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

甲年常年期28主日 福音閱讀及反省


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 福音閱讀及反省
婚宴的比喻 【福音:瑪二二1-14】
那時候,1耶穌又開口用比喻對他們說:2「天國好比一個國王,為自己的兒子辦婚宴。 3他打發僕人去召被請的人來赴婚宴,他們卻不願意來。4又派其他的僕人去,說:你們對被請的人說:看,我已經預備好了我的盛宴,我的公牛和肥畜都宰殺了,一切都齊備了,你們來赴婚宴罷! 5他們卻不理:有的往自己的田裡去了,有的作自己的生意去了;6其餘的竟拿住他的僕人,凌辱後殺死了。 7國王於是動了怒,派自己的軍隊消滅了那些殺人的兇手,焚毀了他們的城市。8然後對僕人說:婚宴已經齊備了,但是被請的人都不配。 9如今你們到各路口去,凡是你們所遇到的,都請來赴婚宴。10那些僕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到的,無論壞人好人,都召集了來,婚宴上就滿了坐席的人。 11國王進來巡視坐席的客人,看見在那裡有一個沒有穿婚宴禮服的人,12便對他說:朋友,你怎麼到這裡來,不穿婚宴禮服?那人默然無語。 13國王遂對僕役說:你們捆起他的腳和手來,把他丟在外面的黑暗中:在那裡要有哀號和切齒。14因為被召的人多,被選的人少。」
本主日的福音內容是前兩個主日經文的延續發展:司祭長和法利塞人聽了「二子」和「園戶」的比喻之後,發現耶穌是針對他們講的,就想逮住祂,耶穌卻又開口給他們說了一個「婚宴」的比喻(瑪二二1-14)。
最初在耶穌口中所講述的比喻,大概只是針對當時猶太宗教的領導階層提出批判,指摘他們自我封閉、不接受耶穌所宣講的福音喜訊,拒絕天主的召叫。因此,他們眼中的窮人、受輕視者、甚至罪人必將取代他們而進入天國。
瑪竇把上述簡短的比喻,發展成一個救恩歷史的縮影。一個富人舉辦的晚宴場合,被轉述為一個國王為其兒子舉辦「婚宴」的情景。在初期教會的觀點中,天主使祂的兒子得到最後的勝利,使祂統治審判一切,完成救援歷史。所以,「喜宴」就是人們所期待的末世性天國,亦即圓滿救恩的象徵。
這個比喻和「園戶」的比喻(瑪二一33-44)一樣,國王前後兩次派遣僕人去邀請客人,但是,比喻中的兩次邀請都遭到拒絕。 受邀者以各種藉口拒絕赴宴,原意是象徵這些人被世上事物綑綁糾纏。國王因而動怒並決定「殺人毀城」做為懲罰,這樣的懲罰象徵這些人被拒絕於天國之外。但是,這個懲罰似乎顯得太過嚴厲,福音作者大概是用這種方式,來影射耶路撒冷城被羅馬人摧毀的事件。
替代的客人來自於「各路口」,意思是城市中的「邊緣人」,大概是指非猶太人,亦即外邦人。路加福音說是「貧窮的、殘癈的、瞎眼的、瘸腿的」,亦即是被猶太領導階層輕視的下層社會人物。瑪竇心中大概已想到,當時的教會具體上是由猶太人和外邦人共同組成。一切人都被邀請進入教會,參與天國喜樂之宴。
婚宴大廳坐滿了客人,象徵蒙召進入教會的人非常多。教會雖然是天國的象徵,但是進入教會並不等於已完全得救。藉著「未穿著相稱禮服」的客人的遭遇,瑪竇警告教會團體的成員:小心,看清楚,不要因為不慎而失去了你們的召叫。「被召的人多,被選的人少!」這裡所謂的「多」和「少」,並不是按「數目」來理解,而是瑪竇對基督徒團體所提出的鼓勵與提醒:基督徒必須去結與信仰相稱的果實(穿著禮服);否則將如同教會中的不良份子,終將被逐出教會,永遠地失去天國。(以上摘自思高讀經中心網頁)
【反省】天主所設立的教會,原則上是開放給所有的人─不同階級、不同國家、不同種族,都是受到天主使者的邀請。但是,受邀的人不一定會來,甚至用很無禮的態度拒絕這項邀請。而接受邀請的人,也不一定是人人都可以得到天主的救恩。在今天的社會上,這樣的事情也是屢見不鮮。

今天的教育制度下,人人有受教育的權利,但不代表人人都喜歡上學。而來到學校的學生,他們受教的程度又隨他們的態度而各自不同。面對這樣的學生、這種教育環境,擔任教師的責任是十分沈重的;上課十分鐘後學生仍然睡覺的睡覺、聊天的聊天,一節課下來,耗費在維持秩序上的時間實在不少,而面臨進度的壓力、家長的期望、生存的競爭,多少教師年雖不老而髮蒼蒼,終日憂慮而得慢性精神疾患的也常有聽聞。更不用說教育政策常隨著社會輿論而改變,教材內容得因政黨輪替而傾斜,身為教師者,夾在歷史和時潮的洪流間,不能堅持學術的良知,便會隨波而去。教師之難為,正如天主的使者難為,由此可見一斑。
但是天主並不會放棄我們,可如我們也不會放棄我們的學生;在可能的情況之下,我們仍然願意並且積極地邀請他們進來,而在這個過程中也有我們的堅持,有禮貌、守規矩,達成我們邀請他們進來的目標,這才是天主救世工程的合作者該有的表現,而我們的辛苦也會在終日得到相應的報償。

沒有留言: