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9日 星期二



【嘉義教區候任主教小檔案】

姓名: 鍾安住
出生年月日: 1952年8月7日

出生地: 台灣省雲林縣

歸屬: 台南教區

晉鐸: 1981年12月26日

學歷:
1972年 台南碧岳神哲學院
1986年 羅馬拉特朗大學亞豐索倫理神學院倫理神學碩士學位
1996年 羅馬宗座拉特朗大學亞豐索倫理神學院
Accademia Alfonsiana Istituto Superiore di Teologia Morale della Pontificia Universita'Lateranense 倫理學博士。

經歷:
1981年12月 達義修院院長
1986年 9月 任台南碧岳神學院生活導師兼副神師,任教倫理神學及神修學課程,基督活力運動神師
1988年 7月 永康鄉大灣天主堂本堂神父
1991年 2月 台南教區德光女中總務主任,校牧
1996年10月 台南碧岳牧靈中心主任,保祿基信團輔導司鐸,Choice南區核心神父,台灣總修院授課
1997年 9月 輔大神學院授倫理神學課程
1998年11月 台南教區秘書長,德光女中、慈糼工商董事
2000年 8月 台灣總修院院長,Choice北區核心神父2002年11月 輔仁大學董事
2003年 8月 澎湖地區主教代表(Vicarius Episcopalis),澎湖縣馬公天主堂區暨各堂區主任及惠民啟智中心主任,並擔任澎湖監獄牧靈
2004年 8月 輔仁大學校牧,11月獲教育部審定助理教授資格
2006年 7月 宜蘭聖母醫專、靜修女中董事
2006年10月 教宗本篤十六世任命為台北總教區輔理主教
2008年1月 教宗本篤十六世宣布調任為嘉義教區主教

2008年1月27日 星期日

常年期甲年第三主日福音反省


【每週一讀】 福音精句及教義反省 生命教育中心 提供

常年期甲年第三主日(08/01/27) 聖經摘要

基督派遣我,不是為施洗,而是為宣傳福音,不是用美妙的言辭,免得基督的十字架失去效力。」 (格前一,17)

生活在黑暗中的人民,看見一道皓光;住在死亡之地的人們,現在已有光輝照射在他們身上(瑪竇福音 四,12~17)

反省:本週的福音,正回應現時代的需要,可以試著朝這個方向思考:

合一的救恩:「人之不同,各如其面」連外表上都沒有二個人可以完全相同,那麼更不用說各人內心的想法差異,為各自不同的需要而產生紛爭。個人如此,一旦結黨分派,小而對於工作的地方,大而對於國家、社會的影響就不是小事了。其實,許多人之所以汲汲營營,爭權奪利,無非是因為他的思想當中仍然不能有所領悟;人是天主按照祂的肖像所造,天主的目的是希望人能在世界上和平相處,人所需要的一切,只要你能遵奉祂的意旨,祂自會供應給你。但是人之原罪─貪婪、自大、自私卻使得天主的計劃瀕臨破功,一代代的無盡的追求,欲望滿足了嗎?沒有饜足也就罷了,相反地更使後代子孫要承受這些先人過犯的苦果。如猶太的名王撒羅滿,生前負智慧之名,繼承達味王的龐大王國,死後不多時國家就分裂成南猶大北以色列兩國,而且在列強的蠶食鯨吞之下,相繼滅亡,使後代子孫飽嚐亡國之痛、流離千年之苦,直到今天仍然與四周的阿拉伯民族纏鬥不休,得不到天主所賜的平安。

衡諸台灣目前的情況,雖然沒有惡化到這樣的地步,但是為選舉而操弄族群、為私利而放縱口舌,肆意的傷害他人,對未來無願景,只一味故步自封,造成民生凋敝無人問,經濟蕭條諉過他人。這樣的領導班子怎麼不讓人感嘆,少一點政治語言,多一點關懷,台灣未嘗不能振衰起敝,再展鴻圖。如果一味只是口中狂喊:「愛xx」,其實完全沒有把人民的實際需要看在眼中,沒有覺悟的心和行動,天主的救恩如何會降臨在這塊土地上呢?

