣告在他之後將有一位「比他更有力量的」要來到,他要求人民悔改,正是為這位要來到的「上主」(谷一3)預備道路。雖然若翰沒有說出這位「更強者」的 名字,也沒有給祂冠上任何頭銜,卻已清楚地表達出這位即將來臨者的末世性和默西亞性的意義。若翰自己也期待這位世界的審判者的來臨,同時也盡力在審判出現之前宣講悔改,使人得以脫免憤怒的審判(參閱:瑪三7-10;路三7-9)。
馬爾谷福音的作者以若翰的故事展開有關耶穌的宣講和工作的敘述。根據舊約的先知,若翰即是默西亞來臨之前的使者,他的使命是向以色列人民宣講,促使他們悔改以準備迎接默西亞。這位更強者是末世性的人子,將以聖神施洗、更新一切。在整個救恩歷史的幅度之下,今日的基督徒應該可以非常容易的體認出,若翰洗者的使命其實就是我們目前的使命。
【反省】
讀福音書不同於讀歷史故事,通常都必須具有強烈的對生命意義的好奇心─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才會繼續往下讀。如果一開始就先持著「存疑」的態度,試圖「驗證」其中的「科學根據」,就很難和寫經書的作者起共鳴,這也是為什麼世人認同愛德行為的多,而知識愈高反而愈難去接受宗教的原因。
偏偏「末世」這一類的言論,在所有的宗教中幾乎都存在,不論是六道輪迴、地獄、轉生、林林總總的記述或演繹,都指向人生的終向。年紀小的不了解,就常被大人用鬼神來嚇唬,長大了些對自己對世間的了解日多,再加上唯物主義假科學之名,由學術的管道進入到學子的腦中,於是即使夜半三更走在黑暗處仍不免於心驚膽戰,但是日光之下卻可以大談鬼神之說皆屬無稽。年紀漸長,慢慢感覺到世態無常,心有所感的人又回復到進廟燒香拜神的作法,以求個心安。年事愈高,愈來愈感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壓力,這時只求對一生的罪孽力求彌補,有吃長齋、頌佛經、作功德等近乎補贖的作為,其實心裡想的只是如何面對「閻羅殿」、甚至「最後審判」的這一關。
今天的福音告訴我們:不必等到死後,才懷著怔忡不安的心去面對造物者,祂並不是造了我們就把我們丟著不管了,其實祂不斷的透過各種管道和我們保持接觸─早期是先知,透過這些人可以聽傳天主旨意,後來祂更直接派遣耶穌和我們面對面的第一類接觸,告訴我們麼生活,怎樣面對死亡,如果這樣還不夠清楚,祂以不用替身的第一男主角,親自示範演出「成義而死,由死入生」的整套劇本,因此愚鈍如我們者,不明白也沒關係,依樣畫葫蘆總會吧!這就是天主指引給我們的道路,前提是:即時「悔改」,不要等到火燒眉毛才來求救,也未免太「海角八號」(too late)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