所以保祿宗徒很嚴正的告誡格林多教會的教友,也是告誡我們:真正的救贖,不是從社會領袖、政治人物的身上來的,即使他們有些人披著某個宗教的外衣也是一樣,真正的救贖,來自十字架上的基督─愛和犧牲的最大明證,有那一位台面上人物不是說盡誓言,最後卻食言而肥,甚至用種種跡盡小丑的行徑來嘩眾取寵、繼續搏版面,以求延長政治生命的?只有天主揀選人,任何人其實都是無法取代天主的。

要求社會進步、民生安樂,其關鍵不在於年經濟成長率高多少、和多少國家建立邦交,開發多少個工業區而是在於如何維繫人心的善念,彼此相愛不是口號,正因為愛對方所以才會更接納、更寬容。而世界的美好才會在這樣的氛圍下來到。也為嘉義教區新主教鍾安助祈禱,他是天主為我們揀選的人,願天主聖神賜給他健康、睿智,帶領我們前行。

2008年1月12日 星期六

主受洗日甲年福音反省 08/01/13


聖經精句:「若翰說:『我本來應當受你的洗,你反而來找我嗎?』」聖瑪竇福音,三、13~17
主顯節之後的第一個星期天,稱為主受洗日,說的是耶穌從加里肋亞來到約旦河邊,接受洗者若翰為祂用河水敷洗的故事。許多人看到這一段都會興起和若翰一樣的疑惑;你不是先知預告了多少年,由天主派來人間的那一位嗎?你是神的兒子,擁有一切天主「聖神和大能的灌注」,你應該是純淨無瑕的,怎麼多此一舉,找我用水洗罪呢?還是你想藉機考驗我嗎?天主的旨意真是把若翰搞得霧洒洒,換了你、我,你會怎麼想?
這是前提:從天主的角度或說高度去看事情,絕對和人的角度有別,我們從許多的歷史事件中都能發覺到這一點。但是,發現歸發現,如何了解、解讀祂的言行中的含意,恐怕就見仁見智,有許多不同的意見了。且聽聽權威者的見解─耶穌應該是最有資格來詮釋的人。祂回答「一個頭兩個大」的若翰說:「你就暫且這樣做吧!因為我們應該以這種方式、完全履行天主的旨意。」
什麼叫做「這種方式」,又如何「完全履行天主的旨意」,這兩句話對所有研究宗教,讀聖經,願意奉行天主之道的人,都是具體而生活化的命題。
不妨先看看說這句話的人,祂做了些什麼?第一:祂是天主,而以人的形態降生人間。第二:即便貴為天主子,祂仍然願意俯首接受人給祂行洗禮。第三:祂要「在世上伸張正義」,祂做到了。第四:祂要回應普世民眾(先知書中說的群島的居民)的仰望─成為萬民之光,祂也做到了。
祂的所做所為,無一不在為一件事做見證:天主同祂在一起。而源於同情、源於愛使得祂自然而然的特別關心、照顧弱者。祂是天主計劃如此美好的合作者、執行者、宣揚者,所以祂不失望,也教導我們從失望中重新恢復希望;祂不沮喪,也促使我們拭乾自己的淚珠,走出感傷。祂證明了祂的身份:不是只會行(天主聖神和大能所賦予的)奇蹟的術士,而是一個「絕對服從」天主之道的人。所以祂才能成為普世眾人的中保、與天主之間的一座橋樑,一個天上地下牢不可解的盟約。
而祂仍是這樣的謙遜,願意和凡人一樣浸浴在混濁的約旦河水中。約旦河的水自此成了聖化之水,可以洗淨普世人類的過犯。至今前往該地接受赦罪的洗禮的人仍絡繹不絕。
老子說:「滿遭損,謙受益」水能就下,因為偉大才能包容萬物,如果今天的國家社會的領導人物也都能有這樣的胸懷,不計個人名位得失,更不會鼓動撕裂族群。不因使用政治語言就肆意謾罵、攻擊立場不同的人,事後再來道歉。在良好的合作之下,進行良性的競爭,才是家國之福,如此則台灣幸甚!萬民幸甚!

2008年1月8日 星期二

主顯節甲年福音反省 08/01/06


聖經精句:「我們從東方來朝拜君王」聖瑪竇福音,二、1~12
聖誕節之後,又有一個主顯節,其中的經文和福音仍是在預示和傳報耶穌降生的事件,為一般不是基督徒的朋友而言,不免有些納悶:耶穌誕生過了二週,為什麼還要一直提這件事呢?和我或這個多元又複雜的社會又有什麼關係?
從耶穌降生這件事本身來看,2008年前,一個平凡又普通的猶太家庭誕生一個小baby,本來是再普通不過的事,但因為以色列民族的的先知不斷預言將有一位君王,甚至有外國來的智者跟隨一顆星前來找尋,的確讓當時當地的執政者起了疑竇,追查不得為絕後患,甚至做出了殺嬰這樣殘忍的手段。當然,這種事在今天他是不太可能再發生的,但是和今天一樣的情況是:社會價值紊亂、思想多元,而人心思變,這時候有人宣稱一位天主子─君王的誕生,就如同今天政壇或其他界域出現一位明星一樣,自然會有許多fans追隨他。
追隨他?或是追隨他背後所代表的價值觀?其實是一事的兩面。舉個例來說:嘉義教區有這麼多所初高中和職校,學生的父母不把他的子弟送到其他學校,偏偏送來公教會(天主教)辦的學校,這代表他們認同公教會辦學的理念,來此受教的孩子不會變壞,只會有更恢宏的氣宇、高超的價值觀,所以放心讓子弟來此就學。這與前述的追隨如出一轍,所有人追隨的是一個可以提供更理想的世界─我們稱之為─福音的東西,而具體為這個理想作見證的就是:那一位嬰兒的來到世上,就在你我的身旁。正如今天在台灣的所有公教學校建立的目的,其實不在於提供多少受教的場所,送多少人上大學,而在於延續和傳揚這個理想,當世間的一切事情都會過去、一切的政權都會改變,但是只有不變的理想照亮亂世中人的前方,引導我們進入一個不變、美麗的新境界─天國中。
做為一所公教學校的經營者和合作者─行政人員和老師們,我們在聖誕節後的反省應該是:更堅定於公教學校的創校理想,進一步的去開創新的教材教法,使學生們得到足夠的判斷力、面對社會種種惡行誘因知所趨避。我們就是那些外國來的賢士,帶著我們要呈獻給天主的禮物,在社會的未來主人翁的發展提供幫助,直接的掖注在天國的搖籃─我們的學校當中。
如此,當那些渴望救恩的牧童、旅人─我們的學生、家長來到這裡,他們會滿心歡喜的留在這裡,而不是為一個虛名─高升學率但不具人性的教育方式而來。克勤克儉、盡心盡力、敬天愛人,那一句話不是直指向這個理想,天主的救恩?
我們都是耶穌救恩的見證者、實際傳揚者,來到這裡,不但為別人,也有一半是屬於自己靈性上的成長,如果你還沒有發現,抬頭看一看聖家像吧,你是天主所揀選的人才會留在這兒,你,像其中的那一位呢?

2008年1月1日 星期二

聖家節甲年福音反省 07/12/30



聖經精句:「敬畏上主的人,必孝敬父母」德訓篇三,3~7、14~17
聖誕節之後的第一個主日,在教會中稱為聖家節。這個慶日對於天主教學校的師生來說,應該有一些特別的意義;不只是學校裡經常看得到的「聖家像」,更重要的是:耶穌自幼至長,祂也曾和我們凡夫俗子一樣,在一個家庭中長大、學手藝,成為一個木匠。卅歲出去傳教之前,祂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之下成長,受什麼樣的薰陶培育?這些人性的一面是值得我們學習參考的。
在耶穌的幼年起,他和父母一起生活,和鄰居的兒童一起長大,這個家庭在俗世的眼中是一個貧窮的家庭,而且在耶穌出生不多時就搬到了埃及,在異鄉的生活勢必是艱苦的,後來雖然回到以色列卻仍因政治上的因素,迫使他們仍然必須過著在鄉下隱姓埋名的生活。但是,從聖經的記載中卻看不到他們對於生活虧乏而發出抱怨的聲音。
在這個家庭中,只看到三個人各司其職:爸爸若瑟是一位木匠,他努力的工作養活妻小,媽媽瑪利亞縫紉、烹煮,盡責地做好她家庭主婦的工作,小耶穌「祂的身量和智慧一起成長」祂愈來愈明白祂將來要走的路,但是在家庭中祂仍然做好祂該做的那一份工作。如此平凡,但是卻堅定如一。從這裡我們可以體會,一個家庭,不是由家庭的財產有多少,家長學識地位有多高來論斷他的好與不好,決定一個家庭的良窳的是:每個人對於家庭其他的成員的態度是否正確,是否相愛最為重要。
聖經中對於家中孩子的要求很清楚:孝順、聽話。扶助父親、容忍母親。對於夫妻雙方的要求也很簡單:要在一切事上有愛德,感恩,讓基督的話充分地存在心中,盡到各自的責任,家庭就會和諧美滿。
話雖說得很清楚,但是要實行並不容易。
譬如:夫妻的相處之道,就是一門大學問。有智慧的人說:兩人在婚前交往期間,必須睜大雙眼─仔細地觀察。但是當結婚之後,共同生活時反而應該只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來自不同成長環境的二人如果事事要符合對方的要求,其實是不太可能的,彼此體諒,多包容對方的缺點,更進一步發掘對方的優點,不知福、惜福,彼此尊重,甚至幽默地面對問題,更能促進家庭的和諧。
家庭裡的子女,是父母愛的結晶。父母有責任去教養孩子,不能以「忙」做為忽略陪伴孩子的藉口,更不能以充足的零用錢來取代父母對子女的愛。惟有在家庭中互相溝通,時時感恩,不忘共同祈禱,天主應許的福報才會來到我們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